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钩沉荟萃引领时代学风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y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公文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甲骨文,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原始应用文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除了民间的应用文日益丰富外,国家机关适应公务需要的公文发展更快。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题本照会都是公文。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了我国行政公文文种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13种。公文在历代政治管理与社会文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受到历朝历代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探讨公文发展,就必须要研究公文文种的演变,这对我们的公文写作会奠定很好的基础,也为提高公文水平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公文处理专家梁清诲先生领头主编的《历代公文文种大全》一书,日前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本人认真研读,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历代公文的种类、文体,因历朝历代的体制不同,变化频繁,难以简要地准确概述。大体上周王朝时国家机关较前强化,典章制度也较完备,出现了“典、谟、誓、命、训、诰”等下行文。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檄移、盟书”等反映时代变革与各国兼并斗争的一些新文种。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巩固,对公文名称、种类、用途、体式、行文方式均有严格规定,下行文主要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等;上行文主要有“章、表、奏、议”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实际上“章”多为没有多大价值的公式化文章,“表”与“奏”的用途极广,“下言于上曰表”,凡臣下向皇帝陈述事情,诸如论陈、劝请、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几乎都可用。“表”与“奏”实际用途难以区分。“议”则是规划政治,陈述不同意见时用,逐渐向政论文的方向发展。此后历代还有“启、牒、符、贴、咨、呈”等,反映了国家政权机构的日益庞大。至于专用的财经文书,从战国时期的木券“上计簿”到明清的“易知由单”、“鱼鳞图册”,以及专用的政法、军事、外交公文,种类越来越多。
  本书针对文种演绎的跨度时间大,头绪复杂,故编写的基本框架,采用文种阐释与范文例举的方式作总体构成,相辅相成。为表述方便,作为分析例举的范文按文种依序排列。编者既借鉴当代辞书的编写体例,又有所创新。编者未按常规的以朝代为序作为结构编排依据,而是独辟蹊径,以音序编纂文种,以方便读者实用检索,更利于读者从相同或相似的文种,看到公文文种的变迁演变轨迹。书中对于古今文种的介绍,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近于辞书文风,便于读者掌握各类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本书还采用互见或参见的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篇幅,读者更可由此及彼,互相发明,加深理解。综观全书,编者细心安排,行文严谨,对于读者的阅读和借鉴,确有切实的帮助。
  编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采集公文文种达1000余种。对部分文书中的统称、合称、泛指、特指等词条,虽未作文种收录,但为了与实用的文种名称相区别,遂在正文后的附录中汇总罗列,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参考。
  编者为方便读者,对所选出的古代公文范例,予以白话直译。全书总字数约60万字,国际标准16开,以文种名称作词条,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正文之后附“文种笔画索引”,供检索;并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对古代、近代文种名称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均改用规范汉字,且图文混排,印制精美,适合从事文秘工作与中高级研究的读者阅读使用。
  二、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可视为典型的文体学研究著作,其三分之一的篇幅论及当时的各种公文文体及其写作规律。遗憾的是该书对文种沿革的阐述中断于南北朝。而我国当代文体学研究显著地侧重于各文学体裁,尚未有人较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已湮没的公文文种,有也不是很系统和全面。应该说,该方向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和资料整理。从文种学的角度看,文种研究的内涵较为单一,而外延却相对复杂。就内涵来讲,它以文种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外延而言,本书涉及到文书、档案、文体、文献、写作等诸多学科的相关领域并给予有机的结合。本书的系统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全面地资料搜集和梳理,挖掘了已经湮没的几百个“死文种”。就理论深度来看,本书探究了文种学的基础理论,并逐一论述了文种的各自起源、发展阶段、用途演变乃至消亡的全过程。
  全书对历代公文文种的概念梳理与界定,多一家之言,具有突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编著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一是尽量广泛占有第一手材料。本书收录了广义上的公文文种,即除私人书信外的一切文种(含凭证等应用类文种)。编著者十分重视作为古今文种用途的研究实证,广泛收集历代公文范文,尽量采用原始资料,诸如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商代甲骨文、两周青铜彝器铭文、春秋战国帛书、汉晋竹简、唐代吐蕃文书)、古代公文碑刻资料(《金石萃编》、《金石续编》所著录公文)、存世的历代档案原件(明清大内档案、民国档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政权档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档案),等等;并对每一文种的产生、演变、适用范围和对象、使用方法、格式、书写材料及写作特点等尽可能作详细解释,且选附部分例文,以加深理解。
   二是科学考证,类比梳理。编著者花大力气对有关古今文种的史料进行科学考订、类比梳排和比较研究。其以正史中的资料为主,兼及政书、类书、野史、笔记、文献总集中的资料,并特别注重存世的历代档案文件中具体用途所蕴含的历史启迪。编著者既侧重历代典章中对各文种用途的分别界定,又注意政务运用中的特例所揭示的理论意义,以达到“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研究效果。
   三是史论结合、古今贯通。文种的演变决非随意、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政务需要的前提下,遵循其内在的演化规律,呈螺旋形地缓慢推进。编著者着眼于影响文种演化的诸因素,从行政体制的沿革、政务范围的广狭、机构职能的变更等方面,透过文种用途移易的表象,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而归纳出演化规律。该书在对每个文种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整个社会全部文种发展演化的主线,探讨其基本规律,揭示了今后文种的演化方向。其既对古今1000多个文种分门别类加以梳排,以体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之名称演绎、适用范围移易、用途广狭变更;又注意相近文种之间的交叉融汇。
  
  
  三、社会影响与现实意义
  从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公文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八个交叉阶段:一是结绳、契刻记事与象形文字的公文,二是以甲骨为载体的公文,三是钟鼎铭文,四是简册公文,五是缣帛公文,六是石刻公文,七是纸质公文,八是电子数码公文。我国历代公文,既是历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历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历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历代公文包含了大量知识,涉及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能否正确选用文种,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表达效果的好坏和公文处理的方便与否。本书鉴于历代文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为保持文种规范而区分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种,体现了积极的实用意义。
  《大全》可以说是当代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极具权威性的文种辞书,其学术性与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公文实践的角度来看,它都体现出作者的高屋建瓴与足智多谋。《大全》的出版,一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已湮没文种和现行公文文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二是对史籍著录的公文判定文种,对史实中的干支纪日推算月、日,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历史学与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三是对研究生教学,可作为教材参考;四是具有文献档案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梁清诲先生领头编写的这本《历代公文文种大全》的正式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先生早年编写的《古今公文文种汇释》、《商品经济大词典》、《新编汉语多功能词典》、《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等,我曾经认真地研读和使用过。这本《大全》与之一样,可谓结构精巧,体例严谨,编写认真,堪称文种钩沉荟萃、引领时代学风的典范。
  作者单位: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成都)
  
其他文献
去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上午,赵长松老师的忽然造访让我有些惊喜。20世纪80、90年代共同做民间文学“集成”的许多同道,已经慢慢老去,相见的日子渐渐稀疏。  赵长松老师也已白发苍苍过了古稀之年,此行是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萃闻异事》作序。不请名人,原因是都曾经在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编纂中摸爬滚打多年,结下了友情。这的确抓住了我的软肋。一提起耗时近20年,从普查、搜集到编纂、出版
期刊
以布衣学者闻名于世的罗尔纲先生(1901-1997)是一位世纪老人。他辞世10余年后,对他一生著作搜罗齐全的《罗尔纲全集》终于问世。全集由他的女公子罗文起负责编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责任编辑范明礼。全书16开大本22册,1055万3000字,定价5800元,总经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部,电话010-59367081或59367089。  罗尔纲先生青年时代师从胡适以考据方法治学,
期刊
所谓北洋政府,又称北京政府,是指民国初年由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于1912年至1928年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翻开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历来都偏低,说它“黑暗”、“反动”、“卖国”的都有。例如,《北伐战争史》的开篇即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辞海》没有“北洋政府”词条,但在“北洋军阀”词条中明确说它“出卖国家主权,压迫人民”。应该说,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偏低是有原因的,但是评价
期刊
四川是汉赋的第一故乡。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肇端于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真正成为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与散文性质的赋体,则是在西汉。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处于西汉战略出发地和战略大後方的巴蜀地区,最早感应到大汉太平盛世的脉搏跳动。从成都走进长安的司马相如,最早运用大赋的形式讴歌天汉气象,放飞时代梦想(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稍後由蜀进京的王褒
期刊
篆刻艺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中,其学习人数与创作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它在成就一种艺术风貌和有价值地延续一种艺术样式的成功性上,在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了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国画艺术。篆刻的大写意风格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批有成就的篆刻家浮出水面,引领潮流;而更多的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则隐居山林或闹市,默默无闻,推波助澜,使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于异彩纷呈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来。 
期刊
王家祐先生(1926—2009)虽然已离世三年了,但我们对这位博学深思、独立特行之士,至今仍怀有深深的思念。这里借纪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的机会,对他的为人、为学,就我所知做一些介绍。  一、至情至性的“王老邪”  家祐先生的履历,文史馆在上世纪印有“简介”材料:  王家祐先生字宗吉,1926年生,四川成都人。1948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教中学,曾云游杭州、南京、上海和四川多处,师从高僧
期刊
《尧山堂外纪》云:明兵围集庆路,与元兵大战,元兵解去,乃坚守江左,见驿中有七岁儿居其中,问之,则代父充役者也。帝(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文中追记故云)曰:“‘七岁童儿当马驿’,能作对乎?”即应曰:“万年天子坐龙庭。”帝喜,蠲其役。这个对子之所以得到厚赏,是因为投合朱大将军喜欢好口彩的心理。另有旁证即张谊《纪闻》记载:太祖(朱元璋)与徐达闲行至江口,欲买舟以觇江南虚实。值岁除,呼舟无应者。有夫妇老人载
期刊
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张善子是最具讨论意义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创造有若干唯一,体现了文化结构的多元。  张善子(1882年5月27日—1940年10月20日), 原名正兰,单名泽,字善孖,或善子,号虎痴,别署虎公,在国民政府时期,曾风云军政,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  张善子结束政治生涯而回归艺术,开始属于他真正意义的职业画家艺术生涯则在1926年夏。是年,他与其弟张大千共定画室名“大风
期刊
端午节(端阳节)的来历,学术界说法较多。尚秉和先生说:“自汉以来,至五月五日故事独多。盖以此日为阳极之日,《风土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能辟邪恶。’在汉时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见于《风俗通》。在晋时作赤灵符著心前,可辟兵,见于《抱朴子》。然故事虽多,在社会似不为娱乐之节,至唐则渐盛。” [1]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和龙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龙的节日。[2]张紫晨先
期刊
久闻何崝教授不但学问做得好,还擅长书法,自成一家。近日读到新近出版的何崝书画篆刻作品集《啃轩艺事》,才深知何崝教授的多才多艺,大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书画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使人着迷。喜好书画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高雅之事;但喜好容易,要成为一个真正能书善画者却并非易事。因为掌握这门技艺不仅要勤学苦练,还要将天赋、悟性、素养、境界与才艺相融合,既要继承古人,又要师法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