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加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剧烈,使职校后进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后进生的形成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后进生问题必须从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探讨学生行为的选择机理。通过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建立学生行为选择模型,进而从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职校后进生;利益取向;博弈;行为选择
作者简介:李广华(1972-),女,山东海阳人,山东电力学校动力科,讲师;王晓玲(1969-),女,山东鱼台人,山东电力学校电力培训中心,讲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73-02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变以往仅重视少数精英的观念和做法,开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学校中的后进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包括后进生教育问题。后进生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原因是职校扩招使一些综合素质不够高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及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主观原因是学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自身特征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会做出自认为绩效最优的行为选择,由于有限理性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学生选择的行为方式可能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为此本文试图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职校后进生学生行为的选择机理,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对策。
一、职校后进生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做是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认为后进生是学生智能迟滞的一个阶段,导致学生某方面或各方面落后,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熊武川教授把教育转化后进生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初步建立了“理解教育”的模式,并在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理解教育”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后进生、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关注全体学生进步、关注素质教育具体化的新教育模式。
职校生源质量下降是高职院校后进生出现的表面原因。职校数目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以致职校招录学生的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每年均会出现降分录取的现象。进入职校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落后,没有学习目标,厌学心理严重,自律自控能力差,言行随意,不能约束自己,也不愿接受管理和约束,沾染的不良习气比较多。学生自身原因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校后进生出现。
职校后进生产生的主观因素包括:职校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转变期,容易产生行为偏差,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对自己的思想、抱负及将来的职业意向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深入思考,生活当中没有压力和危机感,他们往往安于现状,视学习为一种负担,不愿独立思考,思想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上进的进取精神;部分后进生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心灰意懒,畏惧困难,不思进取;后进生往往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导致出现一种弥散和抑郁的状态,减弱行动动力。
客观因素包括:家长忙于工作或只强调物质生活,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关心不够;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缺乏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孩子的思想认识产生偏差;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舆论宣传的影响;个别教育工作者由于认知偏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知和判断做出错误的评价,影响良好教育效果的形成;受“马太效应”影响,有些教师对优等生宠护有加,视后进生为包袱,甚至讽刺挖苦、求全责备,使其自信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其课程和教育。
综上所述,后进生的形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主体,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基于自身特征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做出他认为绩效最优的行为选择,导致后进结果的形成。研究后进生的管理问题,应该从学生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出发,针对学生的行为取向提出管理对策。
二、职校后进生行为博弈分析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某种行为,行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所做出的有意识行动。
学生行为失范的收益是摆脱努力学习的辛苦,以及获得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其损失是自身的声誉和后进生称号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学生选择行为时会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收益与损失进行对比,若收益低于损失,将选择良好行为,否则,行为失范有利可图,就会选择不良行为;二是估计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行为失范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行为概率就小,否则概率就大。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学生行为称为努力和不努力两种类型。
社会约束力量作为博弈的另一方,同样存在收益与损失,提高学生素质的收益不言而喻,但要付出一定成本: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和老师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如家长原可把资源用到经济活动中,老师原可把资源用到优秀学生身上)。社会、家长和老师同样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管,并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进行行为选择:一是将收益的增加和损失的减少与支出成本进行比较;二是估计可能性。为表述方便,我们把环境因素简化为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采取严厉制度和容忍制度两类。
1.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如下:(1)学生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学生的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学生努力并不一定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因为同学之间竞争的存在,努力后成功的概率为P;(4)被视为后进生的学生既有声誉损失,又有经济损失,包括不能获得奖学金,以及毕业后不能被社会承认。
2.支付矩阵的构建
支付矩阵反映了博弈过程中双方采取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是双方行为选择的依据。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如下参数假设,建构社会约束力量与后进生行为博弈支付矩阵。
(1)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本为L,包括上课时集中精力、准备考试时努力复习、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为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外付出的劳动等。努力后成为优秀学生的收益为U,包括获得奖学金以及更好的工作机会;不努力学习成为后进生也有收益,即可以获得较为自由的生活状态F,同时有声誉损失R以及对毕业后前程的不利影响H。
(2)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制度需要付出成本C,包括:建立客观严谨的人才评价程序(如果后进生也能找到好工作,将不会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优等生)、社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家长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为帮助后进生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社会将得到的收益是优秀或合格学生对社会的预期贡献A。
3.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的确定
社会约束力量与后进生双方必然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寻求混合策略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1)学生选择努力行为的最优概率测定。给定学生选择努力行为的概率β,则社会约束力量选择对后进生采取严厉制度和容忍制度的期望收益函数分别为:
Er(β,1)=(A-C)β+(-C)(1-β)= Aβ-Cβ–C+ Cβ= Aβ–C
Er(O,β)=0β+0(1-β)=0
由Er(β,1)= Er(O,β)得出学生努力行为的最优概率:
β*=C\ A (1)
(2)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选择严厉制度的最佳概率测定。给定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选择严厉制度的最佳概率α,则学生选择努力行为和不努力行为的期望收益函数分别为:
Es(α,1)=(PU-L)α+(-R-H)(1-α)=(PU -L)α
Es(O,α)=(-R-H)(-α)+ F(1-α)=(-R-H- F)α+ F
由Es(α,1)Es(O,α)得出社会约束力量选择对后进生严厉行为的最佳概率:
α*=F\(PU+F+R+H-L) (2)
(3)混台策略纳什均衡。(α*,β*)是社会约束力量和学生行为选择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对应着双方的最佳行为选择。在这一点上仅靠单方改变策略不会增加自身的收益,即在一方行动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另一方没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4.后进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后进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学生努力空间和缩小社会约束力量选择严厉制度的空间。
(1)学生努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为使实际收益大于均衡期望收益值,学生会根据社会约束力量的严厉程度选择相应行动。当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概率小于α*时,学生的最佳选择是不努力;当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概率大于α*时,学生的最佳选择是努力。称VS= {α|α∈(α*,1)}为学生的努力空间。
对式(2)求偏导数可知,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制度的均衡点α*是F、L的增函数,是P、U、R、H减函数,为扩大学生的努力空间,需要降低α*,即降低F、L,增加P、U、R、H。
(2)社会约束力量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同样,为使实际收益大于均衡期望收益值,社会约束力量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选择相应行动。当学生的努力概率小于β*时,社会约束力量的最佳选择是付出成本采取严厉制度;当学生的努力概率大于β*时,社会约束力量的最佳选择是节约成本采取容忍制度。称VT= {β|β∈(0,β*)}为社会约束力量选择严厉制度的空间。
对式(1)求偏导数可知,学生努力的均衡点β*是C的增函数,是A的减函数。为缩小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制度的空间,需要减小β*,即降低C,增加A。
三、职校后进生问题的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对学生努力空间和社会约束力量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提出提高后进生教育水平的管理对策。
1.改变教育管理模式
从降低学生不努力学习获得的自由F、降低学生努力学习付出的劳动L、增加学生努力后成功的概率P、增加优秀学生获得的物质奖励U入手,改变教育管理模式。
(1)建立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以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标准,给后进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因为基础太差想赶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增加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成本,并降低摆脱后进生位置的实现可能性。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2)改变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行为,以往的管理模式中,对老师的考核重点一般放在所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上面,导致老师把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优秀学生身上,使后进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放弃努力。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后进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后进生放弃努力学习而追求的自认为闲适的学校生活,包括在网吧打游戏、在学校外闲逛、上课听音乐看小说等,可以合理推断,这些被我们视为不良行为的生活之中包含有学生的理性需求。如果学校能基于学生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把课外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将降低学生选择不努力的动力。
2.加强社会力量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从降低社会为建立严格约束制度付出的成本C、增加优秀学生毕业后获得的就业机会H以及优秀学生毕业后给社会带来的可能贡献A入手,提高社会约束力量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和激励。
(1)引导积极上进的主流社会思想。社会上一些不求进取、自由散漫、经济利益至上、高消费、吃喝玩乐等不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没有严格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学生行为影响较大。应该在全社会培养一种积极上进的价值观念和快乐健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和斗志,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如果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和晋升制度存在缺陷,使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不能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而有良好社会背景的后进生却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体面的工作,将打击学生的努力意愿,同时增加后进生的侥幸和依赖心理。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对促进后进生的进步是强大的制度保障。
(3)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职业规划。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可以保障优秀学生的利益,而合适的职业规划对后进生来说尤其重要。良好的工作机会在全社会工作岗位中占较小的比例,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对大部分不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员来说,如果在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能够快乐生活,将是非常大的学习动力。对全社会来说,也可以获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收益。
四、结论
教育后进生是社会和学校的一大难题,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后进生来说,教育的难度更是突出。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后进生的形成是学生不努力的结果,而学生的不努力行为是学生基于制度约束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对后进生的管理应该根据学生的理性需求,从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学生的行为约束和行为激励出发,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应该注意到,后进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改进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需要社会各种力量长时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孙世民.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员建泽,马建明.职校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6).
[4]黄山.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后进生”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5]赵鑫.论后进生教育取向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2009,(9).
[6]张雪妮.高职院校后进生特征成因分析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职校后进生;利益取向;博弈;行为选择
作者简介:李广华(1972-),女,山东海阳人,山东电力学校动力科,讲师;王晓玲(1969-),女,山东鱼台人,山东电力学校电力培训中心,讲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73-02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变以往仅重视少数精英的观念和做法,开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学校中的后进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包括后进生教育问题。后进生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原因是职校扩招使一些综合素质不够高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及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主观原因是学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自身特征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会做出自认为绩效最优的行为选择,由于有限理性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学生选择的行为方式可能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为此本文试图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职校后进生学生行为的选择机理,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对策。
一、职校后进生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做是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认为后进生是学生智能迟滞的一个阶段,导致学生某方面或各方面落后,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熊武川教授把教育转化后进生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初步建立了“理解教育”的模式,并在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理解教育”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后进生、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关注全体学生进步、关注素质教育具体化的新教育模式。
职校生源质量下降是高职院校后进生出现的表面原因。职校数目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以致职校招录学生的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每年均会出现降分录取的现象。进入职校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落后,没有学习目标,厌学心理严重,自律自控能力差,言行随意,不能约束自己,也不愿接受管理和约束,沾染的不良习气比较多。学生自身原因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校后进生出现。
职校后进生产生的主观因素包括:职校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转变期,容易产生行为偏差,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对自己的思想、抱负及将来的职业意向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深入思考,生活当中没有压力和危机感,他们往往安于现状,视学习为一种负担,不愿独立思考,思想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上进的进取精神;部分后进生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心灰意懒,畏惧困难,不思进取;后进生往往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导致出现一种弥散和抑郁的状态,减弱行动动力。
客观因素包括:家长忙于工作或只强调物质生活,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关心不够;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缺乏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孩子的思想认识产生偏差;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舆论宣传的影响;个别教育工作者由于认知偏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知和判断做出错误的评价,影响良好教育效果的形成;受“马太效应”影响,有些教师对优等生宠护有加,视后进生为包袱,甚至讽刺挖苦、求全责备,使其自信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其课程和教育。
综上所述,后进生的形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主体,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基于自身特征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做出他认为绩效最优的行为选择,导致后进结果的形成。研究后进生的管理问题,应该从学生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出发,针对学生的行为取向提出管理对策。
二、职校后进生行为博弈分析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某种行为,行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所做出的有意识行动。
学生行为失范的收益是摆脱努力学习的辛苦,以及获得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其损失是自身的声誉和后进生称号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学生选择行为时会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收益与损失进行对比,若收益低于损失,将选择良好行为,否则,行为失范有利可图,就会选择不良行为;二是估计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行为失范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行为概率就小,否则概率就大。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学生行为称为努力和不努力两种类型。
社会约束力量作为博弈的另一方,同样存在收益与损失,提高学生素质的收益不言而喻,但要付出一定成本: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和老师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如家长原可把资源用到经济活动中,老师原可把资源用到优秀学生身上)。社会、家长和老师同样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管,并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进行行为选择:一是将收益的增加和损失的减少与支出成本进行比较;二是估计可能性。为表述方便,我们把环境因素简化为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采取严厉制度和容忍制度两类。
1.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如下:(1)学生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学生的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学生努力并不一定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因为同学之间竞争的存在,努力后成功的概率为P;(4)被视为后进生的学生既有声誉损失,又有经济损失,包括不能获得奖学金,以及毕业后不能被社会承认。
2.支付矩阵的构建
支付矩阵反映了博弈过程中双方采取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是双方行为选择的依据。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如下参数假设,建构社会约束力量与后进生行为博弈支付矩阵。
(1)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本为L,包括上课时集中精力、准备考试时努力复习、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为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外付出的劳动等。努力后成为优秀学生的收益为U,包括获得奖学金以及更好的工作机会;不努力学习成为后进生也有收益,即可以获得较为自由的生活状态F,同时有声誉损失R以及对毕业后前程的不利影响H。
(2)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制度需要付出成本C,包括:建立客观严谨的人才评价程序(如果后进生也能找到好工作,将不会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优等生)、社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家长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为帮助后进生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社会将得到的收益是优秀或合格学生对社会的预期贡献A。
3.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的确定
社会约束力量与后进生双方必然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寻求混合策略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1)学生选择努力行为的最优概率测定。给定学生选择努力行为的概率β,则社会约束力量选择对后进生采取严厉制度和容忍制度的期望收益函数分别为:
Er(β,1)=(A-C)β+(-C)(1-β)= Aβ-Cβ–C+ Cβ= Aβ–C
Er(O,β)=0β+0(1-β)=0
由Er(β,1)= Er(O,β)得出学生努力行为的最优概率:
β*=C\ A (1)
(2)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选择严厉制度的最佳概率测定。给定社会约束力量对后进生选择严厉制度的最佳概率α,则学生选择努力行为和不努力行为的期望收益函数分别为:
Es(α,1)=(PU-L)α+(-R-H)(1-α)=(PU -L)α
Es(O,α)=(-R-H)(-α)+ F(1-α)=(-R-H- F)α+ F
由Es(α,1)Es(O,α)得出社会约束力量选择对后进生严厉行为的最佳概率:
α*=F\(PU+F+R+H-L) (2)
(3)混台策略纳什均衡。(α*,β*)是社会约束力量和学生行为选择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对应着双方的最佳行为选择。在这一点上仅靠单方改变策略不会增加自身的收益,即在一方行动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另一方没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4.后进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后进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学生努力空间和缩小社会约束力量选择严厉制度的空间。
(1)学生努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为使实际收益大于均衡期望收益值,学生会根据社会约束力量的严厉程度选择相应行动。当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概率小于α*时,学生的最佳选择是不努力;当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的概率大于α*时,学生的最佳选择是努力。称VS= {α|α∈(α*,1)}为学生的努力空间。
对式(2)求偏导数可知,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制度的均衡点α*是F、L的增函数,是P、U、R、H减函数,为扩大学生的努力空间,需要降低α*,即降低F、L,增加P、U、R、H。
(2)社会约束力量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同样,为使实际收益大于均衡期望收益值,社会约束力量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选择相应行动。当学生的努力概率小于β*时,社会约束力量的最佳选择是付出成本采取严厉制度;当学生的努力概率大于β*时,社会约束力量的最佳选择是节约成本采取容忍制度。称VT= {β|β∈(0,β*)}为社会约束力量选择严厉制度的空间。
对式(1)求偏导数可知,学生努力的均衡点β*是C的增函数,是A的减函数。为缩小社会约束力量采取严厉制度的空间,需要减小β*,即降低C,增加A。
三、职校后进生问题的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对学生努力空间和社会约束力量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提出提高后进生教育水平的管理对策。
1.改变教育管理模式
从降低学生不努力学习获得的自由F、降低学生努力学习付出的劳动L、增加学生努力后成功的概率P、增加优秀学生获得的物质奖励U入手,改变教育管理模式。
(1)建立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以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标准,给后进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因为基础太差想赶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增加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成本,并降低摆脱后进生位置的实现可能性。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2)改变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行为,以往的管理模式中,对老师的考核重点一般放在所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上面,导致老师把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优秀学生身上,使后进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放弃努力。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后进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后进生放弃努力学习而追求的自认为闲适的学校生活,包括在网吧打游戏、在学校外闲逛、上课听音乐看小说等,可以合理推断,这些被我们视为不良行为的生活之中包含有学生的理性需求。如果学校能基于学生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把课外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将降低学生选择不努力的动力。
2.加强社会力量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从降低社会为建立严格约束制度付出的成本C、增加优秀学生毕业后获得的就业机会H以及优秀学生毕业后给社会带来的可能贡献A入手,提高社会约束力量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和激励。
(1)引导积极上进的主流社会思想。社会上一些不求进取、自由散漫、经济利益至上、高消费、吃喝玩乐等不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没有严格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学生行为影响较大。应该在全社会培养一种积极上进的价值观念和快乐健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和斗志,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如果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和晋升制度存在缺陷,使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不能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而有良好社会背景的后进生却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体面的工作,将打击学生的努力意愿,同时增加后进生的侥幸和依赖心理。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对促进后进生的进步是强大的制度保障。
(3)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职业规划。公正公平的社会用人制度可以保障优秀学生的利益,而合适的职业规划对后进生来说尤其重要。良好的工作机会在全社会工作岗位中占较小的比例,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对大部分不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员来说,如果在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能够快乐生活,将是非常大的学习动力。对全社会来说,也可以获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收益。
四、结论
教育后进生是社会和学校的一大难题,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后进生来说,教育的难度更是突出。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后进生的形成是学生不努力的结果,而学生的不努力行为是学生基于制度约束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对后进生的管理应该根据学生的理性需求,从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学生的行为约束和行为激励出发,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应该注意到,后进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改进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需要社会各种力量长时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孙世民.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员建泽,马建明.职校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6).
[4]黄山.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后进生”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5]赵鑫.论后进生教育取向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2009,(9).
[6]张雪妮.高职院校后进生特征成因分析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