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路径在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腹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150例行肠道手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6.52±4.26)小时和(24.32±6.15)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38.44±8.25)小时和(46.25±9.63)小时(P<0.05)。结论:采用中医护理路径对肠道手术后腹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腹胀症状,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护理路径;肠道手术;腹胀;应用价值;临床效果
肠道手术患者因手术创伤、麻醉、牵拉等刺激,术后常出现肠蠕动功能消失状况,继而引发腹胀、排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因此早期对肠道手术后腹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对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我院对中医护理路径在肠道手术后腹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肠道手术后出现腹胀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50例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16~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6)岁,其中肠道肿瘤手术患者21例,结肠炎手术患者42例,肠息肉手术患者12例。观察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1.3)岁,其中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8例,结肠炎手术患者46例,肠息肉手术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肠道手术类型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肠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应鼓励患者进食,通过咀嚼运动可反射性的刺激患者胃肠蠕动。患者术后进食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如面片汤、玉米糊等,禁止食用奶制品和豆浆,以免增加肠道积气。《本草纲目》中记载菜菔子(萝卜子)味辛、性温、无毒,有治疗气胀气臌之功效。因此术后8小时,可给予患者冲服炒莱菔子末,每次20g,具有宽胸舒膈,健胃消食之功效,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疗效显著,适合术后腹胀患者服用[3]。
1.2.2活动指导
术后24小时内鼓励患者在病床上活动,可在病床上进行双下肢伸展运动、屈曲运动和足背、脚趾活动,每组活动时间保持在15~20分钟之间。术后6小时后,每隔2个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术后12小时患者可取半卧位和微屈卧位,在病床上坐起、咳嗽、打喷嚏时,应以手掌按压切口敷料,术后24小时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酌情下床活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患者下床活动量,延长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下床活动区域以病区内为宜,同时应注意保暖。
1.2.3热敷
将颗粒盐炒至70摄氏度左右,装入到大小适宜的布袋中,用毛巾包裹,放在患者腹部热敷20分钟,也可将芒硝加热至70摄氏度作用,用毛巾包裹,热敷患者腹部15~20分钟,热敷时一定要注意避开患者的手术切口[4]。通过热敷患者胃俞、脾俞、中脘和大肠俞等穴位,调理患者肠胃,通畅血气,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肠道蠕动恢复,缓解腹胀的目的。
1.2.4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首先按摩患者的合谷穴,然后按摩足三里、胃俞和脾俞,以拇指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5分钟,力度由轻逐渐加重,直到按摩穴位出现酸胀感和发热感,每天按摩两次。同时向患者的足三里注射0.1g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202038;生产单位: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化学药品,2ml:0.1g)和10mg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3020694;生产单位:沧州得能制药有限公司;化学药品,2ml:10mg),每天注射1次,从而达到舒经活络,调理脾胃,缓解腹胀的作用。
1.2.5针灸和艾灸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为治疗腹部疾病的主要针灸穴位,同时配合患者足部公孙穴进行针灸,具有双向调节患者腹部经气的作用。此外采用艾箱灸疗法温灸患者神阙,艾箱用普通木板制作,长8cm,宽和高为7cm,下不封底,中间使用铁砂网隔阻,上面加木盖,将长度为5cm左右的艾段点燃1根,放置在艾箱中,上方加盖进行艾灸,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灼烫感、出汗或肌肉出现跳动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听诊患者肠鸣音,将术后肠鸣音每分钟为4~5次作为肠蠕动恢复标准。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术后热敷24小时内患者有肛门排气,主诉无腹胀感。有效:术后热敷24~48小时以内,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主诉腹胀感明显减轻。无效:术后热敷超过48小时,患者仍然存在明显腹胀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关键词:中医护理路径;肠道手术;腹胀;应用价值;临床效果
肠道手术患者因手术创伤、麻醉、牵拉等刺激,术后常出现肠蠕动功能消失状况,继而引发腹胀、排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因此早期对肠道手术后腹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对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我院对中医护理路径在肠道手术后腹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肠道手术后出现腹胀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50例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16~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6)岁,其中肠道肿瘤手术患者21例,结肠炎手术患者42例,肠息肉手术患者12例。观察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1.3)岁,其中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8例,结肠炎手术患者46例,肠息肉手术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肠道手术类型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肠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应鼓励患者进食,通过咀嚼运动可反射性的刺激患者胃肠蠕动。患者术后进食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如面片汤、玉米糊等,禁止食用奶制品和豆浆,以免增加肠道积气。《本草纲目》中记载菜菔子(萝卜子)味辛、性温、无毒,有治疗气胀气臌之功效。因此术后8小时,可给予患者冲服炒莱菔子末,每次20g,具有宽胸舒膈,健胃消食之功效,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疗效显著,适合术后腹胀患者服用[3]。
1.2.2活动指导
术后24小时内鼓励患者在病床上活动,可在病床上进行双下肢伸展运动、屈曲运动和足背、脚趾活动,每组活动时间保持在15~20分钟之间。术后6小时后,每隔2个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术后12小时患者可取半卧位和微屈卧位,在病床上坐起、咳嗽、打喷嚏时,应以手掌按压切口敷料,术后24小时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酌情下床活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患者下床活动量,延长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下床活动区域以病区内为宜,同时应注意保暖。
1.2.3热敷
将颗粒盐炒至70摄氏度左右,装入到大小适宜的布袋中,用毛巾包裹,放在患者腹部热敷20分钟,也可将芒硝加热至70摄氏度作用,用毛巾包裹,热敷患者腹部15~20分钟,热敷时一定要注意避开患者的手术切口[4]。通过热敷患者胃俞、脾俞、中脘和大肠俞等穴位,调理患者肠胃,通畅血气,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肠道蠕动恢复,缓解腹胀的目的。
1.2.4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首先按摩患者的合谷穴,然后按摩足三里、胃俞和脾俞,以拇指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5分钟,力度由轻逐渐加重,直到按摩穴位出现酸胀感和发热感,每天按摩两次。同时向患者的足三里注射0.1g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202038;生产单位: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化学药品,2ml:0.1g)和10mg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3020694;生产单位:沧州得能制药有限公司;化学药品,2ml:10mg),每天注射1次,从而达到舒经活络,调理脾胃,缓解腹胀的作用。
1.2.5针灸和艾灸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为治疗腹部疾病的主要针灸穴位,同时配合患者足部公孙穴进行针灸,具有双向调节患者腹部经气的作用。此外采用艾箱灸疗法温灸患者神阙,艾箱用普通木板制作,长8cm,宽和高为7cm,下不封底,中间使用铁砂网隔阻,上面加木盖,将长度为5cm左右的艾段点燃1根,放置在艾箱中,上方加盖进行艾灸,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灼烫感、出汗或肌肉出现跳动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听诊患者肠鸣音,将术后肠鸣音每分钟为4~5次作为肠蠕动恢复标准。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术后热敷24小时内患者有肛门排气,主诉无腹胀感。有效:术后热敷24~48小时以内,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主诉腹胀感明显减轻。无效:术后热敷超过48小时,患者仍然存在明显腹胀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