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渗透探究过程中交流合作、猜想——论证——评估的科学方法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化学课堂;德育;探究;策略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把化学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是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逐步渗透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钠在空气中的变化、钠燃烧的改进实验、钠与水的实验探究。在学生阅读实验的相关要求后,小组成员讨论注意事项,从实验的安全操作、现象明显、减少污染等方面规范实验操作;细致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简单提示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或发现的问题不作引导,以防限制学生思维或干扰学生思维。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急于完成教学知识目标而刻意提出的标准问题或主流问题,也有学生细心观察后所发现细微变化而产生的问题,还有实验不规范而导致的特殊现象形成的疑问(见表1)。
这些问题的提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每个学生都变成了研究者。他们大胆地猜想,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探究两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组内交流后大都形成一致意见。通过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思维活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自己发现问题后调整方向,还是被同伴据理反驳后宣告失败,或者在小组内一致通过,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以及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勇于探究、科学探究才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大胆地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强化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社会适应性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贯穿探究过程的始终。本节课从播放视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引入,然后学生自发地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消防员为何“谈钠色变”?为什么不能用常规方式灭火?学生的疑惑和对知识的渴求,已达到了“愤”、“悱”状态。在此基础上马上播放钠与水反应的爆炸视频,学生的疑惑进一步加深:钠与水反应爆炸原因是什么?怎样安全操作该实验?少量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是什么?如何解释?如何判断产物?经过初步讨论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配——操作、观察、记录、汇报,针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实验现象尤其是意外的反常现象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展开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汇报问题——假想——论证——结论的过程;对于组内不能完成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其他组补充说明;由于时间或教学主题的限制而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提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实验探究来完成(见表2)。例如,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推理,学生大胆假设并进行论证:联系爆炸视频逆向推理到可燃的气体,联系生活中的温度升高使得物质爆炸事例,收集气体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思维碰撞的火花,造就精彩课堂。此时,呼应课堂引入的灭火事件顺理成章,再利用学生小组讨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得出用含水量较少的冷泡沫和隔热等方法来成功化解危机。
表2 合作学习成果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倾听、评价、激励、适时点拨,提示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特殊现象的观察与整理、描述,全面、有序地筛选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发扬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了团体活动中角色分配、互相补充的方法与技巧,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对立统一规律。
三、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从播放视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引入,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化学知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从而学生的学习使命感被激发起来。整堂课以探究如何化解危机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冷静分析的情感,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钠的燃烧、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强调钠的用量、切开后放回原瓶、表面煤油的处理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而在钠的应用教学中,学生观看图片——利用钠的黄光对火箭定位、利用钠冶炼钛制作火箭等航空器材,感受到钠与科技的联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确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祖国的发展承担责任的民族意识。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理念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教学有着明显的特色,也比较适合渗透品德教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而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过程,正是德育与智育互相融合、渗透的全过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探究、问题——假想——探究——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规律,感受化学和科技、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激发立志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动力,正是化学课堂所追求的德育目标。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充分具备融德育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意识。至于如何因势利导、适时渗透德育,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邵明德.教育学新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关键词:化学课堂;德育;探究;策略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把化学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是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逐步渗透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钠在空气中的变化、钠燃烧的改进实验、钠与水的实验探究。在学生阅读实验的相关要求后,小组成员讨论注意事项,从实验的安全操作、现象明显、减少污染等方面规范实验操作;细致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简单提示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或发现的问题不作引导,以防限制学生思维或干扰学生思维。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急于完成教学知识目标而刻意提出的标准问题或主流问题,也有学生细心观察后所发现细微变化而产生的问题,还有实验不规范而导致的特殊现象形成的疑问(见表1)。
这些问题的提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每个学生都变成了研究者。他们大胆地猜想,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探究两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组内交流后大都形成一致意见。通过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思维活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自己发现问题后调整方向,还是被同伴据理反驳后宣告失败,或者在小组内一致通过,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以及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勇于探究、科学探究才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大胆地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强化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社会适应性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贯穿探究过程的始终。本节课从播放视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引入,然后学生自发地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消防员为何“谈钠色变”?为什么不能用常规方式灭火?学生的疑惑和对知识的渴求,已达到了“愤”、“悱”状态。在此基础上马上播放钠与水反应的爆炸视频,学生的疑惑进一步加深:钠与水反应爆炸原因是什么?怎样安全操作该实验?少量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是什么?如何解释?如何判断产物?经过初步讨论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配——操作、观察、记录、汇报,针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实验现象尤其是意外的反常现象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展开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汇报问题——假想——论证——结论的过程;对于组内不能完成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其他组补充说明;由于时间或教学主题的限制而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提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实验探究来完成(见表2)。例如,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推理,学生大胆假设并进行论证:联系爆炸视频逆向推理到可燃的气体,联系生活中的温度升高使得物质爆炸事例,收集气体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思维碰撞的火花,造就精彩课堂。此时,呼应课堂引入的灭火事件顺理成章,再利用学生小组讨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得出用含水量较少的冷泡沫和隔热等方法来成功化解危机。
表2 合作学习成果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倾听、评价、激励、适时点拨,提示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特殊现象的观察与整理、描述,全面、有序地筛选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发扬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了团体活动中角色分配、互相补充的方法与技巧,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对立统一规律。
三、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从播放视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引入,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化学知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从而学生的学习使命感被激发起来。整堂课以探究如何化解危机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冷静分析的情感,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钠的燃烧、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强调钠的用量、切开后放回原瓶、表面煤油的处理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而在钠的应用教学中,学生观看图片——利用钠的黄光对火箭定位、利用钠冶炼钛制作火箭等航空器材,感受到钠与科技的联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确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祖国的发展承担责任的民族意识。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理念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教学有着明显的特色,也比较适合渗透品德教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而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过程,正是德育与智育互相融合、渗透的全过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探究、问题——假想——探究——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规律,感受化学和科技、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激发立志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动力,正是化学课堂所追求的德育目标。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充分具备融德育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意识。至于如何因势利导、适时渗透德育,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邵明德.教育学新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