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列举了现阶段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并从队伍建设、工作水平、执政基础等方面论述如何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2-0042-03
收稿日期:2009-11-22
作者简介:陈国栋(1974-),男,广东新丰县人,助理讲师。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要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存在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想、习惯,行政命令或工作方法,思想守旧,工作被动,疲于应付,针对新农村发展的形势,感到难以适从:第一,认为这是个遥远的梦,只要喊喊口号就行了;第二,没有能够超前谋划,给有关部门出点子,想办法,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有关部门的事,上级部门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能真正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
1.2 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
目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的呼声面前力不从心;尤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到现在还是沿袭原来的种植模式,这与基层党组织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没有很好地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整合农业资源。
1.3 工作作风不现实
不少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
1.4 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这是普遍现象,多数农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加上因历史遗留下的沉重债务,正常的办公经费靠转移支付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党组织的活动因经费不足不能正常开展。因此,村级党组织作用不能全面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也随之减弱。
1.5 外出务工人员的入党问题
2.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具体做法
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2.1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
当前,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普遍存在结构不优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逐日削弱的情况。有的农村党支部甚至组织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党员一盘散沙,处于瘫痪状况。党的威信和形象在群众中不断下降。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支部书记的配备要优化、管理要创新。要创新干部任免机制。过去在村支书的任用上,主要是由上级党委任命,手段单一,用人范围狭小,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必须创新用人机制,拓宽支书任用的范围,要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的行业采取“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组织调配聘任等方式让素质高、文化高、品质好、能力强、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书,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同时,要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对当前经济待遇普遍低,政治前途到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进行逐步改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二是党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把好入口关,对发展党员以保证质量为主,发展数量为次,不硬性下达发展考核指标,力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培养范围,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疏通出口关,对于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拒不履行党员义务,违反党纪法纪的党员,建立党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处置力度,该处分就处分,该开除就开除,决不放松管理。三是在党内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党员的保障机制,使党员能切实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
2.2 围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进行工作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新的发展形势相适应,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一要适时调整党的机构设置,对党员实行有效管理。当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使农村党员分布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特别是党员的外出流动现象突出,原有的组织机构设置难以实行有效地管理,必须根据形势调整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按照产业状况进行支部的设置,如设立农业、种植业、运输业等专业党支部,并根据本村党员的特长、兴趣与爱好等,采取自愿与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划分党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专业特色和党员特长;对于流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支部、党小组或流动党员站等,对流出党员加强管理。并建立党小组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机制,党员定期向党小组汇报工作机制,党支部定期检查党小组工作机制。二要创新支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党组织生活和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建立村民议事、支委会议事、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党员和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制度,使支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要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党建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并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领域。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要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各方联建等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采取不同的形式健全党员管理网络和管理机制。另外还要积极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2.3 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工作创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受到腐败、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等现象的冲击,严重危害了党的事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时期,必须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创新。要继续围绕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抓党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建的中心任务来抓,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适的富民增收之路,大力开展如“双带”、“三帮”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带民致富,帮民增收,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设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党组织。狠抓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使之真正成为反腐利剑,抓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与执行,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解与制约,对领导干部加强工作、生活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腐败的发生;对党内的腐败分子要严惩,决不在党内让腐败占有一席之地。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简行政机构,切实转化政府职能。
2.4 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上突出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口。一是先发展教育,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的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实利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作,切实解决农村通讯、信息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涉及农村社会治安,征地拆迁,民主选举方面的敏感问题,党组织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责编 吕行]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2-0042-03
收稿日期:2009-11-22
作者简介:陈国栋(1974-),男,广东新丰县人,助理讲师。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要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存在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想、习惯,行政命令或工作方法,思想守旧,工作被动,疲于应付,针对新农村发展的形势,感到难以适从:第一,认为这是个遥远的梦,只要喊喊口号就行了;第二,没有能够超前谋划,给有关部门出点子,想办法,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有关部门的事,上级部门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能真正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
1.2 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
目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的呼声面前力不从心;尤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到现在还是沿袭原来的种植模式,这与基层党组织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没有很好地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整合农业资源。
1.3 工作作风不现实
不少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
1.4 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这是普遍现象,多数农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加上因历史遗留下的沉重债务,正常的办公经费靠转移支付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党组织的活动因经费不足不能正常开展。因此,村级党组织作用不能全面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也随之减弱。
1.5 外出务工人员的入党问题
2.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具体做法
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2.1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
当前,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普遍存在结构不优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逐日削弱的情况。有的农村党支部甚至组织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党员一盘散沙,处于瘫痪状况。党的威信和形象在群众中不断下降。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支部书记的配备要优化、管理要创新。要创新干部任免机制。过去在村支书的任用上,主要是由上级党委任命,手段单一,用人范围狭小,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必须创新用人机制,拓宽支书任用的范围,要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的行业采取“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组织调配聘任等方式让素质高、文化高、品质好、能力强、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书,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同时,要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对当前经济待遇普遍低,政治前途到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进行逐步改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二是党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把好入口关,对发展党员以保证质量为主,发展数量为次,不硬性下达发展考核指标,力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培养范围,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疏通出口关,对于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拒不履行党员义务,违反党纪法纪的党员,建立党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处置力度,该处分就处分,该开除就开除,决不放松管理。三是在党内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党员的保障机制,使党员能切实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
2.2 围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进行工作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新的发展形势相适应,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一要适时调整党的机构设置,对党员实行有效管理。当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使农村党员分布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特别是党员的外出流动现象突出,原有的组织机构设置难以实行有效地管理,必须根据形势调整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按照产业状况进行支部的设置,如设立农业、种植业、运输业等专业党支部,并根据本村党员的特长、兴趣与爱好等,采取自愿与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划分党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专业特色和党员特长;对于流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支部、党小组或流动党员站等,对流出党员加强管理。并建立党小组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机制,党员定期向党小组汇报工作机制,党支部定期检查党小组工作机制。二要创新支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党组织生活和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建立村民议事、支委会议事、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党员和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制度,使支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要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党建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并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领域。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要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各方联建等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采取不同的形式健全党员管理网络和管理机制。另外还要积极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2.3 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工作创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受到腐败、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等现象的冲击,严重危害了党的事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时期,必须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创新。要继续围绕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抓党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建的中心任务来抓,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适的富民增收之路,大力开展如“双带”、“三帮”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带民致富,帮民增收,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设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党组织。狠抓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使之真正成为反腐利剑,抓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与执行,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解与制约,对领导干部加强工作、生活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腐败的发生;对党内的腐败分子要严惩,决不在党内让腐败占有一席之地。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简行政机构,切实转化政府职能。
2.4 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上突出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口。一是先发展教育,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的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实利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作,切实解决农村通讯、信息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涉及农村社会治安,征地拆迁,民主选举方面的敏感问题,党组织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责编 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