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感染患儿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防治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其281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及实验室诊断,获得相关资料。查看相关文献,确定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毒类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职业(散居儿童、托幼机构、小/中学)、接触次数、接触时间、家庭儿童数、家庭或班级拥挤情况、不清洁饮食/饮水、不良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等。用SPSS18.0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6岁以下儿童、性别、散居儿童、接触次数、接触时间、家庭儿童数、家庭或班级拥挤情况、不良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等,为手足口病感染的危险因素。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不良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接触时间为手足口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研究可以看出手足口病具有众多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复杂而且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自我管理能力差导致手足口病感染难以预防。因此针对危险因素要做好教育和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发现手足口病及时时上报,积极采取措施严防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儿童;感染;继发病例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传染病引起的急性产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症状通常表现为口痛、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小溃疡或斑丘疹,患儿多数在一周左右即可自愈[1]。一小部分患儿可发展成重症患儿,出现心肌炎、脑脊髓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病情发展快,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个别重症患儿甚至发生死亡。手足口病最早报道发生在1957年新西兰,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发现手足口病例。手足口病发现至今有50余年历史,在大部分国家发生过暴发流行,给世界范围带来严重危害。手足口病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通常普遍使用的药物是丙种球蛋白、甘露醇、糖皮质激素及一些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等[2]。目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但是由于手足口病毒类型较多,进程缓慢,至今尚无安全有效获得全世界公认的疫苗出现。因此预防小儿手足口病成为重中之重,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首先要了解手足口病毒的流行病特征,传播途径多而且复杂,传播速度较快,多发生在学龄前的儿童。因此研究手足口病的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其281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选择15岁以下儿童。对281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和实验室诊断。发现128例继发病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天-10天,继发病例定义为排出既往感染及发生在最短潜伏期2天以内和最长潜伏期10天以外的发病患儿。
1.2方法
通过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找到281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及实验室诊断,获得相关资料。对密切接触者随访调查3.讨论
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人群,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托幼机构的严格管理和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宣传,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发病儿童多为散居儿童,这主要是由于散居儿童生活在偏远地区,公共卫生条件差,健康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仍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区域[4]。从本研究可以看出男童的发生率较女童高,主要是由于男童活动范围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被感染手足口病毒的机会较大有关。本研究抽取的281例密切接触者进行2周的随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接触次数、接触时间、家庭儿童数、家庭或班级拥挤情况、不清洁饮食/饮水(主要指未清洗食物水果和饮用生水)、不良卫生习惯(儿童及其看护人饭前便后不洗手、餐具和玩具未进行清洗消毒)、不良卫生条件(生活环境学习用品未清洗消毒、教室不及时通风、衣服被褥不经常晾晒等)均是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社会和学校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特别针对家长进行全面的公共卫生宣传,减少儿童对危险因素的暴露[5]。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或者更换尿布等要注意洗手或者排泄物的妥善处理。对婴幼儿的奶瓶、汤匙等要注意消毒。手足口病传染期间尽量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游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家庭、教室要做到经常通风换气,儿童被褥做到经常换洗。儿童玩具要做到经常消毒或者清洗避免儿童啃食。
小儿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较快,给小儿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是世界范围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6]。本研究探讨了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总结了多项防治建议,对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昼,谢立,邓晶,等.杭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研究 [J][J].疾病监测,2010,25(8):606-608.
[2]莫坚,王玲,何海英,等.149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1,3:060.
[3]Ruan F,Yang T,Ma H,et al.Risk factors for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hand-washing[J].Pediatrics, 2011,127(4):e898-e904.
[4]肖革新,胡跃华,于石成,等.2008-201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J].疾病监测,2012,27(12):932-936.
[5]宋春兰,成怡冰,陈丹,等.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0):1033-1036.
[6]魏凌云,彭淑梅,吴婕翎,等.手足口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13):2442-2444.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儿童;感染;继发病例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传染病引起的急性产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症状通常表现为口痛、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小溃疡或斑丘疹,患儿多数在一周左右即可自愈[1]。一小部分患儿可发展成重症患儿,出现心肌炎、脑脊髓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病情发展快,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个别重症患儿甚至发生死亡。手足口病最早报道发生在1957年新西兰,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发现手足口病例。手足口病发现至今有50余年历史,在大部分国家发生过暴发流行,给世界范围带来严重危害。手足口病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通常普遍使用的药物是丙种球蛋白、甘露醇、糖皮质激素及一些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等[2]。目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但是由于手足口病毒类型较多,进程缓慢,至今尚无安全有效获得全世界公认的疫苗出现。因此预防小儿手足口病成为重中之重,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首先要了解手足口病毒的流行病特征,传播途径多而且复杂,传播速度较快,多发生在学龄前的儿童。因此研究手足口病的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其281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选择15岁以下儿童。对281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和实验室诊断。发现128例继发病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天-10天,继发病例定义为排出既往感染及发生在最短潜伏期2天以内和最长潜伏期10天以外的发病患儿。
1.2方法
通过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找到281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及实验室诊断,获得相关资料。对密切接触者随访调查3.讨论
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人群,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托幼机构的严格管理和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宣传,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发病儿童多为散居儿童,这主要是由于散居儿童生活在偏远地区,公共卫生条件差,健康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仍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区域[4]。从本研究可以看出男童的发生率较女童高,主要是由于男童活动范围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被感染手足口病毒的机会较大有关。本研究抽取的281例密切接触者进行2周的随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接触次数、接触时间、家庭儿童数、家庭或班级拥挤情况、不清洁饮食/饮水(主要指未清洗食物水果和饮用生水)、不良卫生习惯(儿童及其看护人饭前便后不洗手、餐具和玩具未进行清洗消毒)、不良卫生条件(生活环境学习用品未清洗消毒、教室不及时通风、衣服被褥不经常晾晒等)均是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社会和学校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特别针对家长进行全面的公共卫生宣传,减少儿童对危险因素的暴露[5]。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或者更换尿布等要注意洗手或者排泄物的妥善处理。对婴幼儿的奶瓶、汤匙等要注意消毒。手足口病传染期间尽量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游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家庭、教室要做到经常通风换气,儿童被褥做到经常换洗。儿童玩具要做到经常消毒或者清洗避免儿童啃食。
小儿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较快,给小儿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是世界范围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6]。本研究探讨了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总结了多项防治建议,对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昼,谢立,邓晶,等.杭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研究 [J][J].疾病监测,2010,25(8):606-608.
[2]莫坚,王玲,何海英,等.149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1,3:060.
[3]Ruan F,Yang T,Ma H,et al.Risk factors for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hand-washing[J].Pediatrics, 2011,127(4):e898-e904.
[4]肖革新,胡跃华,于石成,等.2008-201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J].疾病监测,2012,27(12):932-936.
[5]宋春兰,成怡冰,陈丹,等.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0):1033-1036.
[6]魏凌云,彭淑梅,吴婕翎,等.手足口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13):2442-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