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入手欣赏诗词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b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欣赏应立足于语境,以语境为切入点,既要就文字本身进行研究,又要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同时,通过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并从作者所提供的语境中去把握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诗画合一的优美意境。
  一、结合语境琢磨文字体深味
  在诗词欣赏中,文学史上有许多佳话能够给人启迪。其中有一则“推敲”的故事,说的是中唐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一次为《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煞费苦心。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贾岛琢磨的痴了迷,无意中冲撞了时为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骑。韩愈得知缘由,说那还是用“敲”好。从此二人成为忘年交。月夜,怎样知道池边的树有鸟宿?推门悄然无声不会惊鸟,敲门之声惊鸟方知“鸟宿池边树”。古人往往在诗文中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来表现幽静之境,作者选用“敲”字,也更好地营造了这种幽静的氛围。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据说先曾用“过”、“满”、“入”、“到”等字,王安石都不满意,最后定夺为“绿”,它与“春风”、“江南”的语境是很有关系的。
  二、结合语境知人论世把内涵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曾说过:“颂其诗,诗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他主张在欣赏的过程中,要了解作者,与作者交书本上的朋友,从而进一步地认识他们的诗文。
  把诗词的语境与知人论世融合起来,也许是欣赏者最容易考虑到的。譬如在诗词史上,人们常以“诗史”评价汉末的建安诗和盛唐的杜甫诗。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被视为“诗史”的代表性作品,它真实反映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诸侯产生的彼此争斗以及百姓在战乱中的灾难。不知道这一历史事实,就难以理解“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特定内涵。唐代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谓“昔日龌龊”,说的是他曾两次参加科考都金榜无名,第三次应考,终于如愿以偿,那高兴劲儿从心头涌上笔尖。
  三、结合语境体会表现手法及风格
  自《诗经》之后,其所确立的比兴手法在诗词领域为人们广泛运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比兴的经典例子,暗喻的是那出嫁姑娘的美艳。李白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是绝好的比兴,它们的表象意义与实际意义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却又是吻合在同一语言形式之下的。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那秦时的明月固然是汉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固然是秦时的关,不过王昌龄的根本意思是秦汉的明月同时是唐朝的明月,秦汉的关同时是唐朝的关,语境之下是江山的不变和人世的巨变,借此生发出世无英雄的感慨。又如刘禹锡《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在说世事的变迁,富贵者没有长富贵。它没有直言,而是让人从他所提供的语境中体会委婉含蓄风格中表现的特定含义。这些吊古怀今的诗句,都暗含前后比照的关系,皆“言近而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风格委婉而含蓄。
  四、结合语境感知诗画合一之美
  苏轼曾赞美王维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如“江流大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一联创造出与水墨丹青相同的意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一个“直”字,显示孤烟的劲拔,一个“圆”字,显示落日的苍茫,色调壮丽奇特。
  其实并非单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五、多读熟读培养语境的感受能力
  对诗词语境的把握,还需要学生自觉地培养对语境的感受能力,对诗词有一种欣赏的敏感。培养的途径之一是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其中蕴含了读者对“书”——或诗或词或文等的感受,失于感受也就失于领悟。途径之二是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则能自然对诗词的意蕴别有领会。
其他文献
“留白”是绘画、书法的一种艺术技巧,艺术大师们往往都善于“留白”,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我们学过美学大师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其中提到了笪重光《画荃》里的几句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几句话颇为耐人寻味。我们鉴赏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虽然只画鱼虾而不画水,但我们能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高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高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听课是必不可少的。听课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听课往往是青年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步。但听课听什么?如何高效听课?仍然是困扰许多青年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定位角色  青年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批评家,要有虚心学习态度,去发现授课教师长处和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讲,青年教师不仅要用心去感受授
期刊
初一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考虑到方方面的问题,为做好学生的工作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一、备课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备课的准备是否充足。教案要按课时来编写,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的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性、求知欲,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引入时,可用一次性纸杯、细棉线
期刊
在说明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呢?简括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在说明文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观察事物不能单靠眼睛,还必须动脑。要仔仔细细地看,同时还要思考,对事物做细心观察。远远地站在那里望一望,走马观花,是绝对不行的。在说明文教学活动中,有
期刊
近年来,各地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师队伍建设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
期刊
我校课题组成员围绕省级课题《农村学校 “学困生”转化实验》,尝试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使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得到了较好落实。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生分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A层,少数具有较好数学基础与较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C层,数学基础薄弱且数学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其他学生编入B层。对A层学生,目标是培优,在教学上加
期刊
本文仅就自身带班经历谈几点自己对学生心理引导的粗浅认识,抛砖引玉,仅供同行们探索交流。  一、抓住入学教育,针对学生挫折心态,为学生加油鼓劲,树立信心  (一)普及职业中专性质、特点、考试、学籍管理等常识,重点抓好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
期刊
众所周知,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作为学校没有一个平安、有序的教学环境,老师就不能安居乐教,学生就不能专心向学。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校园的平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千家万户的幸福。“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坚守“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珍惜学生的健康与生命。践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