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就像用手握刺猬,痛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cai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来信:
  成实宗老师您好,我今年十七岁,但是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只有十三岁,但是就要嫁给我爸爸了。梦里我好像是第二天要结婚,所以暂时见不到爸爸,只是在为婚礼做准备,我站在镜子前试结婚礼服,看到自己穿着一条红格子的裙子,而不是婚纱,我觉得自己很漂亮,心里非常幸福,非常甜蜜。但是没高兴多久,我忽然从镜子里看到三条裙子的裙摆,好像自己身后的墙上高高地挂着三个女人的尸体,我心里一惊,赶紧回头,发现墙上挂着三条黑纱的裙子,心里开始有种恐惧。我小时候和爸爸的关系非常好,但是十三岁那年爸妈吵架吵得很凶,我也开始非常恨爸爸,这几年才有好转,但平时和他也不怎么说话。妈妈很爱我,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对我控制得很厉害。做梦那天我出去找同学玩,她每隔20分钟就给我打一个电话问我在哪儿,和谁在一起,让我在同学面前很尴尬。那天晚上回来她又不停地训我,嫌我回去得晚,气得我把手机狠狠地扔到地上,平时一直做隐形人的爸爸那天却没有沉默,让我去和妈妈道歉。我很惊讶爸爸的态度,但是没有生气,因为我其实很害怕他不爱我妈,和我妈离婚。
  其实我从小到大做的最多的梦是各种逃跑的梦,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梦里逃跑呢?还有,我这一次为什么又会梦到要嫁给爸爸?
  咨询师解梦:这个梦有点恋父情结被压制的味道。你小时候和爸爸的关系非常好,但是十三岁那年爸爸妈妈吵架,你也开始恨爸爸,但是这个恨更多来自于妈妈对爸爸的恨,你在内心深处其实是爱爸爸的。交不交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你能感觉到跟他的那种亲近,甚至还能感觉到跟他的某种神秘的联系。你冥冥之中觉得爸爸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但是现在被妈妈独占了,而且妈妈充满嫉妒,一双幽灵般的眼睛似乎时时刻刻处处在盯着你们,不让你感受到那种与父亲的联系发生。因此,恋父情结有时候并不很真实,似乎只是一种感觉,因为从一开始这种情结就受到了阻碍,你有时候难以辨别到底这只是一种想像,还是一种真正切实的联系。
  梦里的三条黑纱裙子非常重要,“三”这个数可能与香有关,我们一般说插三柱香,所以这个数字是鬼神的联想。黑色是死亡的威胁,也是葬礼穿的颜色。总之,这个梦是在婚礼之前感受到了葬礼的气氛,事实上是你在有嫁给父亲这种想法时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威胁。这份心理威胁也许来自于母亲,也有可能来自于你的“超我”,也就是你自己内心的道德约束。
  这个梦还有点恨的味道,妈妈对你的控制让你对妈妈有愤怒,从妈妈身边把爸爸夺走,带有报复的意味。
  心理分析:当天的母女冲突激发了这个女孩的愤怒,爸爸的介入并要求她道歉又压抑了这份愤怒,并激发了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所以在当天的梦中,她用嫁给爸爸的“剧情”抒发对妈妈的愤怒和对爸爸压抑的情感。
  那么平时家中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她会怎样呢?这个十七岁的女孩说,自己平时做的最多的是各种逃离的梦。
  她在逃离什么?
  最近常常收到各种来信,有家长的,也有孩子的,都是叙述一种逃离的梦境,怎么逃也逃不掉,好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有时即使逃离了,又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
  逃离的梦,反映的是心灵深处一种自我成长的渴望。这个女孩一直在做的各种逃离的梦,其实源自对母亲的强势与控制的一种反抗,逃跑,代表不想受到太多的桎梏,希望自己能够自由成长。
  母亲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是一种爱的表示,不爱你怎么对你如此重视,事事关心?这其实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这真的是爱吗?第二,这样的“爱”,孩子接受吗?
  爱的前提是尊重,即使孩子还未成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生命。他们需要一种无论发生什么事、甚至天塌下来都有的安全感,一种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情感,一种家庭成员一体的family love,但绝不是以关心之名行干涉之事。这种干涉之“爱”的背后,寄托了我们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也暗藏着我们自身强烈的自卑感和挫败感,我们将这种情结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以完成自身“未竟之业”,甚至将孩子当成了自己人格缺陷的填补。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层面上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无法察觉,甚至乐在其中。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并不在此。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乎高一等的知觉高一等的理解力。此种论调或者会被认为过于理智化,过于冷淡,总之,缺乏“人性”——其实倒是比较“人性”的,因为是对于兽性的善的标准表示不满。
  其实孩子需要的爱跟我们一样,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负有教育的义务,但只是义务,不是权利。不尊重生命的个体意愿,以教育之名去干涉孩子的全部生活,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是极容易伤害亲子关系的。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以及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与外界的沟通模式。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以后很难有好的婚姻关系。
  过多的干涉,过多的控制,过多的指责都容易导致孩子人格成长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屈服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要么从心理和身体上都渴望逃离,从而失去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无意识地把这种方式延伸下去,很容易造就一代又一代没有心灵家园的“逃离的人”。
  要想让孩子长大之后不至于“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需要我们懂得理性地去爱,做到关注但不干涉。如同微博上的这段话:
  爱一个人,就像用手握住一只刺猬一样,痛,但又放不下,担心它掉下去之后会怎样,所以一直紧握着它,而它被你捏得很痛,你却自私地以为这就是爱。直到有一天,当你知道你的爱只会给它带来伤害,而它也不需要你的“爱”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原来还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其他文献
电影落幕,我和儿子互相拥抱,流下了眼泪。    《地球上的星星》落幕,我和儿子都流下了眼《泪、影片中伊翔遇到的问题,简直和我八岁的儿子模样!儿子上一年级初学拼音时,分不清“b\a,p\c“,“eftsz“都是左右反写的。后来儿子写汉字及数字也会左右反写,在朗读时经常地漏字、添字,甚至按自己的猜想读课文……  因为平时糟糕的作业以及他上课时不良的表现,我心力交瘁,几乎要崩溃。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明白 
期刊
“虎妈”余波未尽,“狼爸”烽烟又起。记得虎妈最热的时候,连摇滚歌手左小祖咒都把虎妈上《Time》的新闻转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当时即将做爸爸的左小大概也是在暗自思量,将来自己要不要做个“虎爸”?  对于打孩子这个话题,已经有坚定的观点——不能打!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每当有记者问起相关的问题,她都要重复一遍自己的看法: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你会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吗?所以当媒体一再渲染“
期刊
如果您记不住《最家长》创刊的日子,每年春天,只要迎春花儿开了,就请想起——《最家长》诞生在这个季节。  2011年3月18日,来自山东省妇联、省教育厅等7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等地的专家,与读者代表一起做客祝你幸福杂志社,为《最家长》创刊一周年献言献策。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嗯,这次会开得真不错。”因为,这次座谈,除了对《最家长》的肯定,几乎每一位参会者都对《最家长
期刊
小男孩艾斯本得爷爷去世了,他没有去天堂。    第三三次看《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图画书时,我想到了“及墙虚若无物”的崂山道士,但这次穿墙而过的不是道士,而是艾斯本的爷爷。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他没有去天堂,而是流浪在人间。流浪在人间居无定所的,在我们国家叫“鬼”,西方称“幽灵”,大同小异。  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艾斯本一时半会儿还不能接受,或者说是不能理解这个现实,于是爸爸妈妈给了他关于爷爷去
期刊
我想把这句话说在前面:“狼爸”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和真实的萧百佑不是一个人。萧百佑不是只有“狼爸”的一面,他有幽默感,做一手好菜,而我猜测他在严苛之外亦有温情,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我将讨论的,我不打算讨论萧百佑这个人,我想讨论的是一件事,一个姿态。  我和“狼爸”没有话说,虽然我们看上去都是在研究家庭教育,但我们的目标却完全相反,就像养马,如果一个人以速度快为好,另一个人以姿态优雅为佳,他们俩怎么切
期刊
人非圣贤,孰能无怒?非怒不可?请牢记总则:状况发生时,首先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错误,而是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回应。  先来个预热吧,平时没发火的时候告诉自己下面的事实:   1.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状况来了,怎么办?  第一步:把孩子从危险里拎出来!要是家
期刊
小学时我有一个神奇的同桌,他只有一只耳朵。虽然那时候流行“五讲四美”,为了争当三好生,大部分同学不会当面说他什么,但个别调皮捣蛋、对三好奖状感到无望的男生还是会用《黑猫警长》里的“一只耳”来称呼他。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跳到人家身上吐口水,把鼻涕抹在别人的头发上,看得我鸡皮疙瘩掉一地。  我不太喜欢和他同桌,因为他身上总是有一股臭哄哄的味道,我怀疑他从来不洗头、不洗脸,更别提脖子了,他的脖子竟然是纯
期刊
一生都在反复的噩梦  我经常反复做同样一个梦,这个梦里有一个老式菜橱,土红色的漆面,橱子左边是一个一米多高的带门储藏层,右边是三个小抽屉和一个四十公分的放碗筷的单开橱。那个左边的橱门里面总是有东西在撞门,啪啪啪!橱子内部,亮亮的眼珠,剧烈的咳嗽,在漆黑一片中,你只能靠仔细听才能分辨出那里关着个小孩。  那个孩子就是我。  五岁那年的冬天,我受凉了,妈妈拿一包药煮给我喝,把碗端到我跟前的时候,爸爸在
期刊
儿子的爸爸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做错了事情,免不了被父母打骂。农村里的父母,也十有八九都打骂孩子,他们都不觉得打骂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教育。  儿子的爸爸把这种童年的影响又带进了城市。儿子小时候,在床底下点火的时候,放学以后与同学去网吧玩游戏的时候,爸爸都会抓住他的胳膊,用巴掌打他的屁股。  但是每一次儿子都不服气,只是他还没有反击大人的习惯,跟爸爸相比,他也不是对手。有一
期刊
上一代人总喜欢对孩子说:“我们那时候怎样怎样”潜台词就是,你看我比你强吧?再没有比这样的爸妈更让孩子反感的了。  自学能力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不是来自于苦难,而是内心的纠结。比如我们很多人对教育体制心怀不满,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学校想少留作业的时候,我们又担心孩子会因此在竞争中失利,失去更好的教育资源。  郑渊洁却说:教育有两种,一种是别人教你,一种是自学。  儿子郑亚旗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