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r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龍仁青
  龍仁青一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出版。
  甚麼是唐卡?廣為流傳的解釋是用礦物質顏料繪製、彩緞裝裱的藏傳佛教內容的卷軸畫。我一直認為這樣的解釋太過表面,抑或說,由於對唐卡的藝術屬性的強調,它原本的用途卻被遮蓋了。其實,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者用來修行的一種輔助工具——藏傳佛教有一種特別的修行方法,叫觀想,指的是集中心念去默想某一神靈或上師,從而達到排除雜念的目的,而唐卡,就是幫助修行者進入觀想的一個參照物——唐卡上繪製着修行者需要觀想的神靈或上師,觀想時,修行者首先凝視唐卡,熟記繪製其上的神靈或上師的每一處細節,然後閉上雙眼,進入觀想,進入一種寧靜的境界。這,才是唐卡的真正用途。
  倉央嘉措曾寫過一首詩:
  觀想的上師容顏,
  沒有顯現在心間,
  未曾觀想的姑娘,
  清晰顯現在眼前。
  這首詩其實描寫和記錄了一次失敗的觀想過程。
  有關唐卡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一日到了一處湖畔,他的身影顯現在倒映著藍天白雲的湖面上,看上去蔚為壯觀,美不勝收。這一情景恰好被一位畫師看到,便把這場面繪製下來,唐卡由此誕生。
  唐卡為何叫唐卡?在眾多資料中未見令人信服的解釋。我個人猜測,可能是漢語「中堂掛畫」的「堂掛」二字的藏語記音。漢語中,將掛在堂屋正中、繪有神靈或先祖的畫像稱之為家堂,畫風結構近似唐卡,其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值得探究。
  嚴格意義上說,唐卡是一種近乎拒絕藝術創新的繪畫製品。伴隨着唐卡的誕生,同時也誕生了《佛造像度量經》,嚴格規定了唐卡造像的比例和尺度,認為度量是決定唐卡價值的唯一標準,甚至強調了佛教造像度量失準、比例不當的惡果,如「長度尺度量不足,災荒降臨家鄉毀」、「如若腹肚不鼓圓,五穀欠收年年減」等。這樣的傳統,讓我聯想到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他的長篇小說《我的名字叫紅》描述了伊斯蘭細密畫的兩派畫師——傳統派與創新派之間的殘酷鬥爭,其中傳統派所堅持的,也是一種近乎拒絕創新的嚴苛規則,強調了對前人作品一絲不苟的臨摹。
  因為強調唐卡的藝術屬性,以藝術分類方法,人們往往把堆繡作為有別於唐卡的另外一種藝術形式,例如,將塔爾寺的酥油花、唐卡、堆繡稱為「藝術三絕」等。其實在藏傳佛教內部,堆繡也是唐卡的一種,只是繪製方法不一而已。藏傳佛教寺院每年舉辦的曬大佛儀式所「曬」的大佛,也是唐卡藝術的一種。
  花絮一:
  現存於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創作於新世紀初,長達618米,曾被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長唐卡。時隔幾年,雲南香格里拉展出1,699幅唐卡,打破了單次展出唐卡的健力士世界紀錄。近年’青海黃南州一位唐卡畫師宣佈,將創作一幅名為《唐卡的百科全書》的唐卡長卷,總長1,300米,將刷新前健力士世界紀錄。甘肅夏河縣也繪製了一幅世界上最大的銀唐卡,高2.3米,長3.6米,媒體稱已得到世界最長銀唐卡的世界紀錄證書。西藏、青海玉樹等地也先後繪製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唐卡,以及世界上藏文字體最多的唐卡等等。
  花絮二:
  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隆務河流域,有一個以繪製唐卡為主要手段的藝術創作走廊,包括了該州的同仁縣及尖扎、澤庫的部分地區,藏語將這一地區稱之為熱貢,熱貢地區有着「村村是畫鄉,人人是畫匠」的稱譽,人們也把這一藝術形式稱之為「熱貢藝術」。據說這一藝術形成於15世紀,並不斷壯大,從藝人數之眾、創藝手法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其他文献
中亞篇  公元627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從玉門關偷渡出唐境。他在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與國王結拜後,領着一行人翻越天山,抵達了今日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國境。深入絲路,西域領袖西突厥可汗、往來不絕的粟特人及拜火教信徒會帶給他甚麽衝擊?千多年後,沿著玄奘之路穿梭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絲路民族的信仰是否依然?讓我們跟着玄奘,探尋中亞歷史名城的興衰。  玄奘中亞行  “重走玄奘之路”
期刊
橫斷山脈在滇藏線上展現出無比壯觀的山川陣容,散落於峽谷江畔的一個個村落,像是一筆筆劃上去的。我們走進村子,那些白色方正的藏式民居,粗獷樸實,仔細打量門庭、窗戶和屋頂的裝飾,察看泥牆的厚度和建築的佈局,躲開院內的藏獒,與屋簷下搖著轉經筒的老人親切地打招呼。  很多人在蓋一座房子,背土夯牆,場面熱鬧開心,那是藏民人生中最光榮最驕傲的一件事。主人備足木料與石塊,捧着哈達和酥油去寺廟請活佛擇定一個吉日。破
期刊
有那麼一群人,去旅行時鏡頭追逐的不是景點,而是一列列駛往各地的火車,我們稱他們為「鐵道迷」。編寫主題時,看到幾位攝影師用上數年甚至十年去追攝火車,這份投入讓人敬佩。  我們或許不是鐵道迷,但對鐵道都有一份感情,當聽到老火車轟隆轟隆的聲音時,倍感親切。曾走在華夏大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大多已被電氣化火車取代,幸運的就在博物館「長眠」,不幸的被當成廢鐵拆骨出售。近年鐵道旅行蔚為風潮,無疑為老火車注入新
期刊
梁山108條好漢,「船火兒」張橫排在第28名,「浪裡白條」張順排在第30名。  張橫和張順是兄弟,哥倆武功普普通通,水性卻好得出奇。尤其是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滸傳》第37回)故此得名「浪裡白條」。白條是甚麼東西?那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學名白鰷,體形細長,光滑銀白,游得飛快。張順一身白肉,水性又好,將他比作白鰷,是很貼切的。  張橫綽號「船火兒
期刊
每逢過年過節,在那些戲棚竹架之上,總會看見一個個絢麗萬千的花牌,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不單是本地獨有的民間技藝,還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期我們拜訪從事花牌業已經超過廿載的蔡榮基師傅,聽他細訴花牌的特點與變遷。  滿地蟑螂的時代  花牌是以竹及竹籤為支架,配以真假花朵、各式紙類和布料製成的裝飾。榮基師傅子承父業,他父親本是搭棚出身,60年代投身花牌行業,他小學二、三年級便開
期刊
荔枝肉裡是沒有荔枝的。早些年,在飯館中吃飯時,常常見到點荔枝肉的外地遊客,一邊吃一邊嘀咕:咦,這荔枝肉中怎麼沒有荔枝呢?這還真不是笑話,我就遇到過幾次,那時真想問問他們:螞蟻上樹中有螞蟻嗎?夫妻肺片中有肺片嗎?  那為何叫荔枝肉?那是因為做出來的肉塊圓滾滾、紅彤彤的,形似荔枝而已。將豬瘦肉洗淨,先切成約長三寸、寬一寸六分、厚四分的肉片,每片肉片面上剞一分寬、三分深的斜十字花刀。再把剞上刀花的肉片切
期刊
摘要:制度创业是创业者创造和开发盈利机会的重要途径。制度创业的关键条件是场域特点和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在场域方面,社会动荡、技术进步和规制改变等都有可能打破社会建构的平衡,引发新思想的出现;而创业者在场域中的社会地位影响着创业者的场域感知和资源获取能力。制度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创业者要预见各种困难,构建吸引盟友的变革愿景,动员盟友支持其创业,掌握话语策略,调动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权力和社会资本。制度变
期刊
100件(組)文物珍藏千里迢迢而來,展示了200萬年來世界文化歷程的精彩斷面。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有別於以往以文化區域闡述人類歷史的展覽方式,也不同於純粹的藝術藏品展,這個展覽以獨特角度帶我們回顧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的社會演進軌跡,充滿知識之趣。  展覽的時空跨度大,有如鋪開一幅幅人生風景,串連成一部引人入勝的史書。我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在
期刊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謀生方式,就算同是捕魚,各地也有截然不同的絕活。不論是福建霞浦灘塗的抄網捕撈,還是南的竹簍捕魚,抑或斯里蘭卡的高蹺海釣,皆是地文化與地理特色的寫照。  灘塗抄網  為了捕獲在灘塗流連的小魚,福建霞浦的漁民精通多種技術,手抄網就是其一。海岸潮汐帶的水位浮動會帶來魚群,漁民利用支架撐起的手抄綱在淺水處撈魚,往往收穫不少。除了手抄網,定子綱也是攝影人的必拍題材:漁民在河心豎起高高的竹竿
期刊
深圳灣大橋,又曾稱為「港深西部通道」,是一條跨海公路橋,橫跨深圳與香港之間的后海灣(也稱深圳灣),是香港10號幹線公路的延伸。  深圳灣大橋於2004年1月開始興建。大橋的建造按照深、港雙方共同確定的「以粵港分界線為界,各自投資、共同建設、各自擁有、各自管理」的原則進行。2006年1月20日,大橋的香港段與深圳段合攏,並且在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車。這一天正值香港回歸10週年,通車典禮極其隆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