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绘画、书法的一种艺术技巧,艺术大师们往往都善于“留白”,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我们学过美学大师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其中提到了笪重光《画荃》里的几句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几句话颇为耐人寻味。我们鉴赏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虽然只画鱼虾而不画水,但我们能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就因为这鱼和虾画得逼真,活灵活现,如同真在水里游动一般,人们仿佛就真的看到了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书法绘画中还有一个描述谋篇布局的经典词语叫做“计白当黑”,就是说空白之处和着墨之处一样,都是绘画、书法整体的组成部分,运用得当,就会“皆成妙境”;处理不周,往往“多属赘疣”。可见“留白”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技巧,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书画篆刻、文学作品、园林建筑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有时候也得讲究点“以无胜有”“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做到给自己“留白”,展现课堂生成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白”,挖掘内心世界的丰富矿藏;给课堂“留白”,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如今,大容量高强度的“高效”课堂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倾力追求的目标,许多老师和领导都把一节课成功处理二三十道习题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学生获知太少,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高度利用,快速操作。但是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疾风骤雨”般的教学,真正能吸收消化甚至能赶上节奏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吃不消甚至“发懵”。这样,一天六七节课下来,学生会感到异常地紧张、劳累,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老师们经常会在课堂上大发牢骚:“昨天刚讲过的内容你们今天就忘了,真是榆木脑袋!”但是谁肯换换位替学生们辩解一下:一天时间,你们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地“讲”了恁多,你来记记看!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来点“留白”艺术,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时间里去充分思考、消化。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思维活动的融合过程,缺少了内化的思维空间,其外化的表达就缺乏效度和深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合作以自主为前提,缺少了自主学习,合作就丧失了基础。观摩了许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大都把“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讨论之前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而是一提出问题马上分组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大多数学生依然云里雾里,要么鹦鹉学舌不知所云,要么干脆缄口不言冥然兀坐,讨论成为个别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学生的“专利”。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
其实,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内化”活动应该是最重要的思维活动,没有“深思熟虑”,就很难出口成章,何况凡需要讨论的问题都应该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心系学生,备课时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问题给自己“卒然临之”,我是否能从容应对?这样,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来点“留白”,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只要问题设计梯度合理,教者引导点拨得法,适当的“静默”恰好是“最富有包孕的片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得,不过是这种收获隐藏在学生内心里而已。但这正好是展开讨论的前提,这时候的讨论就是学生各自成果的展示和共享了。
“留白”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学生的“心悟”,恰到好处的留白是一种教学智慧,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其课堂容量才是最大的。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营造。“留白”,有时是刻意为之的预设,有时则是“随意”为之的生成,只要教者打好铺垫,巧妙蓄势,就能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
这几句话颇为耐人寻味。我们鉴赏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虽然只画鱼虾而不画水,但我们能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就因为这鱼和虾画得逼真,活灵活现,如同真在水里游动一般,人们仿佛就真的看到了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书法绘画中还有一个描述谋篇布局的经典词语叫做“计白当黑”,就是说空白之处和着墨之处一样,都是绘画、书法整体的组成部分,运用得当,就会“皆成妙境”;处理不周,往往“多属赘疣”。可见“留白”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技巧,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书画篆刻、文学作品、园林建筑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有时候也得讲究点“以无胜有”“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做到给自己“留白”,展现课堂生成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白”,挖掘内心世界的丰富矿藏;给课堂“留白”,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如今,大容量高强度的“高效”课堂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倾力追求的目标,许多老师和领导都把一节课成功处理二三十道习题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学生获知太少,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高度利用,快速操作。但是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疾风骤雨”般的教学,真正能吸收消化甚至能赶上节奏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吃不消甚至“发懵”。这样,一天六七节课下来,学生会感到异常地紧张、劳累,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老师们经常会在课堂上大发牢骚:“昨天刚讲过的内容你们今天就忘了,真是榆木脑袋!”但是谁肯换换位替学生们辩解一下:一天时间,你们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地“讲”了恁多,你来记记看!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来点“留白”艺术,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时间里去充分思考、消化。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思维活动的融合过程,缺少了内化的思维空间,其外化的表达就缺乏效度和深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合作以自主为前提,缺少了自主学习,合作就丧失了基础。观摩了许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大都把“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讨论之前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而是一提出问题马上分组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大多数学生依然云里雾里,要么鹦鹉学舌不知所云,要么干脆缄口不言冥然兀坐,讨论成为个别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学生的“专利”。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
其实,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内化”活动应该是最重要的思维活动,没有“深思熟虑”,就很难出口成章,何况凡需要讨论的问题都应该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心系学生,备课时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问题给自己“卒然临之”,我是否能从容应对?这样,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来点“留白”,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只要问题设计梯度合理,教者引导点拨得法,适当的“静默”恰好是“最富有包孕的片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得,不过是这种收获隐藏在学生内心里而已。但这正好是展开讨论的前提,这时候的讨论就是学生各自成果的展示和共享了。
“留白”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学生的“心悟”,恰到好处的留白是一种教学智慧,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其课堂容量才是最大的。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营造。“留白”,有时是刻意为之的预设,有时则是“随意”为之的生成,只要教者打好铺垫,巧妙蓄势,就能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