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与生活接轨,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结合
数学的教育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要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的学习结合具体生活展开,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理解、讨论,升华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探索生活的奥秘,并将其与数学背景知识相联系,将数学的概念引入生活中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互联互通。
一、从理念上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的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中,要明确二者的区别。数学是在知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提炼、总结概括出的前人的经验。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明确区分彼此的联系和区别,不能将概念混为一谈。
例如,有的教师在基于数学问题后创设出有关的生活情境,而后不顾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而回过头去继续讲解教材内容,又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抛到脑后,成为解决课堂的数学问题;有的教师将生活实际等同于数学问题,旨在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只顾听热闹,甚至不知道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何物,这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实际用处。其实,数学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师要以生活为背景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转变为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脱离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书本内容,带领学生带着对数学学习的好奇走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智慧。
二、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数学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的引导,启迪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对数学的认同,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以数学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建立起循环往复的健康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带领数学问题走进生活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练,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真谛,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堂,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难题,并以此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尺子、桌角、墙角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使体验教学融入课堂学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二)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设置生活情境
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相对独立又抽象的知识,教师就要依靠生活经验以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对未知的生活保持着足够的热情,教师要利用这个年龄的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生活体验式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保留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真实生活探索改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指导依据,教材在内容上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一般都是枯燥的、抽象的、乏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将枯燥问题生动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内容,优化课本知识,合理编排组合,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生活化。教师要注重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引导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依次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在讲授不同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图形展示情景,小老鼠盖新房,但是屋子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为小老鼠的新房铺上地砖和墙纸,同学们,请想一想有什么形状的地砖和什么形状的墙纸呢?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转变为学生熟悉的地砖、墙纸,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和专注投入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三、学生要注重数学学习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视角化解生活的真实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数学常识、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一)营造场景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与所学内容一致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解决生活的难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民币讲解数学知识,将教师营造成市场的模样,印制不同面值的纸币,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自由交易,体验使用货币的完成交易的过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讲授完数学知识点后,要让学生从课堂内容迁移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主动的利用数学思维探究生活中的奥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桌椅板凳摇晃了,如何对其加固,用什么办法才能保证桌椅板凳的正常使用。用设问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序化教学内容,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知识以后,引导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询问学生测算面积需要有哪些数据,需要如何计算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只有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的天地,找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真实地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洁,李碧琦,郑平.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75-76.
[2]蔡晓云.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小学时代,2011(7):39.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结合
数学的教育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要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的学习结合具体生活展开,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理解、讨论,升华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探索生活的奥秘,并将其与数学背景知识相联系,将数学的概念引入生活中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互联互通。
一、从理念上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的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中,要明确二者的区别。数学是在知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提炼、总结概括出的前人的经验。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明确区分彼此的联系和区别,不能将概念混为一谈。
例如,有的教师在基于数学问题后创设出有关的生活情境,而后不顾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而回过头去继续讲解教材内容,又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抛到脑后,成为解决课堂的数学问题;有的教师将生活实际等同于数学问题,旨在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只顾听热闹,甚至不知道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何物,这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实际用处。其实,数学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师要以生活为背景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转变为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脱离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书本内容,带领学生带着对数学学习的好奇走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智慧。
二、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数学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的引导,启迪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对数学的认同,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以数学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建立起循环往复的健康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带领数学问题走进生活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练,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真谛,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堂,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难题,并以此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尺子、桌角、墙角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使体验教学融入课堂学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二)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设置生活情境
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相对独立又抽象的知识,教师就要依靠生活经验以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对未知的生活保持着足够的热情,教师要利用这个年龄的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生活体验式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保留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真实生活探索改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指导依据,教材在内容上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一般都是枯燥的、抽象的、乏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将枯燥问题生动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内容,优化课本知识,合理编排组合,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生活化。教师要注重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引导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依次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在讲授不同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图形展示情景,小老鼠盖新房,但是屋子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为小老鼠的新房铺上地砖和墙纸,同学们,请想一想有什么形状的地砖和什么形状的墙纸呢?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转变为学生熟悉的地砖、墙纸,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和专注投入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三、学生要注重数学学习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视角化解生活的真实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数学常识、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一)营造场景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与所学内容一致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解决生活的难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民币讲解数学知识,将教师营造成市场的模样,印制不同面值的纸币,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自由交易,体验使用货币的完成交易的过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讲授完数学知识点后,要让学生从课堂内容迁移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主动的利用数学思维探究生活中的奥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桌椅板凳摇晃了,如何对其加固,用什么办法才能保证桌椅板凳的正常使用。用设问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序化教学内容,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知识以后,引导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询问学生测算面积需要有哪些数据,需要如何计算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只有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的天地,找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真实地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洁,李碧琦,郑平.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75-76.
[2]蔡晓云.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小学时代,201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