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探讨谈一点体会: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自身智力建立科学的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侧面,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学会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情、师生、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判断力等。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由于小学生思维、判断、辨别能力低,在整个心理成长中处于被动地位,模仿力极强,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心理。因此,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思想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规范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不守纪律、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歪曲、对人对事以我为中心等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思维、创造想象能力、自我激励、自主意识与能动性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重新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二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自我行为中发生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得到训练与提高;三是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且要注重矫正他们学习行为的不良心理。
(二)创建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活动之中,游戏等趣味活动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藏着许多健康教育的内容,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个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入其中,丰富小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运动会,让学生懂得团结,坚强,勇敢,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上的“一帮一”活动,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往、正确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班里的卫生监督活动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活动,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培育健康的心理。
(四)树立科学教育观,以人为本,以诚相待。科学的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让他们自主地学,快乐地学,这就要求我们有科学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成功的愉悦,让他们更爱学,更会学。以人为本,以诚相待是达到心理教育目的的基础。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为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探讨谈一点体会: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自身智力建立科学的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侧面,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学会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情、师生、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判断力等。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由于小学生思维、判断、辨别能力低,在整个心理成长中处于被动地位,模仿力极强,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心理。因此,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思想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规范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不守纪律、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歪曲、对人对事以我为中心等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思维、创造想象能力、自我激励、自主意识与能动性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重新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二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自我行为中发生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得到训练与提高;三是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且要注重矫正他们学习行为的不良心理。
(二)创建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活动之中,游戏等趣味活动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藏着许多健康教育的内容,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个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入其中,丰富小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运动会,让学生懂得团结,坚强,勇敢,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上的“一帮一”活动,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往、正确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班里的卫生监督活动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活动,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培育健康的心理。
(四)树立科学教育观,以人为本,以诚相待。科学的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让他们自主地学,快乐地学,这就要求我们有科学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成功的愉悦,让他们更爱学,更会学。以人为本,以诚相待是达到心理教育目的的基础。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为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