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身份建构与语言评价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通过改编民间神话故事表达通过抗争改变身份主题的中国动画电影,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建构身份的主題除了运用电影技术手段来呈现,还可以通过语言手段来表达。从语法层的语气系统和关系小句以及词汇层的态度词入手,我们可以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表达评价意义来建构人物身份。总之,语气系统、关系小句和态度词构成了电影中用以建构主要角色身份的词汇语法资源,因而对语言评价资源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电影人物刻画和身份建构,表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对剧本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言 评价 身份 建构 分析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是一部取材民间神话故事的中国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在保留原有人物关系基础之上,对神话故事进行颠覆性地改编,表达了“打破成见,扭转命运”重塑身份的主题。
   一.语言评价与身份构建
   语言具有描述和评价的功能,它既可用以客观描述现实和呈现经验,也可用以“表达人们对现实和经验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建构社会关系和身份”[1]。语言使用的一个最要的意义是评价,而评价最显著的功能是用以表达“言语者对所谈论对象(含事物或命题)的观点、立场、态度或情绪”[2],以及用以“创建、维持或改变个性及社会体制与价值观”[3]。语言分为语法、词汇和音系三个层面。鉴于系统功能语法认为音系层一般是用来体现词汇语法的,把语调(intonation)的描写当作是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语法和词汇两个层面入手,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和语料库统计方法来分析语言评价资源如何被用来表达评价意义并建构电影里主要角色的社会关系和身份。
   二.语法的评价功能分析
   1.语气系统的评价功能
   语法的评价功能一般由语气系统体现,语气则表现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四种类型。作为表达评价意义重要资源的语气系统包含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前者表示对提议或命题的有效性负责,是提议或命题的表述对象,也是肯定或否定一个提议或命题的起点;后者则用于“限定命题并表达小句的语气价值”[4]。在汉语里,语气一般由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决定。本文从哪吒降生后几位主要角色以及陈塘关百姓的台词解析出439个小句,识别并标记出这四种语气类型,统计如下:陈述句(247句,56.3%),疑问句(116句,26.4%),祈使句(67句,15.3%),感叹句(9句,2.0%)
   如上所述,陈述句的使用频率最高,占56.3%;其次是疑问句,占26.4%;第三为祈使句,占15.3%;使用频率最低的是感叹句,仅占2.0%。陈述句是言语者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表达看法的一种句型,其基本语法结构为“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语补足语)”,其中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例如在“我已决定收他为徒,带他修身养性,改掉魔丸恶习,成为一个斩妖除魔的正义之士”中,“我”是主语,“收”、“带”是谓语,“他”是宾语,“改掉魔丸恶习,成为一个斩妖除魔的正义之士”是宾语补足语。由于言语者常常通过陈述事实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因此陈述句是一个用于表达评价意义的重要语法资源,这也是陈述句使用频率高于其它三种语气类型的原因。
   疑问句是实际交流中常用的句式,其语用功能是提出问题和询问情况,分为一般疑问句(是非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四种句型。在几位主要角色中,哪吒使用的疑问句最多,这符合小孩子好奇多问的特性。例如当李靖夫妇隐瞒哪吒的真实身份时,他反问“那为什么不告诉大家我是灵珠转世?”哪吒的母亲殷夫人也使用较多的疑问句,主要用于安慰、哄逗、责怪被禁止出门的哪吒、跟师父修炼的哪吒和惹祸的哪吒,目的是让哪吒开心度过最后的时光,例如“那你跟娘说说都看到些什么风景啊?”、“呆在这等仙境里能叫囚禁吗?”、“其实你心里是想被人们接受的对不对?”、“吒儿,你要闹到什么时候啊?”等等。
   祈使句的语法结构是“谓语 (宾语)”,主语常常被省去,其语用功能是命令、请求、禁止、劝阻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电影中使用祈使句最多的是哪吒,表明孩子的率真——打海怪时他说“放开那条狗”、“放开那女孩儿”;被村民误解时说“再说一遍试试”、“别烦我,让我一个人安静地死去”;邀敖丙参加自己的生辰宴时说“其他人不来都无所谓,就你不能不来”、“别忘了哦”。其次是李靖,他决定使用换命符时请求太乙真人“还请仙长替我保密,别让夫人知晓此事”;在哪吒惹祸不听劝时他说“哪吒,休得放肆”、“在他学会控制情绪前,不能再用这些强大的神器”;在哪吒救人做好事被误解时他劝哪吒坚持向善“儿啊,你今后的路还很长,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永远不要放弃”。哪吒母亲殷夫人也劝他“不要自暴自弃,等你修炼好了,去跟爹娘一起斩妖降魔,为民除害”。可以说,李靖夫妇在规劝、引导哪吒由恶向善的身份转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语感叹句没有明显的语法结构,只有作为语法标记的感叹号和少数叹词,其语用功能是表示快乐、惊讶、悲哀、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电影中的感叹句主要是哪吒在使用,表达怨恨和抗争,例如被村民误以为妖时他说“为他们斩妖除魔?做梦!”、“放屁,让你们再胡说八道!”;知道父亲骗他是灵珠时他说“你骗我是灵珠…是为了把我关起来…好保全你总兵大人的名誉!”;得知自己是魔丸转世时他说“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哪吒的怨恨和抗争表明他极力摆脱魔丸妖孽身份的信念和决心。
   英语语气系统中的限定成分表达言语者对提议或命题的有效性进行的磋商。限定成分包含在谓语里,涉及命题的语境,它在评价意义层面上从“时态”(tense)、“情态”(modality)和“极性”(polarity)三个方面限定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性[4]。由于汉语的时态和情态没有明显的语法规则,本文对限定成分的分析仅限于极性,即对命题有效性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极性是评估命题有效性的重要评价资源。通过识别有标记的否定句,极性系统的使用频率可统计为:肯定句347句,占79%;否定句92句,仅占21%。这表明电影里的台词更倾向于使用肯定句来表达正面信息而较少使用否定句来表达否定判断。但是从否定句的使用情况来看,哪吒用的最多,主要表达对被关禁闭的叛逆,例如“关得住小爷的人还没生出来呢”、“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凭什么不让我出去?”,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其次是哪吒的父亲李靖,他不想哪吒被当作妖怪,想好好管教他,让他弃恶向善,如“鄙人今后定将哪吒好好管教,不让他出家门半步”、“没我同意,你休想出去”、“爹一直对你很严,知道你心里有气,但爹也没别的办法”,而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只想让他平安度过短暂一生,不管其魔丸身份,如“最后的时光让他开开心心不是更好?”、“最后的日子只要能让他开心,我就不在乎真假”。    三者之中,情感类型的使用比例最低,仅为7.1%,表明这类态度词虽然具有明显的评价意义,却不适用于建构身份。而且,使用情感态度词的主要是哪吒和李靖夫妇,前者是具有神力的幼儿,但很情绪化,后者是凡人夫妇,有着为人父母的情感;太乙真人、申公豹和龙王基本不使用情感型态度词,这符合他们神仙的身份,神仙是不能有人类情感的。表达鉴赏的态度词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情感型,占22.8%。几乎所要角色都表达了鉴赏,但使用较多的是哪吒和殷夫人,例如哪吒的“无聊、威猛、简单、刮目相看、帅、逍遥、自在、活受罪、倒霉、悲催、怂、稀罕”等,表达了小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殷夫人的“好吃的、游山玩水、仙境、亲人、感谢、有鼻子有眼、帅小伙、臭小子”等,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欣赏。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判断型,占70.1%,远高于情感型和鉴赏型。由于判断是社会性的,因此判断型态度词也是社会身份构建的词法手段。在所有判断型态度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与“妖”有关的词,例如“妖怪”出现21次,“妖兽”5次,“妖族”3次,“异类”2次,“妖孽”、“妖邪”和“妖魔”各1次;“魔丸”14次,“魔性”和“魔头”各1次;与“妖、魔”相对的“灵珠”出现15次,“朋友”7次。此外,镇压妖魔、维护人间正道的“斩妖除魔”出现12次,“造福苍生”2次,“除妖抚民”1次。7次“朋友”中,哪吒说了2次,敖丙说了5次,本来对立的魔丸和灵珠竟然成为朋友,互为彼此身份,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从判断词的使用情境来看,哪吒一开始不知道自己魔丸的身份,直到申公豹不怀好意地道出真相。但哪吒并不接受,面对行凶作恶的灵珠敖丙,他敢于挺身而出拯救陈塘关百姓;面对天劫咒,他奋力抗争,发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呼声,最后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实现了身份由恶向善的转变,这种转变非常励志。相比之下,申公豹和龙王通过盗取灵珠摆脱妖族身份的行为却为人所不齿,所幸灵珠敖丙在最后时刻能回归正途,与魔丸哪吒重新合为混元珠,拯救了黎民苍生。
   电影《哪吒》借神话故事表达通过奋斗和抗争改变身份和命運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这种重塑身份的主题除了运用电影技术手段来呈现,还可以通过语言手段来表达。从语法层的语气系统和关系小句以及词汇层的态度词入手,我们可以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表达评价意义来建构人物身份。语法的评价功能一般由语气系统体现,其中通过陈述事实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为最高;关系小句适用于描述人物特性和表达人际关系;态度词则用以表达情感、对行为做出判断、对事物表达价值取向,其中针对行为做出社会评判的判断类型态度词最适合在电影《哪吒》中建构人物的社会身份。总之,语气系统、关系小句和态度词构成了电影中用以建构主要角色身份的词汇语法资源,因而对语言评价资源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人物刻画和身份建构,表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对剧本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礼春.语篇评价资源系统分布图的构建[J].外语研究,2014(4):36-43.
   [2]Thompson, G.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习作是指学习写作的一个历练过程,也指写出来的文本结果。习作中的描写能给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它是小学生基本功的直接反映。引导学生练习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习作 表达方式 描写 案例   习作是指学习写作的一个历练过程,也指写出来的文本结果,既有动词性特质,又有名词性特质。在小学的语文课程里,标准依照学生的学习特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美国19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代表小说《黑猫》利用人物的无声对话、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布局为读者制造出一部恐怖的典型哥特式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探索作品恐怖色彩的背后,作家如何为自己找到了“熵减”的方式,同时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挑战孤独的生命启示。   关键词:《黑猫》 精神分析法 真实作者 隐形作者 挑战孤独   爱伦坡,一个在一场病疫灾难中失掉亲人
内容摘要:马来西亚籍作家黄锦树擅长刻画魔幻的时空,“马共”等混合中国情怀和马华离散情感的历史元素。《迟到的青年》通过刻画一个被多国特务追捕的神秘青年,在对他与时间的魔幻书写中体现了“青年”对中国母地、马来故土同存的“离散”。同时,借“驼背小人”、“皮箱”、“祖”对时间进行了寓言性书写。在错乱的时间流下,还存在殖民书写、身份隐喻、互文性等多种文学手法和元素。   关键词:时间 离散 南洋 寓言性 殖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创新性的提高已经出现了一种泛滥的趋势,它们数量较多、形式多样、含义丰富,并且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与传统的男性称谓词相比,此类称谓词逐渐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格式,大众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创造,此类男性称谓词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的男性称谓词已经与现实社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本文就对此类男性称谓词的研究背景、特征分析、使用现状以及使用特点进行了具
内容摘要:语文的应用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重视语文教学,方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的,诸如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随意提高拼音教学难度、以反复的写字训练强化识字的机械记忆、没有遵循“多认少写”原则,诸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缺乏创意阅读、默读训练几乎被遗忘,诸如没有很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向前进的当下,一线教学呼唤高效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方式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借用实践方法进行分析,详细论证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模式;第三部分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运用   2001
内容摘要:《孤独者》中关于“孩子”的叙述既体现了魏连殳作为知识分子的反叛,也揭示了他堕落的原因之一。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媒介将鲁迅的旧我与新我展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他矛盾、孤独乃至虚无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孩子 孤独 希望 绝望   学界对《孤独者》的研究数不胜数,如梁建先从魏连殳与鲁迅之间的“互文关系”、对魏连殳形象的重新认识以及《孤独者》与鲁迅的思想诉求三个角度解释魏连殳为什么“孤独”。
内容摘要:日俄战争是清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世界性”战争,影响深远,清末民初有大量的戏剧、诗歌、小说涉及到这场战争。尤其在清末的政治时事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多侧面的叙述,表现出中国人对这场战争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认知。文言寓言小说《蜗触蛮三国争地记》由于其艺术上的完整性,对历史进程的宏观视野及对日俄战争的理性评价与反思,使其在这些小说中颇具独特性。   关键词:日俄战争 《蜗触蛮三国争地记》 寓言小说 
内容摘要:写作是使用文字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项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作文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目前来看,如果想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和“写”。应特别注意语文写作方面的训练,以便学生通过写作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词汇量。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代表作家林露德,在其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木鱼歌》中,描写了三位来自不同种族、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女性。三位女性之间拥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在文化冲突碰撞之下,却又和谐共存,构建起多元的文化空间,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叙述者。从三位女性个性化的交替叙述中,最终展现出女性在不同生存环境下,如何实现自我性别界定、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女性在面对生存环境的障碍时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