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监控内涵及培养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过程监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过程管理视角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对策建议,以其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35-04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增长和教育质量提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滑状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曾指出,85%的质量问题归于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质量和管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而过程管理是达到目标的保证。因此,只有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监控,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1.研究生教育过程监控的内涵
1.1 研究生教育质量
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教育是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笔者试将研究生教育质量界定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研究生教育客观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学资源投入、教学过程管理等,所培养的研究生满足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从培养过程的角度来说,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资源投入的质量(输入质量)、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过程质量)与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输出质量)。本文拟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过程质量)进行质量监控探析,以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2 研究生教育过程及过程监控
研究生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导师和任课教师教学指导过程和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整个在校期间,教育管理者依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向研究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指导研究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各种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效运行提供全方位服务,而且要运用一定的教育管理手段,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过程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过程管理是指在组织重大项目过程中明确、规范项目承担单位与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立项—执行—中期评估—验收”的整个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控制,是人们为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是相对目标管理而言的。目标管理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它能使人们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使人们的一切活动能紧密围绕该目标进行而不脱离组织方向。[1]本文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力图用过程控制的理念在一些外在的既有条件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监控应包括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导师教学指导过程的监督评估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一 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
2.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
2.1 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而导师队伍准备不足
从下表我们可以得知,每年研究生在以递增之势扩招,而导师队伍建设明显跟不上。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edu.cn/)
导师是研究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是研究生学术追求的精神领袖。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是决定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师出高徒”。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以较高的两位数递增,而导师的数量和水平却没有相应的补充和提高,并且有的大学为了应付扩招的压力,采取数量压倒质量思路,使不具备培养能力的导师“充数”上岗,导致导师队伍表现出“质”和“量”的双重不足。此外,部分导师群体虽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胜任培养研究生的资格,但由于兼职太多,担任行政职务,政务缠身,他们对学生无暇顾及,使学生在学习、科研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出现“放羊”现象,严重制约了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2.2 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2.2.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讲授的方法过时
第一,课程的开设没有因人设课,把一些本专业无法开出的课程也列入培养方案,但实际上只开设一些本专业老师能上的课程。很多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因为缺少本专业老师而开不起;第二,英语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当,虽然现在英语过级和硕士毕业不挂钩了,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忙于过英语六级。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的首要任务是过六级,而专业的学习知识没有学深学透;第三,一部分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方法落后,内容陈旧。老师把咀嚼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后灌输给研究生,研究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授课方法与本科教学趋同,或是放任自流,第一次课就布置研究生自己讲授与讨论,而老师不做点评。有的老师布置研究生查阅文献,期末写一篇课程论文就算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
2.2.2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
科研实践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推动研究生进一步扩充知识,使实践水平更容易得到提高。科研实验条件差,参与课题研究少,使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比如,部分重要的科研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差做不了;图书馆图书资料少,没有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料,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不够,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的课题不够广泛。
2.3 中期考核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
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后基本上修满规定学分和进行论文开题论证的阶段,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德、智、体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提出分流的处理意见,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的筛选制度,目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施行筛选、分流、奖励、淘汰等机制来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忽视了“严出”。现在,许多高等学校都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考核,这样考查使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但是这种评价也存在漏洞,考核过程过于松散,课程论文只要及格,这门课程就能拿到学分,也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只要学习上不太逊色,没受纪律处分,就能顺利获得学位。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几乎是一种零淘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管理层面上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这种零淘汰的培养机制滋长了一些研究生混日子的思想,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生缺乏学习动力、论文理论创新水平缺乏,甚至是答辩走过场等种种不良现象。[2]
2.4 学术管理机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导师、院系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研究生都负有监管的责任。虽不少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但院系的责任模糊不清,院系一级缺乏自主设计的制度,监管中出现空白点。同时,院系主管领导和教务秘书的责任和作用经常被关注,而教学、学位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等学术管理机构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仅做到文档管理,难以实现学术监督与规范化的过程管理。研究生院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占用在案头工作上,没有机会了解、掌握实际的管理状况,淡化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缺少全过程监控,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仅仅注重研究生结果性考核,比如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的篇数,但是对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监控不足。另外,对导师指导工作的监控较松弛,缺少考核淘汰机制。有的虽然实施了,但碍于人情面子也难以落实,最终也是流于形式。
3.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进行过程监控的一些对策建议
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高校内部严格的质量监控与管理,以现代质量过程管理理论来指导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对研究生教育“输入—过程—输出”中的过程进行监控,坚持持续的质量改进。
3.1 实行“导师组”制,改进教学方法
研究生“导师组”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打破传统的单一导师制,构建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导师组”制,是确保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这种“导师组”制形式多样,如校内跨学科组建、校际联合组建以及高校与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导师组等,这样有利于研究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如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要围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并且与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创新,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由“学什么”到“怎么学”。比如,介绍一些权威的官方网站信息,相关专业的专家及其著作,具体科研方法的运用等等,并且导师还应在平时布置科研任务或课题,定期检查学生研究成果,及时点评,为创新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实行严格的筛选与淘汰机制,把好中期考核关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宣传与筛选并行,严把录取关,而在培养过程中又严格实行“淘汰制”,采取宽进严出,即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在考试、论文中层层淘汰,严把毕业关,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而名牌大学的淘汰率会更高。“华盛顿大学设有一套专门的研究生培养监测系统,先后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一般的和最终的测试,监控着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3]“即使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例如经济学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大约两年,在第二年结束时,举行一次涵盖各科内容的笔试。这次考试可能从专业要求上淘汰一些人,有一半人可能不及格,给他们授予终结性的硕士学位后离校。录取的学生往往多于应授予的学位数量,其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4]虽然较高的淘汰率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压力,然而,完善的奖、助学金体制也为学生专心学习提供了经济保障。应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严格进行中期考核,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质量。
3.3 积极研发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控制的自动化
首先,要对研究生报到注册、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的各个时间节点进行控制。对不能按时报到注册的研究生通过系统控制功能,不允许转入有学籍在校生信息库,也就无法进入课程学习阶段。其次,要对培养计划的制订进行控制。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提交的个人培养计划与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对,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的学制、课程、学分、环节等自动化审核控制,对不符合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计划不予通过,保证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再次,要对课程学习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网上提交,检查审核考核方式、考核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最后要对毕业论文答辩进行审核控制。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培养费交纳情况、培养计划完成情况、论文完成情况等毕业答辩条件进行自动审核控制,确定研究生是否能进行毕业答辩。
3.4 充分发挥学术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不断完善
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督导组等学术管理机构主要是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督导检查。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监督指导作用,通过对导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考试成绩、论文质量和思想状况等督察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3.5 理顺学校相关部门及各院系之间的关系
实现培养过程控制的整体效应。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控制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育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且,对整个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和全体教育管理人员控制的一致性,决定培养的最终效果。因此,要理顺校、院、系、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责和义务,明确每个培养环节所期望的结果和必须开展的关键活动,确定实施和管理这些关键活动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建立必要的沟通协作机制,树立全局意识,减少局部观念,统一行动,通力配合,实现培养过程控制的整体效应,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6 建立过程奖学金机制,从经济角度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奖学金设置,大多采取的是公费、自费以及普通奖学金的初始推定制,不考虑培养过程的学业评估,也就是说只要一开始被推定为公费,就再也不必担心过程的变化,这种机制不利于建立激励创新的竞争机制。我们需要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成绩而设立的“过程奖学金”。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推行了过程奖学金机制,即根据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成绩变化进行变动奖励或停止奖励,对于那些在学业开始获得奖学金,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业下降的研究生停止发放奖学金,而对于那些入学时没有获得奖学金,但由于后续的努力学业成绩优异的研究生给予奖学金激励,实行真正的奖优。这种机制克服了“一考定三年”的缺陷,又能从经济角度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伟,刘诗波.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 体系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李鑫.规模迅速扩张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谭欢.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瞳休案研究[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娜赵黎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学研 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责编 雷艳]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35-04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增长和教育质量提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滑状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曾指出,85%的质量问题归于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质量和管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而过程管理是达到目标的保证。因此,只有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监控,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1.研究生教育过程监控的内涵
1.1 研究生教育质量
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教育是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笔者试将研究生教育质量界定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研究生教育客观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学资源投入、教学过程管理等,所培养的研究生满足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从培养过程的角度来说,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资源投入的质量(输入质量)、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过程质量)与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输出质量)。本文拟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过程质量)进行质量监控探析,以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2 研究生教育过程及过程监控
研究生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导师和任课教师教学指导过程和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整个在校期间,教育管理者依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向研究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指导研究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各种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效运行提供全方位服务,而且要运用一定的教育管理手段,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过程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过程管理是指在组织重大项目过程中明确、规范项目承担单位与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立项—执行—中期评估—验收”的整个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控制,是人们为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是相对目标管理而言的。目标管理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它能使人们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使人们的一切活动能紧密围绕该目标进行而不脱离组织方向。[1]本文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力图用过程控制的理念在一些外在的既有条件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监控应包括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导师教学指导过程的监督评估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一 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
2.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
2.1 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而导师队伍准备不足
从下表我们可以得知,每年研究生在以递增之势扩招,而导师队伍建设明显跟不上。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edu.cn/)
导师是研究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是研究生学术追求的精神领袖。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是决定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师出高徒”。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以较高的两位数递增,而导师的数量和水平却没有相应的补充和提高,并且有的大学为了应付扩招的压力,采取数量压倒质量思路,使不具备培养能力的导师“充数”上岗,导致导师队伍表现出“质”和“量”的双重不足。此外,部分导师群体虽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胜任培养研究生的资格,但由于兼职太多,担任行政职务,政务缠身,他们对学生无暇顾及,使学生在学习、科研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出现“放羊”现象,严重制约了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2.2 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2.2.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讲授的方法过时
第一,课程的开设没有因人设课,把一些本专业无法开出的课程也列入培养方案,但实际上只开设一些本专业老师能上的课程。很多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因为缺少本专业老师而开不起;第二,英语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当,虽然现在英语过级和硕士毕业不挂钩了,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忙于过英语六级。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的首要任务是过六级,而专业的学习知识没有学深学透;第三,一部分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方法落后,内容陈旧。老师把咀嚼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后灌输给研究生,研究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授课方法与本科教学趋同,或是放任自流,第一次课就布置研究生自己讲授与讨论,而老师不做点评。有的老师布置研究生查阅文献,期末写一篇课程论文就算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
2.2.2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
科研实践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推动研究生进一步扩充知识,使实践水平更容易得到提高。科研实验条件差,参与课题研究少,使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比如,部分重要的科研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差做不了;图书馆图书资料少,没有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料,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不够,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的课题不够广泛。
2.3 中期考核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
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后基本上修满规定学分和进行论文开题论证的阶段,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德、智、体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提出分流的处理意见,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的筛选制度,目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施行筛选、分流、奖励、淘汰等机制来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忽视了“严出”。现在,许多高等学校都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考核,这样考查使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但是这种评价也存在漏洞,考核过程过于松散,课程论文只要及格,这门课程就能拿到学分,也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只要学习上不太逊色,没受纪律处分,就能顺利获得学位。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几乎是一种零淘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管理层面上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这种零淘汰的培养机制滋长了一些研究生混日子的思想,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生缺乏学习动力、论文理论创新水平缺乏,甚至是答辩走过场等种种不良现象。[2]
2.4 学术管理机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导师、院系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研究生都负有监管的责任。虽不少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但院系的责任模糊不清,院系一级缺乏自主设计的制度,监管中出现空白点。同时,院系主管领导和教务秘书的责任和作用经常被关注,而教学、学位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等学术管理机构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仅做到文档管理,难以实现学术监督与规范化的过程管理。研究生院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占用在案头工作上,没有机会了解、掌握实际的管理状况,淡化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缺少全过程监控,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仅仅注重研究生结果性考核,比如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的篇数,但是对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监控不足。另外,对导师指导工作的监控较松弛,缺少考核淘汰机制。有的虽然实施了,但碍于人情面子也难以落实,最终也是流于形式。
3.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进行过程监控的一些对策建议
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高校内部严格的质量监控与管理,以现代质量过程管理理论来指导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对研究生教育“输入—过程—输出”中的过程进行监控,坚持持续的质量改进。
3.1 实行“导师组”制,改进教学方法
研究生“导师组”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打破传统的单一导师制,构建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导师组”制,是确保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这种“导师组”制形式多样,如校内跨学科组建、校际联合组建以及高校与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导师组等,这样有利于研究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如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要围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并且与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创新,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由“学什么”到“怎么学”。比如,介绍一些权威的官方网站信息,相关专业的专家及其著作,具体科研方法的运用等等,并且导师还应在平时布置科研任务或课题,定期检查学生研究成果,及时点评,为创新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实行严格的筛选与淘汰机制,把好中期考核关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宣传与筛选并行,严把录取关,而在培养过程中又严格实行“淘汰制”,采取宽进严出,即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在考试、论文中层层淘汰,严把毕业关,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而名牌大学的淘汰率会更高。“华盛顿大学设有一套专门的研究生培养监测系统,先后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一般的和最终的测试,监控着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3]“即使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例如经济学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大约两年,在第二年结束时,举行一次涵盖各科内容的笔试。这次考试可能从专业要求上淘汰一些人,有一半人可能不及格,给他们授予终结性的硕士学位后离校。录取的学生往往多于应授予的学位数量,其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4]虽然较高的淘汰率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压力,然而,完善的奖、助学金体制也为学生专心学习提供了经济保障。应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严格进行中期考核,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质量。
3.3 积极研发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控制的自动化
首先,要对研究生报到注册、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的各个时间节点进行控制。对不能按时报到注册的研究生通过系统控制功能,不允许转入有学籍在校生信息库,也就无法进入课程学习阶段。其次,要对培养计划的制订进行控制。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提交的个人培养计划与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对,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的学制、课程、学分、环节等自动化审核控制,对不符合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计划不予通过,保证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再次,要对课程学习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网上提交,检查审核考核方式、考核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最后要对毕业论文答辩进行审核控制。应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培养费交纳情况、培养计划完成情况、论文完成情况等毕业答辩条件进行自动审核控制,确定研究生是否能进行毕业答辩。
3.4 充分发挥学术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不断完善
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督导组等学术管理机构主要是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督导检查。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监督指导作用,通过对导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考试成绩、论文质量和思想状况等督察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3.5 理顺学校相关部门及各院系之间的关系
实现培养过程控制的整体效应。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控制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育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且,对整个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和全体教育管理人员控制的一致性,决定培养的最终效果。因此,要理顺校、院、系、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责和义务,明确每个培养环节所期望的结果和必须开展的关键活动,确定实施和管理这些关键活动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建立必要的沟通协作机制,树立全局意识,减少局部观念,统一行动,通力配合,实现培养过程控制的整体效应,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6 建立过程奖学金机制,从经济角度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奖学金设置,大多采取的是公费、自费以及普通奖学金的初始推定制,不考虑培养过程的学业评估,也就是说只要一开始被推定为公费,就再也不必担心过程的变化,这种机制不利于建立激励创新的竞争机制。我们需要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成绩而设立的“过程奖学金”。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推行了过程奖学金机制,即根据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成绩变化进行变动奖励或停止奖励,对于那些在学业开始获得奖学金,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业下降的研究生停止发放奖学金,而对于那些入学时没有获得奖学金,但由于后续的努力学业成绩优异的研究生给予奖学金激励,实行真正的奖优。这种机制克服了“一考定三年”的缺陷,又能从经济角度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伟,刘诗波.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 体系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李鑫.规模迅速扩张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谭欢.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瞳休案研究[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娜赵黎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学研 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责编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