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式新闻观”是新闻人的一种纯朴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敬业的体现。提出“农民式新闻观”是对“潜规则”的一种藐视和警惕。新闻人应该抱持农民式的一种“查事之精”、“推论之正”的精神,不应游离于新闻表面,信笔涂鸦,要有“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面对常识的勇气”,要秉持纯朴的“平视”态度。
[关键词]农民式新闻观;报道;推论;求证;平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47-02
时下,报刊的种类已越来越多。在媒体格局进入“春秋战国”般的竞争状态下,新闻的原则和操作不经意间已被多种冠冕堂皇的“潜规则”所支解。有新闻人这样感慨——新闻媒体到处都在挖人,但中国记者却没有出现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在笔者看来,发出这样的感慨,其潜台词是对记者的态度和专业精神逐渐“流失”的“江湖忧虑”。近期,笔者拜读了章敬平的《新闻人的江湖》,其中倡导“农民式新闻观”之说让笔者有一种在侵染了“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和回归之温暖。
基于这种感动和内心的共鸣,笔者有必要谈一谈“农民式新闻观”。之所以要谈,一是借以自我鞭策,二是对与“农民式新闻观”相悖的新闻态度——片面的想当然主义者说一声“不”。焦国标在《读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一文中说到:其实有“在文化脂肪上搔痒”的文化人,也有在现实的要害部位点燃文化炮捻的文化人。笔者借此言也道声:别在新闻脂肪上搔痒,而是要如农民种田般的执著和敬业来耕耘新闻。
1.农民式新闻观的解读
何谓“农民式新闻观”?确切地说,这是个教科书外的新闻名词。因此对其解读,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和自律行为,然而对其操作则是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田间地头耕耘”。
农民式新闻观是一种很质朴的新闻理念、一种人文观照。章敬平对于记者的身份曾这样说过:“我们是,而且只能是记者。”这“悟道”式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回归记者的新闻本质”。这种本质就是“忠实地报道”。董桥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若没有“忠实”与“深入”,而是凭着所谓“文学的合理想象”来架构,那么新闻将把事实变成“随意涂抹的孩子的脸”,新闻也失去了其原本的归旨。农民式新闻观就是对新闻本质的内在追求。
众所周知,“勤恳劳作”是农民的典型形象,这一点跟我们新闻工作者相似。两者的字典里都没有“不劳而获”。农民式新闻观讲究“实地侦察”,不仅要有一双发现新闻价值的慧眼,更要有耐住寂寞、深入搜集的功夫。做新闻应该保持一份激情,有一种农民式的“傻劲儿”。
农民不相信神话。农民只相信常识。农民式新闻观就是要重视新闻采访的细节和深入性,要求对每一个细节的获得都是询问、求证、辨伪的结果。如同农民耕种时的一锄一锹,不敢有丝毫的投机取巧。李大钊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的实践心得是:为文应该做到“查事之精”、“推论之正”,以达到“文章叙事说理保持真实之境”。农民式新闻观追求的就是这种“查事之精”、“推论之正”。
老农种地是不允许哪怕一个细节的疏漏的,每一个疏漏都影响整块地的收成,而收成是他们赖以活命的基础。用诚实的态度面对从写作到采访到主题选择的每个新闻环节的时候,我们成为社会公器的追求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就媒体的本位而言,我们应该为各种舆论提供阵地。世界之所以需要媒体,是因为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我们不是为了扒粪而扒粪,作为媒体,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其他什么目的出发,我们需要对市场和权利保持永远的警惕,但我们不可以怀疑一切,捕风捉影,任意举起舆论的鞭子,想抽就抽。
农民式新闻观在行动上追求“查事之精”,不做无根无据之报道;在态度上追求洁身自好、执著不懈的职业精神,多一份谦卑求实少一份傲慢偏见,多一份踏实朴素少一份浮躁炒作,多一份鞭辟入里的多面采访少一份听风便是雨的信手胡邹。
2.农民式新闻观的“修炼”
想当年,张维迎与郎咸平的经济观“对对碰”中,一些媒体杂糅整合了零碎资料便炮制了采访张维迎的新闻,惹得张维迎不无无奈却又负责任地说道:“部分大众媒体对学术的摧残,对科学思想的藐视,对学者人格的侮辱,应该不是少数吧。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饶恕的罪恶之一。当媒体说自己为民做主时,他们多大程度上花费心思去调查考证真实的民意,真实的现实呢?”这种批评是语重心长的。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完成“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使命,这种使命是要形成平台的公器,而非借所掌握资源随意兜售自身的观点和价值观。
在笔者看来,倡导农民式的新闻观,不仅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专业操守。这种专业操守,在笔者看来需要用新闻专业、新闻学来刺激和提升我们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我们身在新闻界,应该知道李普曼是谁,应该了解曼彻斯特写过什么书,应该知道金庸是个报人,不能天天跟着感觉走,冷不丁地问出诸如“新闻特写能不能虚构”之类的傻话。
“深入成就深度”,《南方周末》的追求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农民式新闻观”的态度。心存“农民式新闻观”者,首先要有一颗“虔诚的新闻心”;其次要有“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面对常识的勇气”;再者在表现形式上要秉持纯朴的“平视”态度。我们常说新闻媒体是“喉舌”,媒体要与政府形成合力服务大众,要配合政府。所谓的配合,不是取悦,不是放弃原则地为对方工作。回归新闻学基础理论,作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我们坐到一起的潜台词是:政务公开,还公众以知情权。无论尊卑长幼,无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平视”是一种新闻态度。所谓平视,是与仰视、俯视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目光,也是一种心态。现实中,我们面对采访对象的目光和心态,就像一个世俗的店小二,已经习惯了看人下菜。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对新闻本身的报道
失之偏颇。
3.结束语
李普曼这位美国传媒史上最伟大的记者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笔者认为,“倡导一种农民式新闻观”是那一抹康德所言的“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星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温暖。
坚守“农民式新闻观”,期待收获一野的芬芳、一野的沉甸甸和一野的春华秋实。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1979.
[2]焦国标.读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OL].中国网.
[3]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8.
[责编 吕行]
[关键词]农民式新闻观;报道;推论;求证;平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47-02
时下,报刊的种类已越来越多。在媒体格局进入“春秋战国”般的竞争状态下,新闻的原则和操作不经意间已被多种冠冕堂皇的“潜规则”所支解。有新闻人这样感慨——新闻媒体到处都在挖人,但中国记者却没有出现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在笔者看来,发出这样的感慨,其潜台词是对记者的态度和专业精神逐渐“流失”的“江湖忧虑”。近期,笔者拜读了章敬平的《新闻人的江湖》,其中倡导“农民式新闻观”之说让笔者有一种在侵染了“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和回归之温暖。
基于这种感动和内心的共鸣,笔者有必要谈一谈“农民式新闻观”。之所以要谈,一是借以自我鞭策,二是对与“农民式新闻观”相悖的新闻态度——片面的想当然主义者说一声“不”。焦国标在《读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一文中说到:其实有“在文化脂肪上搔痒”的文化人,也有在现实的要害部位点燃文化炮捻的文化人。笔者借此言也道声:别在新闻脂肪上搔痒,而是要如农民种田般的执著和敬业来耕耘新闻。
1.农民式新闻观的解读
何谓“农民式新闻观”?确切地说,这是个教科书外的新闻名词。因此对其解读,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和自律行为,然而对其操作则是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田间地头耕耘”。
农民式新闻观是一种很质朴的新闻理念、一种人文观照。章敬平对于记者的身份曾这样说过:“我们是,而且只能是记者。”这“悟道”式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回归记者的新闻本质”。这种本质就是“忠实地报道”。董桥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若没有“忠实”与“深入”,而是凭着所谓“文学的合理想象”来架构,那么新闻将把事实变成“随意涂抹的孩子的脸”,新闻也失去了其原本的归旨。农民式新闻观就是对新闻本质的内在追求。
众所周知,“勤恳劳作”是农民的典型形象,这一点跟我们新闻工作者相似。两者的字典里都没有“不劳而获”。农民式新闻观讲究“实地侦察”,不仅要有一双发现新闻价值的慧眼,更要有耐住寂寞、深入搜集的功夫。做新闻应该保持一份激情,有一种农民式的“傻劲儿”。
农民不相信神话。农民只相信常识。农民式新闻观就是要重视新闻采访的细节和深入性,要求对每一个细节的获得都是询问、求证、辨伪的结果。如同农民耕种时的一锄一锹,不敢有丝毫的投机取巧。李大钊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的实践心得是:为文应该做到“查事之精”、“推论之正”,以达到“文章叙事说理保持真实之境”。农民式新闻观追求的就是这种“查事之精”、“推论之正”。
老农种地是不允许哪怕一个细节的疏漏的,每一个疏漏都影响整块地的收成,而收成是他们赖以活命的基础。用诚实的态度面对从写作到采访到主题选择的每个新闻环节的时候,我们成为社会公器的追求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就媒体的本位而言,我们应该为各种舆论提供阵地。世界之所以需要媒体,是因为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我们不是为了扒粪而扒粪,作为媒体,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其他什么目的出发,我们需要对市场和权利保持永远的警惕,但我们不可以怀疑一切,捕风捉影,任意举起舆论的鞭子,想抽就抽。
农民式新闻观在行动上追求“查事之精”,不做无根无据之报道;在态度上追求洁身自好、执著不懈的职业精神,多一份谦卑求实少一份傲慢偏见,多一份踏实朴素少一份浮躁炒作,多一份鞭辟入里的多面采访少一份听风便是雨的信手胡邹。
2.农民式新闻观的“修炼”
想当年,张维迎与郎咸平的经济观“对对碰”中,一些媒体杂糅整合了零碎资料便炮制了采访张维迎的新闻,惹得张维迎不无无奈却又负责任地说道:“部分大众媒体对学术的摧残,对科学思想的藐视,对学者人格的侮辱,应该不是少数吧。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饶恕的罪恶之一。当媒体说自己为民做主时,他们多大程度上花费心思去调查考证真实的民意,真实的现实呢?”这种批评是语重心长的。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完成“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使命,这种使命是要形成平台的公器,而非借所掌握资源随意兜售自身的观点和价值观。
在笔者看来,倡导农民式的新闻观,不仅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专业操守。这种专业操守,在笔者看来需要用新闻专业、新闻学来刺激和提升我们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我们身在新闻界,应该知道李普曼是谁,应该了解曼彻斯特写过什么书,应该知道金庸是个报人,不能天天跟着感觉走,冷不丁地问出诸如“新闻特写能不能虚构”之类的傻话。
“深入成就深度”,《南方周末》的追求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农民式新闻观”的态度。心存“农民式新闻观”者,首先要有一颗“虔诚的新闻心”;其次要有“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面对常识的勇气”;再者在表现形式上要秉持纯朴的“平视”态度。我们常说新闻媒体是“喉舌”,媒体要与政府形成合力服务大众,要配合政府。所谓的配合,不是取悦,不是放弃原则地为对方工作。回归新闻学基础理论,作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我们坐到一起的潜台词是:政务公开,还公众以知情权。无论尊卑长幼,无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平视”是一种新闻态度。所谓平视,是与仰视、俯视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目光,也是一种心态。现实中,我们面对采访对象的目光和心态,就像一个世俗的店小二,已经习惯了看人下菜。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对新闻本身的报道
失之偏颇。
3.结束语
李普曼这位美国传媒史上最伟大的记者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笔者认为,“倡导一种农民式新闻观”是那一抹康德所言的“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星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温暖。
坚守“农民式新闻观”,期待收获一野的芬芳、一野的沉甸甸和一野的春华秋实。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1979.
[2]焦国标.读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OL].中国网.
[3]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8.
[责编 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