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文明是人类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构成社会文明,并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有机统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工作的不同领域,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认识高校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如何进行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政治文明含义
文明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进步的、美好的东西。马克思在《论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指出文明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利精神文明。在我国,文明最早见于《易经》的“天下文明”,后来人们所说的“辟草昧而致文明”,文明都含有进步、美好、开化的意思。《辞海》对“文明”的解释是: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从狭义上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社会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进步状态,反映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包括理论意识文明、理论行为文明、理论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社会的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高校政治文明就是指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学研究、社会服务、先进思想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集散地的功能中,注重高校的校园民主建设和依法治校,推进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促进高校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高校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高校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既相对独立又与社会联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历史性。高校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和扬弃性。不断形成新的校园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不同的高校,其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完全相同。
2.社会性。尽管高校政治文明社会性内在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即教职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判断高校政治文明的社会性水平高低不可忽视三个指标:(1)高校行政管理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主观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比重,集中教职工智慧越多越文明;(2)学校在管理中人治越少越文明;(3)高校管理层与教职工之间连结关系,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状况,教职工参与的宽松程度,参与高校管理的人越多越文明。
3.发展性。高校政治文明作为调整、协调高校阶层的利益关系的外在力量,也必然会逐渐由少数人享有着政治文明发展,演变成为高校多数人享有的乃至整个学校共享的社会文明。
4.共享性。高校政治文明同社会政治文明一样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不仅由于受到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而且具有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规律性的东西:(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开;(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高校发展的制度建设为重点;(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以校园民主和依法治校为核心内容;(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机制、程序、措施等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些西方高校的先进文明也是可资借鉴的。
5.标志性。高校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政治文明因教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集社会政治文明的研究、传播、示范,即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于一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高校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而知识分子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重视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在我国现实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在高校的政治生活中形成民主的氛围。“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必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的民主政治能力高校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民主观念、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状况如何,都会对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科研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的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及机构的设置等重大问题上,通过有关组织形式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畅所欲言,集中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制定重大决策。除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外,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要通过积极的民主实践,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同时,要努力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以学校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为阵地,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广泛宣传政治文明,形成宽松的民主氛围。
3.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依法治国具体体现在依法治校上“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和创新”。
4.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反腐倡廉“从实践来看,政治文明表现为廉洁、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动”。因而可以说,反腐倡廉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来看,高校虽然不像有的部门和行业那么严重,但也不是一方净土。“据统计,2001年教育系统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举报82269件,立案7594件,其中经济案件1898件,教育乱收费案件1540件”。所以,在高校,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从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四、高校政治文明实现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校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庞大,办学形式日益走向开放化,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因此,高校应该自觉建设政治文明校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纳入政治文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自觉实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高校尤其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要在学校建设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到政治文明的要求,制定规划,加强宣传,狠抓落实,不断强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规范政治文明行为。二是在班子配备上坚持政治文明。在高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领导班子是师生员工的表率,领导班子的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文明校园建设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为师生员工作出表率。三是在依法治校上体现政治文明。所谓依法治校是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高校执政运作方式来管理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不得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高校的教职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已颁布,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当前,由于高校的有些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教职工、学生与高校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例已不鲜见。坚持依法行政,不但能够保证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严格实施,而且能够使高校的管理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坚持依法行政,还要求高校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性地阐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顺利推进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政治制度研究。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依法行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研究如何既能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保持高校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政治行为研究。高校要研究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研究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研究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理论上弄懂、弄清,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
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摇篮。从这个摇篮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且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为此,高校要狠抓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大学教育时期,正是人的世界观形成并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政治文明知识的教育,让政治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头脑”,不仅要讲清楚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什么样的让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等深层次上加以分析和阐述,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识在学生中扎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加强对青年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澄清片面、模糊的认识,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政治的实践。高校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民主政治制度固然重要,但有了制度,就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提高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促进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抓好校务公开的工作。校务公开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校务公开是伴随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而应运而生的,既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和“依法治校”的又一重要举措。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只有公开,才能“知情”;只有“知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推行校务公开,还会有力地促进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三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和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四是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其他形式。如党外人士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务委员会、教授座谈会、电视新闻发布会等。通过不断完善和实践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加快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J].新华文摘,2003,(1).
[2]高校改革,突破口在哪里[N].南方周末,2003-07-10.
[3]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4]殷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3).
[5]王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思想工作论坛,2003,(3).
[6]陈克.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思考 营造创新人才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
一、高校政治文明含义
文明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进步的、美好的东西。马克思在《论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指出文明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利精神文明。在我国,文明最早见于《易经》的“天下文明”,后来人们所说的“辟草昧而致文明”,文明都含有进步、美好、开化的意思。《辞海》对“文明”的解释是: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从狭义上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社会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进步状态,反映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包括理论意识文明、理论行为文明、理论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社会的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高校政治文明就是指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学研究、社会服务、先进思想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集散地的功能中,注重高校的校园民主建设和依法治校,推进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促进高校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高校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高校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既相对独立又与社会联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历史性。高校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和扬弃性。不断形成新的校园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不同的高校,其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完全相同。
2.社会性。尽管高校政治文明社会性内在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即教职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判断高校政治文明的社会性水平高低不可忽视三个指标:(1)高校行政管理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主观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比重,集中教职工智慧越多越文明;(2)学校在管理中人治越少越文明;(3)高校管理层与教职工之间连结关系,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状况,教职工参与的宽松程度,参与高校管理的人越多越文明。
3.发展性。高校政治文明作为调整、协调高校阶层的利益关系的外在力量,也必然会逐渐由少数人享有着政治文明发展,演变成为高校多数人享有的乃至整个学校共享的社会文明。
4.共享性。高校政治文明同社会政治文明一样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不仅由于受到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而且具有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规律性的东西:(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开;(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高校发展的制度建设为重点;(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以校园民主和依法治校为核心内容;(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机制、程序、措施等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些西方高校的先进文明也是可资借鉴的。
5.标志性。高校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政治文明因教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集社会政治文明的研究、传播、示范,即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于一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高校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而知识分子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重视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在我国现实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在高校的政治生活中形成民主的氛围。“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必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的民主政治能力高校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民主观念、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状况如何,都会对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科研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的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及机构的设置等重大问题上,通过有关组织形式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畅所欲言,集中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制定重大决策。除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外,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要通过积极的民主实践,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同时,要努力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以学校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为阵地,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广泛宣传政治文明,形成宽松的民主氛围。
3.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依法治国具体体现在依法治校上“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和创新”。
4.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反腐倡廉“从实践来看,政治文明表现为廉洁、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动”。因而可以说,反腐倡廉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来看,高校虽然不像有的部门和行业那么严重,但也不是一方净土。“据统计,2001年教育系统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举报82269件,立案7594件,其中经济案件1898件,教育乱收费案件1540件”。所以,在高校,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从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四、高校政治文明实现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校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庞大,办学形式日益走向开放化,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因此,高校应该自觉建设政治文明校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纳入政治文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自觉实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高校尤其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要在学校建设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到政治文明的要求,制定规划,加强宣传,狠抓落实,不断强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规范政治文明行为。二是在班子配备上坚持政治文明。在高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领导班子是师生员工的表率,领导班子的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文明校园建设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为师生员工作出表率。三是在依法治校上体现政治文明。所谓依法治校是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高校执政运作方式来管理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不得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高校的教职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已颁布,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当前,由于高校的有些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教职工、学生与高校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例已不鲜见。坚持依法行政,不但能够保证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严格实施,而且能够使高校的管理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坚持依法行政,还要求高校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性地阐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顺利推进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政治制度研究。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依法行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研究如何既能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保持高校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政治行为研究。高校要研究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研究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研究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理论上弄懂、弄清,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
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摇篮。从这个摇篮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且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为此,高校要狠抓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大学教育时期,正是人的世界观形成并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政治文明知识的教育,让政治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头脑”,不仅要讲清楚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什么样的让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等深层次上加以分析和阐述,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识在学生中扎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加强对青年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澄清片面、模糊的认识,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政治的实践。高校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民主政治制度固然重要,但有了制度,就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提高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促进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抓好校务公开的工作。校务公开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校务公开是伴随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而应运而生的,既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和“依法治校”的又一重要举措。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只有公开,才能“知情”;只有“知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推行校务公开,还会有力地促进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三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和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四是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其他形式。如党外人士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务委员会、教授座谈会、电视新闻发布会等。通过不断完善和实践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加快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J].新华文摘,2003,(1).
[2]高校改革,突破口在哪里[N].南方周末,2003-07-10.
[3]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4]殷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3).
[5]王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思想工作论坛,2003,(3).
[6]陈克.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思考 营造创新人才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