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高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高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怀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高效实施高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高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高效教学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无效。
三、强调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
要做到高效教学,教师就不得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增加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
四、分层指导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
学生与学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课堂功效。因此,采取分层教育,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措施。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学生由于基础、经历、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有差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并且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层面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都有各自的成就体验。例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中,理解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态层层递进的差异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层面好的学生也许能较好地感受体验,而对于阅读层面低的学生就很难体验感悟了。为此,我这样设计问题: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阅读起点低的学生谈谈对小草、蒲公英的欣赏,阅读层面高的学生谈一谈对松、竹、梅、菊的赞美。
2.保护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积极性。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审美情趣、文化积累、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生本互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交流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发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例如解读《背影》,有的学生单纯从歌颂父爱的角度解读,有的学生从父子情深的角度读;有的还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隔阂和误解”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的愧疚、自责”等角度解读;总之,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锻炼了阅读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怀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高效实施高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高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高效教学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无效。
三、强调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
要做到高效教学,教师就不得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增加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
四、分层指导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
学生与学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课堂功效。因此,采取分层教育,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措施。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学生由于基础、经历、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有差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并且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层面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都有各自的成就体验。例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中,理解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态层层递进的差异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层面好的学生也许能较好地感受体验,而对于阅读层面低的学生就很难体验感悟了。为此,我这样设计问题: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阅读起点低的学生谈谈对小草、蒲公英的欣赏,阅读层面高的学生谈一谈对松、竹、梅、菊的赞美。
2.保护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积极性。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审美情趣、文化积累、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生本互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交流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发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例如解读《背影》,有的学生单纯从歌颂父爱的角度解读,有的学生从父子情深的角度读;有的还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隔阂和误解”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的愧疚、自责”等角度解读;总之,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锻炼了阅读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