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模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病理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教育转化医学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可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病理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1136-20)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其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因而,这是个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简称 B to B )的双向连续过程[1]。其实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屏障,为医学研究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而便捷的新途径。同时,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引入到医学教育体系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学中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意义
病理学科是医学的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传承和过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转化医学学科”。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作为解决当代医学生基础与临床脱节、临床实践技能匮乏、基础研究成果临床应用价值微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或许可以给予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本堂课的主旨内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渗透,使学生通过病例的诸多临床表现,整合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片段,把基础与临床通过病理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现今,在教学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选取一些临床专业班级尝试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即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从解剖、組胚、病生、病理到临床各个层面加以讲解并展开讨论式教学。
同时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临床重要检测指标的具体应用,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病理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脱落细胞学等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技术知识,简要阐述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活体组织检查部分,重点突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临床外检病理知识,使学生能对病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能紧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体现病理学科的临床价值。
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转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结合每一章节的疾病种类,多媒体课件无疑成为形象而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结构的病理特点的良好载体。在课件制作中插入相关视频动画,可将一些抽象概念和致病过程生动而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时,用动态图象展示其形成的全过程,首先是随着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小板粘集,逐步形成血小板小梁,最后可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体、尾,即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远端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逼真的动态效果把疾病发展过程充分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知识与一目了然的形态特点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方式掌握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化医学理念的渗透。
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融合
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征途中,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石,一直推动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仅为实验中的结果,究竟能否真正适用于临床,真正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起到决定性的预防和诊治作用,需要最后通过临床不断的实践、尝试、应用,才能得到逐步的证实和肯定,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成果得以应用,错误结果得以纠正,研究方向正确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肿瘤等各类重大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越发深入,原本神秘的“基因工程”已广为人知,临床医学正逐步向“基因诊治”迈进,包括分子病理学等冠以“分子”的新兴学科分支也逐渐应运而生。这在一定基础上可使遗传学的研究受益,也可给一些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前景,譬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除可以用基因工程制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外,对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已颇为广泛,介入性治疗亦已起步,如冠状动脉腔内栓塞的激光治疗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等。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研究较为广泛,譬如甲胎蛋白和EB 病毒的研究与肝癌和鼻咽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的相关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基础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一些慢性病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病毒性肝炎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发现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调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得到人类传播甲肝的证据,制成甲肝减毒活苗,同时给新生儿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并研究了乙肝慢性化的原因,使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在生殖生物学与优生学、衰老与延缓衰老等方面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将给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免疫缺陷病、器官与组织移植方面带来新的解决思路[3]。
实践证明,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师授课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转化医学的精髓即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给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答案,最终将有可能影响更新现有的临床实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模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病理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使基础医学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可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Transl Med, 2003,1(1):1.
2、梁茜,吴永平.浅谈转换医学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7,17-18.
3、张小玲,傅松滨.浅谈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之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 6 ( 1),47-48.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病理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1136-20)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其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因而,这是个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简称 B to B )的双向连续过程[1]。其实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屏障,为医学研究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而便捷的新途径。同时,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引入到医学教育体系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学中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意义
病理学科是医学的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传承和过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转化医学学科”。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作为解决当代医学生基础与临床脱节、临床实践技能匮乏、基础研究成果临床应用价值微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或许可以给予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本堂课的主旨内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渗透,使学生通过病例的诸多临床表现,整合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片段,把基础与临床通过病理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现今,在教学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选取一些临床专业班级尝试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即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从解剖、組胚、病生、病理到临床各个层面加以讲解并展开讨论式教学。
同时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临床重要检测指标的具体应用,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病理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脱落细胞学等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技术知识,简要阐述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活体组织检查部分,重点突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临床外检病理知识,使学生能对病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能紧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体现病理学科的临床价值。
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转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结合每一章节的疾病种类,多媒体课件无疑成为形象而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结构的病理特点的良好载体。在课件制作中插入相关视频动画,可将一些抽象概念和致病过程生动而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时,用动态图象展示其形成的全过程,首先是随着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小板粘集,逐步形成血小板小梁,最后可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体、尾,即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远端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逼真的动态效果把疾病发展过程充分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知识与一目了然的形态特点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方式掌握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化医学理念的渗透。
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融合
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征途中,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石,一直推动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仅为实验中的结果,究竟能否真正适用于临床,真正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起到决定性的预防和诊治作用,需要最后通过临床不断的实践、尝试、应用,才能得到逐步的证实和肯定,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成果得以应用,错误结果得以纠正,研究方向正确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肿瘤等各类重大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越发深入,原本神秘的“基因工程”已广为人知,临床医学正逐步向“基因诊治”迈进,包括分子病理学等冠以“分子”的新兴学科分支也逐渐应运而生。这在一定基础上可使遗传学的研究受益,也可给一些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前景,譬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除可以用基因工程制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外,对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已颇为广泛,介入性治疗亦已起步,如冠状动脉腔内栓塞的激光治疗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等。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研究较为广泛,譬如甲胎蛋白和EB 病毒的研究与肝癌和鼻咽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的相关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基础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一些慢性病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病毒性肝炎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发现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调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得到人类传播甲肝的证据,制成甲肝减毒活苗,同时给新生儿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并研究了乙肝慢性化的原因,使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在生殖生物学与优生学、衰老与延缓衰老等方面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将给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免疫缺陷病、器官与组织移植方面带来新的解决思路[3]。
实践证明,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师授课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转化医学的精髓即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给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答案,最终将有可能影响更新现有的临床实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模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病理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使基础医学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可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Transl Med, 2003,1(1):1.
2、梁茜,吴永平.浅谈转换医学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7,17-18.
3、张小玲,傅松滨.浅谈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之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 6 ( 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