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校的发展其内在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的精神。这是教师劳动的群体性特征所决定的。一个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不是哪一个教师单独劳动的成果,而是以教师为主的集体劳动的智慧结晶。推介佛教“六和敬”思想,引入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教师群体,对学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六和敬?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一、“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僧众,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杜绝行为肢体上的直接冲突。“身和同住”,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当然,学校管理行为中也不能例外,在学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工作生活中,人身的攻击就难免了。那么,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理应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中要有文明礼仪的规约。因为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其学识、思想、情感、意志、性格、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要求教师的穿戴打扮要符合职业规范要求,仪表、仪容要大方得体,体现出专业的气质;教师的举手投足,行止要端庄,在师生群体中要不失威仪。通过以上的规约,可以彰显出教师队伍的精神气质,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群体。
二、“语和无诤”。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语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那么,学校教师群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以礼待人。具体要求如下:教师说话语音要清楚,言辞得体语气温和,出言诚恳,精练有度,避免晦涩;教师要说普通话,使用日常礼貌用语,避免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争吵或冲突;遇事时要多加沟通,不做无益的争论,双方交流说话时注重善巧方便,三思而后言,彼此要劝善止过,严守对方的私密。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用意要善良,胸怀要坦荡,一致行为和认识。做到“与人乐”而避免“独乐”,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要求寺院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学校教师群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有乐同悦。具体要求如下: 做人做事要持善良的用意,胸怀坦荡,动机纯正。要学会“同乐”非“独乐” ,不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要遵守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要有互相尊重和敬的意识。在学校发展中要有一致的共识,在行动目标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全校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合力,创造和谐生活,创建和谐校园。
四、“戒和同修 ”。戒就是寺院所立的规矩,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要显威仪之相。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意识行为。那么,“戒和同修”具体运用到学校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和教学秩序,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用以指导、推动、调整老师的工作与学习。规章制度需要从政策法规上、心理上调动老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依法按章治理学校,确保学校管理系统发挥最佳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效能,从而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教师群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和是非标准,包含着丰富明确的教育因素,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贯彻、实践,可以培养老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进而行成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学校特色。具体做法:教师要做到遵纪守法,安分守责,共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握好自己的心念、行为、语言 ,做到“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思”。 工作中要安分守己,以身作则,尽职尽力。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无特殊化。倡导诚实守信,杜绝破规毁约、乱法坏纪。
五、“见和同解”。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以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着,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见和同解”运用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按学校管理的方向、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学校精神、校风等基本要素,在思想上、观念上要保持高度统一。在认识和处理事情上要求大同,存小异,以大局为重,学校上下要形成一个共力。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要宽容、理解,多做工作,要耐心说服,不排斥打击。有不同意见的人,在保留个人意见的同时,应以共同利益为重,以集体的幸福为重, 不可因坚持个人意见而牺牲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六、“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佛教“利和同均”在学校群体应用中,师生要共同分享物质资源,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活动场以及知识资源。 教师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艰难的奋进,成功与希望。 教师要相互帮扶,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抑制个人贪欲,争名夺利。一个健全的团队,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学校中趋于分化的致命伤将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以上说法,只是个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提高。
什么是六和敬?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一、“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僧众,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杜绝行为肢体上的直接冲突。“身和同住”,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当然,学校管理行为中也不能例外,在学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工作生活中,人身的攻击就难免了。那么,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理应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中要有文明礼仪的规约。因为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其学识、思想、情感、意志、性格、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要求教师的穿戴打扮要符合职业规范要求,仪表、仪容要大方得体,体现出专业的气质;教师的举手投足,行止要端庄,在师生群体中要不失威仪。通过以上的规约,可以彰显出教师队伍的精神气质,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群体。
二、“语和无诤”。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语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那么,学校教师群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以礼待人。具体要求如下:教师说话语音要清楚,言辞得体语气温和,出言诚恳,精练有度,避免晦涩;教师要说普通话,使用日常礼貌用语,避免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争吵或冲突;遇事时要多加沟通,不做无益的争论,双方交流说话时注重善巧方便,三思而后言,彼此要劝善止过,严守对方的私密。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用意要善良,胸怀要坦荡,一致行为和认识。做到“与人乐”而避免“独乐”,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要求寺院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学校教师群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有乐同悦。具体要求如下: 做人做事要持善良的用意,胸怀坦荡,动机纯正。要学会“同乐”非“独乐” ,不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要遵守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要有互相尊重和敬的意识。在学校发展中要有一致的共识,在行动目标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全校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合力,创造和谐生活,创建和谐校园。
四、“戒和同修 ”。戒就是寺院所立的规矩,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要显威仪之相。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意识行为。那么,“戒和同修”具体运用到学校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和教学秩序,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用以指导、推动、调整老师的工作与学习。规章制度需要从政策法规上、心理上调动老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依法按章治理学校,确保学校管理系统发挥最佳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效能,从而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教师群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和是非标准,包含着丰富明确的教育因素,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贯彻、实践,可以培养老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进而行成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学校特色。具体做法:教师要做到遵纪守法,安分守责,共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握好自己的心念、行为、语言 ,做到“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思”。 工作中要安分守己,以身作则,尽职尽力。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无特殊化。倡导诚实守信,杜绝破规毁约、乱法坏纪。
五、“见和同解”。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以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着,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见和同解”运用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按学校管理的方向、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学校精神、校风等基本要素,在思想上、观念上要保持高度统一。在认识和处理事情上要求大同,存小异,以大局为重,学校上下要形成一个共力。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要宽容、理解,多做工作,要耐心说服,不排斥打击。有不同意见的人,在保留个人意见的同时,应以共同利益为重,以集体的幸福为重, 不可因坚持个人意见而牺牲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六、“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佛教“利和同均”在学校群体应用中,师生要共同分享物质资源,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活动场以及知识资源。 教师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艰难的奋进,成功与希望。 教师要相互帮扶,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抑制个人贪欲,争名夺利。一个健全的团队,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学校中趋于分化的致命伤将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以上说法,只是个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