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师队伍建设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平行班级数量较多,教师避免了跨年级、跨学科兼课现象,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开齐开足课程。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更有条件依托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坛和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数量基本够用,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某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师生比例分别为1:13.9、1:12.8和1:12.6,符合省上规定的师生比标准,基本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十五”末的91.6%、79.4%和43.8%提高到99.4%、98.7%、80.48%,超学历教师(高中教师研究生、初中教师大学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分别为各学段教师总量的2.3%、50.3%和64.7%。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1.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超员学生导致教师的隐性短缺。农村小学按照班级数和课程开设计算,缺额教师达1361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4%,其中的52.2%是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学历低、知识老化,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从学段和学科分布看,课改后增设的综合实践课、小学英语、体音美等学科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缺员达1460人,寄宿制学校炊事、安保、医护和生活管理等工勤人员没有纳入教师编制,缺员达3175人。
2.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有待改善。班主任教师工作头绪繁多,责任重大,但班主任津贴仍然执行每月10—14元的旧标准。教师兼课兼职现象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全部超负荷运转,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义教保障经费总量较少,大多数农村学校请不起炊事员,教师用餐问题难以解决。
3.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受岗位数额限制,全市共有4376名符合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评定相应职称,有1646名已取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未被聘任。某农村学区有教师79名,近6年来没有下达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评聘指标。
4.农村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面向城镇和规模学校的骨干教师,农村教师极少有人参加。培训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呆板,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另外,近几年集中招录补充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达1745人,占招录补充教师的27%,上岗培训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5.农村学校教师配置困难。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普遍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集中,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年轻教师不愿来、不安心、留不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配置当地的老年教师和“半农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对策措施:
1.增加编制,确保教育教学需求。调整现行中小学编制标准,将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安保、炊工等纳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应按班级数和课程开设核编配备教师。
2.建立科学的流动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对因身体原因,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男工作年限满30年、女工作年限满25年的老教师,实行歇岗待退或提前退休政策。歇岗待退的,不占编制,不占岗位,享受与在职人员相同待遇,到龄后退休;提前退休的,按100%计发工资。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将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纳入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新招录教师一律安排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走教和任教,奖励长期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
3.改善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职称评聘问题。提高班主任津贴到每月200—300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按照边远艰苦程度,每月增发300—500元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补贴,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增加中小学高中级岗位比例,对取得任职资格未聘人员采取岗外聘用的办法,由同级财政安排兑现相应工资待遇。
4.设立教师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培训农村教师。落实“市、县级财政按照每年不少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实施教师“市培计划”,全面轮训农村教师,整体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平行班级数量较多,教师避免了跨年级、跨学科兼课现象,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开齐开足课程。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更有条件依托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坛和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数量基本够用,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某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师生比例分别为1:13.9、1:12.8和1:12.6,符合省上规定的师生比标准,基本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十五”末的91.6%、79.4%和43.8%提高到99.4%、98.7%、80.48%,超学历教师(高中教师研究生、初中教师大学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分别为各学段教师总量的2.3%、50.3%和64.7%。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1.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超员学生导致教师的隐性短缺。农村小学按照班级数和课程开设计算,缺额教师达1361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4%,其中的52.2%是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学历低、知识老化,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从学段和学科分布看,课改后增设的综合实践课、小学英语、体音美等学科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缺员达1460人,寄宿制学校炊事、安保、医护和生活管理等工勤人员没有纳入教师编制,缺员达3175人。
2.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有待改善。班主任教师工作头绪繁多,责任重大,但班主任津贴仍然执行每月10—14元的旧标准。教师兼课兼职现象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全部超负荷运转,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义教保障经费总量较少,大多数农村学校请不起炊事员,教师用餐问题难以解决。
3.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受岗位数额限制,全市共有4376名符合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评定相应职称,有1646名已取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未被聘任。某农村学区有教师79名,近6年来没有下达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评聘指标。
4.农村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面向城镇和规模学校的骨干教师,农村教师极少有人参加。培训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呆板,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另外,近几年集中招录补充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达1745人,占招录补充教师的27%,上岗培训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5.农村学校教师配置困难。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普遍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集中,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年轻教师不愿来、不安心、留不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配置当地的老年教师和“半农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对策措施:
1.增加编制,确保教育教学需求。调整现行中小学编制标准,将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安保、炊工等纳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应按班级数和课程开设核编配备教师。
2.建立科学的流动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对因身体原因,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男工作年限满30年、女工作年限满25年的老教师,实行歇岗待退或提前退休政策。歇岗待退的,不占编制,不占岗位,享受与在职人员相同待遇,到龄后退休;提前退休的,按100%计发工资。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将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纳入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新招录教师一律安排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走教和任教,奖励长期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
3.改善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职称评聘问题。提高班主任津贴到每月200—300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按照边远艰苦程度,每月增发300—500元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补贴,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增加中小学高中级岗位比例,对取得任职资格未聘人员采取岗外聘用的办法,由同级财政安排兑现相应工资待遇。
4.设立教师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培训农村教师。落实“市、县级财政按照每年不少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实施教师“市培计划”,全面轮训农村教师,整体提高农村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