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村落文化景观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经过历史传承形成了一种体系与文化。本文主要是以三江侗族高定村寨为研究个案,对其村落文化景观进行调查,关于其布局、结构特点与生活习俗等与景观的影响分别进行阐述,并就如何进行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侗族;村落;习俗;文化景观;调查;布局;保护
0 引言
景观主要是指某个地区具有一定的景象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基于地理学的景观逐渐形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索尔认为景观是一个地表单元,但它是由自然与人文要素两部分组合而成。上个世纪初国外的一些专家就已经开始了对景观文化的探索。我国地理学家李旭旦等在多年前也创建了对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所形成的地理综合体,以文化的传承变迁为研究重点,为文化的保护进行规划。在不同的地区,基于不同的文化传承,在多年发展后,留下的景观自然会有所差异。
1 文化景观基础特性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自然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自然景观上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形态。譬如一些园林建筑就属于典型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概念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础。一些文化景观就是建立在自然的山坡上,或者有水系通过的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另外就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单纯的自然景观很难形成文化景观,需要人类长时间的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文化景观,人类的创造行为占文化景观的主要作用;第三就是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
文化景观主要以下几个特性。首先是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所有的自然物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文化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体现,自然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所占地空间有所不同。文化景观一旦形成,所处的空间位置几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次是文化景观的功能性,人们创造文化景观都出自于某种目的,所以文化景观会给人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功能。尤其是传统的文化景观功能性更强,如烽火台在古代有军事信号传递的功能。第三,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特性。古代形成的文化景观功能性较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功能将不复存在,更多的是文化传承,以供旅游观赏作用。
2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概况
高定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下属以侗族为居民主体的行政村,同时也是侗族人民在南岭山脉繁衍生息而自然形成的一个侗族村寨。位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三省坡大山脚下,地处侗族历史居住区的腹地,既保留了较多的侗族传统文化内涵,也与大多数地处溪河平坝环境中的侗族村寨不同,体现出生活于南岭山脉中高山型侗寨的独特魅力。高定侗寨僻处大山深处,长期交通不便,居民主要以务农为生,近年来始有种植业与外出劳务为生计辅助,但也因此令高定侗寨保留了较为丰富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完整的村落景观。高定侗寨坐落于一个东西朝向的山谷中,位于山谷西南的寨门与山谷东北的花桥(即通常所谓之风雨桥)分别被本寨侗胞称为寨头与寨尾,勾勒出村寨日常生活空间的边界,在此空间内涵括了“一庙一林双寨三径七楼七井”的村落景观。
高定侗胞生死于斯,亦借此方水土获得生命意义与情感寄托。樟树林与飞山庙维系着高定侗胞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古老的樟树在寨民眼中不仅赏心悦目,也是本寨龙脉上的片片龙甲,其中一颗树龄六百年的老樟树更被视为守护寨子的精灵,衍生出有趣的村落传说。在高定侗寨传统社会生活中,“楼妈”鼓楼是全寨各姓氏共同拥有的村寨标志,全寨围绕着“楼妈”鼓楼而建,寨内各姓氏则围绕着自己的鼓楼聚族而居,虽然这样的空间划分近年来已发生较大改变,但仍然是寨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空间。所作调查力图在全面记录高定侗寨村落自然与人文景观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其上述独特的文化内容及其通过居民的行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表现加以描述,力求呈现出高定侗寨完整而独特的文化景观全貌。
3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调查方法
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侗族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南侗与北侗。北侗由于与汉族的交流较为广泛,汉化现象非常明显,而南侗部分地区则还保留着较为浓重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是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地区分布的侗族进行研究调查。
本文对三江侗族高定村的文化景观调查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在实地考查中采用访谈调查法与村落实地调查法。采用访谈调查时,随机选择村落中的几十户为调查对象,通过以口述、笔录的形式收集受访者的回答。在访谈过程中,对于受访对象的生活习惯、语言、宗教信仰和禁忌等进行记录,提供研究数据基础。在村落的实地调查法中,主要是对村落的鼓楼建筑与节日祭祀等进行观察与了解,对于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对自然资源的自用与民族生态环境进行记录,形成影像资料与书面资料,最后通过对数据与文字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结论输出,形成结论性内容。
4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调查结论
4.1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土地利用布局
高定侗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与湖南、贵州两省交界,村寨四面环山,地势十分险峻,当地的气候主要以潮湿为主,村寨的存在目前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高定侗寨的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总共有646户,约2483人。在村寨中主要有七座鼓楼,其中的三座是村寨共建,另外四座是氏族共建。该村寨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充分自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整个村寨位于斜坡的山坳间,屋瓦呈黑色,层层叠叠,众星捧月般围绕在鼓楼的四周。
在土地利用布局方面,高定侗寨村落文化景观主要表现为群体模式与多中心布局模式。从附近的山上向下观望,可以看到全寨的民居分布于不同的等高线上,将鼓楼作为中心,不断向四周进行扩散,层次各异。鼓楼位于中心,是全寨的侗族团结协作的象征,在视觉上又控制着整个村寨,强调其象征意义。民居形成组团布局是建筑在一定的环境中组成的自由空间。整个的高定侗族村落形成了六大组团式结构,六大组团布局形态非常自由,但向心围绕在各姓氏鼓楼的周围,使鼓楼成为团组的核心,从而形成分别中心又围绕村寨核心的空间布局形式。 4.2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结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江侗族高定人民通过智慧积累,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干预,形成了而具特色的侗族文化景观。各个景观子系统形成的基础是文化景观中的地膜与土地利用方式。在村寨前,主要是农田景观,或为平地或为梯田,这种结构有利于降雨多时可以利用地形进行有效排水,避免积水过多对村落造成危害。寨后是森林景观系统,森林景观主要是杉树林景观与茶树林景观。这些植物景观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建设作用与能量提供作用。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发展。
除了自然景观外,侗族村落的文化景观还包括人文因素。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组成主要有以下结构要素。首先是人口、年龄分布。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江侗族高定人民渐渐发现了社会与世界的变化,不断有人走出山村,走向都市。
4.3三江侗族高定生活习俗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侗族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布局,决定了系统内部形成独特的能量与物质流动。侗族文化景观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杉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绿色植物的转化,形成可以利用的物质与能量,为侗族居民提供建材与薪材。侗族自古就有在稻田中养鱼的传统,在一些侗族重要的节日或日常生活中,鱼虾是重要的食物,当地的妇女除了参与捕鱼外,还形成了自己的捞鱼捕虾的风俗。农田子系统为侗族村落居民提供稻米与牲畜饲料。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文化子系统,能够有效调节村落文化景观。侗族居民通过输出人力、物力与技术,把森林与农田中的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有机物变成自身的输入能量。另外通过宗教、习俗等方式,使三个子系统保持稳定,持续为村落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这四个文化子系统是村落文化子系统的核心,相互制约与促进,使三江侗族高定文化景观成为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系统。三江侗族高定村落中的村民大多聚集而居,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一个村落,早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界的侵略,后来抱团的习俗沿续至今,形成以族姓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
5 三江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
村落文化景观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多个民族地区已经开始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实践,在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领域一个重要的类型。文化景观在国际公约中规定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作品,在2008年,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文化景观是介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更是文化景观中的一个分支。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其内容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民族特色、挖掘潜力有着之关重要的作用,其村落文化景观更值得研究与保护。
5.1桂北侗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传承
对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单单是对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人文进行保护。村落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强调保护才能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最大的保留。要通过整体策略来对村落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在具体的措施方面,第一要对村落中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建筑与古迹进行修复,对一些节日活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修复;第二,要对村落中有特殊文化价值的节日活动进行保护,再现百姓真实生活景象;第三,要对村落中的传统手工业技术进行保护,如食品加工、器具制作等。
5.2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依山傍水是对于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环境最直接的描述,以一种生动和谐的美学形式不断传承。侗族把绵延起伏的山脉比做龙脉,龙要朝向水,朝向开阔之地,侗族村落就建立在这样的龙脉之上。侗族村落环境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以控制功能为主的鼓楼中心区、以提供缓冲作用的独立人文生态系统、生产活动区域。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建立在自然环境中,使用的材料也均来自于自然,侗族村落周围存在着风水林、杉树林等自然存在,都反映着侗族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不断乏味,人们希望通过对原始生态的追逐不断寻找与自然更为亲近的区域。同时也让侗族村民认识到积极发展旅游业是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6 结语
三江侗族高定村寨文化景观是侗族文化的整体反映,于2006年三江高定村被评为柳州市首届“十大美丽乡村”之一。三江侗寨文化景观非常独特,是古老性与美学价值的呈现,以侗寨为控制中心,农业为基础,具有生产与消费的,维持村落可持续发展,侗族的传统习俗与制度促进了特定条件下侗族人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顺应自然,同时又具有现代性,达到人与环境有机统一。通过对桂北地区的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调查,对于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子系统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文化景观凝聚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结晶,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需要不断进行保护与保持,尤其是对于目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到对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中,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从政策与体制上对侗族村落的文化景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传统文化,发扬特色。
【参考文献】
[1]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朱隽.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彭思涛,但文红.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2:94-98.
[4]周平.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J].湘潮(下半月),2010,02:56-57.
[5]吴小华.浅谈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及其保护利用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3:30-34.
[6]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2010,04:84-93.
[7]张文静.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J].中国民族,2011,04:58-59.
[8]曹海应.湘黔桂边区侗族村落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9]王伟,刘海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原则及制度思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4-6.
[10]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2013,09:14-21.
[11]赵瑞,斯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92-96.
【作者简介】
党延伟,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甘肃武威,职务: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民俗学,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族文化研究。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村落文化景观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经过历史传承形成了一种体系与文化。本文主要是以三江侗族高定村寨为研究个案,对其村落文化景观进行调查,关于其布局、结构特点与生活习俗等与景观的影响分别进行阐述,并就如何进行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侗族;村落;习俗;文化景观;调查;布局;保护
0 引言
景观主要是指某个地区具有一定的景象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基于地理学的景观逐渐形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索尔认为景观是一个地表单元,但它是由自然与人文要素两部分组合而成。上个世纪初国外的一些专家就已经开始了对景观文化的探索。我国地理学家李旭旦等在多年前也创建了对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所形成的地理综合体,以文化的传承变迁为研究重点,为文化的保护进行规划。在不同的地区,基于不同的文化传承,在多年发展后,留下的景观自然会有所差异。
1 文化景观基础特性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自然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自然景观上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形态。譬如一些园林建筑就属于典型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概念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础。一些文化景观就是建立在自然的山坡上,或者有水系通过的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另外就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单纯的自然景观很难形成文化景观,需要人类长时间的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文化景观,人类的创造行为占文化景观的主要作用;第三就是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
文化景观主要以下几个特性。首先是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所有的自然物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文化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体现,自然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所占地空间有所不同。文化景观一旦形成,所处的空间位置几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次是文化景观的功能性,人们创造文化景观都出自于某种目的,所以文化景观会给人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功能。尤其是传统的文化景观功能性更强,如烽火台在古代有军事信号传递的功能。第三,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特性。古代形成的文化景观功能性较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功能将不复存在,更多的是文化传承,以供旅游观赏作用。
2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概况
高定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下属以侗族为居民主体的行政村,同时也是侗族人民在南岭山脉繁衍生息而自然形成的一个侗族村寨。位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三省坡大山脚下,地处侗族历史居住区的腹地,既保留了较多的侗族传统文化内涵,也与大多数地处溪河平坝环境中的侗族村寨不同,体现出生活于南岭山脉中高山型侗寨的独特魅力。高定侗寨僻处大山深处,长期交通不便,居民主要以务农为生,近年来始有种植业与外出劳务为生计辅助,但也因此令高定侗寨保留了较为丰富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完整的村落景观。高定侗寨坐落于一个东西朝向的山谷中,位于山谷西南的寨门与山谷东北的花桥(即通常所谓之风雨桥)分别被本寨侗胞称为寨头与寨尾,勾勒出村寨日常生活空间的边界,在此空间内涵括了“一庙一林双寨三径七楼七井”的村落景观。
高定侗胞生死于斯,亦借此方水土获得生命意义与情感寄托。樟树林与飞山庙维系着高定侗胞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古老的樟树在寨民眼中不仅赏心悦目,也是本寨龙脉上的片片龙甲,其中一颗树龄六百年的老樟树更被视为守护寨子的精灵,衍生出有趣的村落传说。在高定侗寨传统社会生活中,“楼妈”鼓楼是全寨各姓氏共同拥有的村寨标志,全寨围绕着“楼妈”鼓楼而建,寨内各姓氏则围绕着自己的鼓楼聚族而居,虽然这样的空间划分近年来已发生较大改变,但仍然是寨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空间。所作调查力图在全面记录高定侗寨村落自然与人文景观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其上述独特的文化内容及其通过居民的行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表现加以描述,力求呈现出高定侗寨完整而独特的文化景观全貌。
3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调查方法
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侗族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南侗与北侗。北侗由于与汉族的交流较为广泛,汉化现象非常明显,而南侗部分地区则还保留着较为浓重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是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地区分布的侗族进行研究调查。
本文对三江侗族高定村的文化景观调查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在实地考查中采用访谈调查法与村落实地调查法。采用访谈调查时,随机选择村落中的几十户为调查对象,通过以口述、笔录的形式收集受访者的回答。在访谈过程中,对于受访对象的生活习惯、语言、宗教信仰和禁忌等进行记录,提供研究数据基础。在村落的实地调查法中,主要是对村落的鼓楼建筑与节日祭祀等进行观察与了解,对于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对自然资源的自用与民族生态环境进行记录,形成影像资料与书面资料,最后通过对数据与文字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结论输出,形成结论性内容。
4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调查结论
4.1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土地利用布局
高定侗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与湖南、贵州两省交界,村寨四面环山,地势十分险峻,当地的气候主要以潮湿为主,村寨的存在目前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高定侗寨的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总共有646户,约2483人。在村寨中主要有七座鼓楼,其中的三座是村寨共建,另外四座是氏族共建。该村寨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充分自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整个村寨位于斜坡的山坳间,屋瓦呈黑色,层层叠叠,众星捧月般围绕在鼓楼的四周。
在土地利用布局方面,高定侗寨村落文化景观主要表现为群体模式与多中心布局模式。从附近的山上向下观望,可以看到全寨的民居分布于不同的等高线上,将鼓楼作为中心,不断向四周进行扩散,层次各异。鼓楼位于中心,是全寨的侗族团结协作的象征,在视觉上又控制着整个村寨,强调其象征意义。民居形成组团布局是建筑在一定的环境中组成的自由空间。整个的高定侗族村落形成了六大组团式结构,六大组团布局形态非常自由,但向心围绕在各姓氏鼓楼的周围,使鼓楼成为团组的核心,从而形成分别中心又围绕村寨核心的空间布局形式。 4.2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结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江侗族高定人民通过智慧积累,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干预,形成了而具特色的侗族文化景观。各个景观子系统形成的基础是文化景观中的地膜与土地利用方式。在村寨前,主要是农田景观,或为平地或为梯田,这种结构有利于降雨多时可以利用地形进行有效排水,避免积水过多对村落造成危害。寨后是森林景观系统,森林景观主要是杉树林景观与茶树林景观。这些植物景观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建设作用与能量提供作用。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发展。
除了自然景观外,侗族村落的文化景观还包括人文因素。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组成主要有以下结构要素。首先是人口、年龄分布。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江侗族高定人民渐渐发现了社会与世界的变化,不断有人走出山村,走向都市。
4.3三江侗族高定生活习俗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侗族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布局,决定了系统内部形成独特的能量与物质流动。侗族文化景观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杉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绿色植物的转化,形成可以利用的物质与能量,为侗族居民提供建材与薪材。侗族自古就有在稻田中养鱼的传统,在一些侗族重要的节日或日常生活中,鱼虾是重要的食物,当地的妇女除了参与捕鱼外,还形成了自己的捞鱼捕虾的风俗。农田子系统为侗族村落居民提供稻米与牲畜饲料。
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文化子系统,能够有效调节村落文化景观。侗族居民通过输出人力、物力与技术,把森林与农田中的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有机物变成自身的输入能量。另外通过宗教、习俗等方式,使三个子系统保持稳定,持续为村落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这四个文化子系统是村落文化子系统的核心,相互制约与促进,使三江侗族高定文化景观成为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系统。三江侗族高定村落中的村民大多聚集而居,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一个村落,早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界的侵略,后来抱团的习俗沿续至今,形成以族姓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
5 三江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
村落文化景观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多个民族地区已经开始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实践,在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领域一个重要的类型。文化景观在国际公约中规定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作品,在2008年,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文化景观是介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更是文化景观中的一个分支。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其内容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民族特色、挖掘潜力有着之关重要的作用,其村落文化景观更值得研究与保护。
5.1桂北侗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传承
对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单单是对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人文进行保护。村落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强调保护才能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最大的保留。要通过整体策略来对村落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在具体的措施方面,第一要对村落中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建筑与古迹进行修复,对一些节日活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修复;第二,要对村落中有特殊文化价值的节日活动进行保护,再现百姓真实生活景象;第三,要对村落中的传统手工业技术进行保护,如食品加工、器具制作等。
5.2三江侗族高定村落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依山傍水是对于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环境最直接的描述,以一种生动和谐的美学形式不断传承。侗族把绵延起伏的山脉比做龙脉,龙要朝向水,朝向开阔之地,侗族村落就建立在这样的龙脉之上。侗族村落环境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以控制功能为主的鼓楼中心区、以提供缓冲作用的独立人文生态系统、生产活动区域。三江侗族高定村落建立在自然环境中,使用的材料也均来自于自然,侗族村落周围存在着风水林、杉树林等自然存在,都反映着侗族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不断乏味,人们希望通过对原始生态的追逐不断寻找与自然更为亲近的区域。同时也让侗族村民认识到积极发展旅游业是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6 结语
三江侗族高定村寨文化景观是侗族文化的整体反映,于2006年三江高定村被评为柳州市首届“十大美丽乡村”之一。三江侗寨文化景观非常独特,是古老性与美学价值的呈现,以侗寨为控制中心,农业为基础,具有生产与消费的,维持村落可持续发展,侗族的传统习俗与制度促进了特定条件下侗族人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顺应自然,同时又具有现代性,达到人与环境有机统一。通过对桂北地区的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调查,对于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子系统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文化景观凝聚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结晶,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需要不断进行保护与保持,尤其是对于目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到对侗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中,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从政策与体制上对侗族村落的文化景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传统文化,发扬特色。
【参考文献】
[1]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朱隽.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彭思涛,但文红.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2:94-98.
[4]周平.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J].湘潮(下半月),2010,02:56-57.
[5]吴小华.浅谈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及其保护利用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3:30-34.
[6]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2010,04:84-93.
[7]张文静.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J].中国民族,2011,04:58-59.
[8]曹海应.湘黔桂边区侗族村落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9]王伟,刘海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原则及制度思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4-6.
[10]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2013,09:14-21.
[11]赵瑞,斯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92-96.
【作者简介】
党延伟,性别:男 民族:汉,籍贯:甘肃武威,职务: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民俗学,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