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诗国,古代诗歌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宜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更应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一、在推敲词语中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和精神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大凡一首古诗之所以能被传诵至今,不仅是通过其所运用的词语的准确性所达到的语言优美,还往往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这就是古诗中所描写的“言犹尽而意未尽,意犹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教材中的古诗大致可分为写景诗、状物诗、抒情诗和喻理诗等。写景诗是作者描写自然景物之佳作,教学时,在把握准字词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颜色、声音、情感、形态的感受,使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暮江吟》描写黄昏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围绕“可怜”二字,极写夏历九月初三晚上的佳丽景色。“残阳铺水”,巧妙形象地把夕阳斜照表现得淋漓尽致;“半江瑟瑟半江红”,具体形象、景色鲜明地描述了江面情形。“可怜”即喜爱,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喜爱大自然心态。“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即珍珠;此名形象鲜明地描绘了夜晚月光下露珠和月亮喜人的样子,形象具体生动。从残阳铺水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也说明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味之浓。总之,所写形、色,所达情、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幽静的黄昏秋江景图,被古人称为“写景奇丽”,不为过分。
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是古诗中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也是喻理诗的典范。(庐山)横看成岭(起伏)侧看成峰(耸立),远眺似远,近睹似近,仰视则高,俯瞰则低,展现出变幻不定的千姿万态。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只是因为身在这座庐山中间。换言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走出庐山,山外观山。此诗给予我们的启迪仅仅只此一点吗?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如身在此山中是否就一定不识,山外观山是否肯定能识呢?“不识”与“识”又是什么关系?
二、在阅读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和音乐美
古诗具有格律和音乐美感。所谓格律,是指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一些特点要求。如律诗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二、四、六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两两对仗,均有平仄格式规定。因为好的对仗整齐鲜明、音韵和谐,形成诗的格律美。这种韵律节奏感很强,所以又表现出音乐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眼、耳、口、心等感受器官的活动,整体感知诗的意境,触发审美感受。要特别突出表现在读准韵尾相同的音节,即“韵脚”(“押韵”),使学生在读诵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如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一、二、四句(此例是“绝句”)末的音节都有“ang”韵,读起来就有琅琅上口的感觉。
三、在反复背诵中体验古诗佳句的艺术美
小学教材选入的古诗都是名人名作,许多名言佳句广为流诵。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背诵优美的诗句中体验诗的艺术美。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客之名篇:“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前二句除了直接写景、形象生动外,还以古人“折柳”相赠表示送别的习惯,表达留恋之意,深刻隐含着离情。“更进一杯酒”中“更”字极为含蓄,意蕴丰富,暗示饯别时喝了不少酒,表达了举杯浇离愁;劝酒见深情;借酒延时光,今日之饮罢不知何时再聚会,不胜惆怅的情感。再加“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衬托,则不忍离别之情更为穿心人肺。
古诗在艺术表达方法上有多种,其中运用修辞方式成为常见多用,如上例中“用典”和“衬托”,其他还有比喻、夸张、比拟、反复、对偶等,都能增强表达诗的艺术美。
古诗教材在给予我们传统文学魅力的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育人园地。教师只要抓住教材诗中美的因素,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刻领略诗的意境美、思想美、格律美、艺术美,增长古诗知识,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自幼打好传承祖国文学瑰宝的基础。
一、在推敲词语中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和精神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大凡一首古诗之所以能被传诵至今,不仅是通过其所运用的词语的准确性所达到的语言优美,还往往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这就是古诗中所描写的“言犹尽而意未尽,意犹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教材中的古诗大致可分为写景诗、状物诗、抒情诗和喻理诗等。写景诗是作者描写自然景物之佳作,教学时,在把握准字词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颜色、声音、情感、形态的感受,使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暮江吟》描写黄昏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围绕“可怜”二字,极写夏历九月初三晚上的佳丽景色。“残阳铺水”,巧妙形象地把夕阳斜照表现得淋漓尽致;“半江瑟瑟半江红”,具体形象、景色鲜明地描述了江面情形。“可怜”即喜爱,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喜爱大自然心态。“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即珍珠;此名形象鲜明地描绘了夜晚月光下露珠和月亮喜人的样子,形象具体生动。从残阳铺水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也说明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味之浓。总之,所写形、色,所达情、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幽静的黄昏秋江景图,被古人称为“写景奇丽”,不为过分。
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是古诗中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也是喻理诗的典范。(庐山)横看成岭(起伏)侧看成峰(耸立),远眺似远,近睹似近,仰视则高,俯瞰则低,展现出变幻不定的千姿万态。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只是因为身在这座庐山中间。换言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走出庐山,山外观山。此诗给予我们的启迪仅仅只此一点吗?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如身在此山中是否就一定不识,山外观山是否肯定能识呢?“不识”与“识”又是什么关系?
二、在阅读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和音乐美
古诗具有格律和音乐美感。所谓格律,是指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一些特点要求。如律诗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二、四、六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两两对仗,均有平仄格式规定。因为好的对仗整齐鲜明、音韵和谐,形成诗的格律美。这种韵律节奏感很强,所以又表现出音乐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眼、耳、口、心等感受器官的活动,整体感知诗的意境,触发审美感受。要特别突出表现在读准韵尾相同的音节,即“韵脚”(“押韵”),使学生在读诵中体验古诗的格律美,如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一、二、四句(此例是“绝句”)末的音节都有“ang”韵,读起来就有琅琅上口的感觉。
三、在反复背诵中体验古诗佳句的艺术美
小学教材选入的古诗都是名人名作,许多名言佳句广为流诵。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背诵优美的诗句中体验诗的艺术美。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客之名篇:“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前二句除了直接写景、形象生动外,还以古人“折柳”相赠表示送别的习惯,表达留恋之意,深刻隐含着离情。“更进一杯酒”中“更”字极为含蓄,意蕴丰富,暗示饯别时喝了不少酒,表达了举杯浇离愁;劝酒见深情;借酒延时光,今日之饮罢不知何时再聚会,不胜惆怅的情感。再加“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衬托,则不忍离别之情更为穿心人肺。
古诗在艺术表达方法上有多种,其中运用修辞方式成为常见多用,如上例中“用典”和“衬托”,其他还有比喻、夸张、比拟、反复、对偶等,都能增强表达诗的艺术美。
古诗教材在给予我们传统文学魅力的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育人园地。教师只要抓住教材诗中美的因素,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刻领略诗的意境美、思想美、格律美、艺术美,增长古诗知识,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自幼打好传承祖国文学瑰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