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黑白交融的力量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教和科技几千年来都是以“太极”的黑白消长的模式进行着变化,他们的消长和交融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道教犹如精神文明,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手段;而科技则犹如物质文明,促进经济增长。在21世纪,我们要在科技增长的基础上,对道教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促进社会更好的进步。
  【关键词】道教; 科技; 和合; 促进; 社会发展
  一、问题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是中國文化中最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精神文化。然而,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景下,科技的作用和实力不容忽视。道教和科技正犹如“太极”中的黑与白一样,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但是,21世纪的今天,道教和科技将对现代社会产生何种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处理道教和科技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道教和科技的古今状况
  宗教,是指人们对“神圣”以及“神圣者”的信仰,仅仅反映出人们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1]道教就是古代先贤先圣们为了净化人心,使人们的心灵有所归依而建立的。科技则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以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2]正如道教的“太极”所代表的阴阳消长、黑白交融一样,道教和科技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中国的古人以黑为玄。此寓意起于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合成的灵物,是古代的占卜用具。它赋予了黑神秘的力量,所以以玄为黑时,似乎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思在顶礼膜拜。然而我们的道教就像极了这黑,是一种古老的、神秘的力量。黑可以多层次,每一重都是一种意境的表达,而道教,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者,自然也可谓意蕴重重,一波三折。相对于道教,科技则近乎于白。七色光混合后成为白光,白让所有色重归为一,就如同道教把规律演化为种种道理,而科技却要将此合而为一,合成一个实在的产物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白陪衬了黑,但是在白色之上各种颜色却更显本色;科技为道教做铺垫,但是社会中的各项发展却要倚仗科技的进步来取得发展。黑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吞噬,而白是一种衬托,黑白分明的时候,就是人间最清楚的存在。所以道教和科技的相互分明和交融,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好方法。
  1、早期道教和科技的关系——黑白分明的平衡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过:“道家(也就是道教)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同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起源于《周易》的早期道家学说和道教的产生如同原始农业、药学等科技因素的产生一样重要。它用某种形式解释了许多未知的人类现象,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进步,是思想的进步。早期道教和科技就如同“太极”中的黑“鱼”白“眼”和白“鱼”黑“眼”一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它们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即和谐合作,就是不同要素的融合,多样性的统一。
  如果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学说主要是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那么东汉以来的道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先秦老庄道家的科学思想付诸实践,促进了科技发展。其中以炼制不死药为目的的金丹术(外丹仙学及黄白术)是古老的化学和冶炼学,创造出了各种冶炼的技术和物性的调理。例如:“抽砂炼汞”的技术;玻璃的制造技术;铜和黄金的冶炼技术;硝石的应用技术等等。以《太平经》为主的内丹仙学则是对上古巫医的继承,也为后世医学做了极好的铺垫,它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针灸学和疾病学。源于《河上公章句》和《想尔注》的守一、内视、行气、导引、按摩、辟谷则属于养生学。《五岳真形图》也对地学价值和地图制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古代的地学成就。而《淮南子》一书更是涉及到天学(天地的起源及天文观测)、力学、热学、光学和声学众多方面。另外道教尚有一些准科学内容和有关超自然力、人体潜能、预测学的知识,为现代科学的鉴别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中古时期的道教和科技——黑长白消
  先秦、三国魏晋乃至唐朝,社会环境的优越足以促使道教和科技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许多灿烂夺目的科技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儒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儒教和科技进入了对立时代。然而,儒、道、释的互补体系的完全建立和中古时代整个文化的内在化演变,最终使道教和科技产生对立,使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由辉煌走向了衰落。这就犹如“太极”黑白的此消彼长一样,道教和科技的关系也进入了道教长而科技消的时代,即黑长白消的时代。
  中国古代宗教的内在化趋势,在“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初见端倪。到了唐末五代,由于佛教引发的强大的心性论思潮,则促进了道教向内在化方向加速演变,其后经道教全真派而到理学的兴起,以至于主体心性修养的认识论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以人类生存之完善为目标的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与攫取的精神最终被封锁了。同时,宋代程朱理学创立并建立了正统地位之后,儒、道、释的互补关系便完全、完整的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这时作为封建统治一部分的道教,为了维护其统治权益,也必然和科技进行对抗。
  由于内在化的演变和儒、道、释互补体制的形成,道教也渐渐丧失了开明教育家的形象,成了顽固的道学先生。理学将知识分子变成了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失去了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在这种氛围之下,大量的发明家、科学家被排除在“主流”知识分子阶层之外,迫使他们“深藏”于民间,如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王清任等等。由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力由官方转为了民间,在丧失了占有资源并且能量巨大的官方支持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就变得举步维艰了。
  3、现代的道教和科技——黑消白长
  从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科技的入侵到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科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这期间科技成就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科技更是突飞猛进,科技成就数不胜数,科技上升到国家的重要层面。可是由于“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封建糟粕的扫除,道教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却日渐低迷。和中古时期的道教科技关系截然相反,现代中国的道教和科技呈现出了道教消而科技长的趋势,即黑消白长的趋势。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的流失、遗忘十分严重。当然,不能说这和古代文章的生涩没有关系,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近一百多年来西方科技的传播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导致我们和古代社会脱节,并且让西方潮流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引领了大部分人的思想。关于这个因素,我们还得从“五四”运动说起。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物,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检讨、反思和批判。他们的检讨,是无所顾忌的;他们的反思,是不怕揭丑的;他们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可以说他们在批判传统时,为了矫枉,不惜过正。[5]他们所做的不是对固有的传统的批判,而是对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总的、彻底的清理。
  “五四”进行的反传统主义打击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封建礼教,但是作为民族和地区的风俗和习惯的小传统还在,还没有被清除。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50年后,一次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连这些值得保留的优秀的小传统,也摧毁殆尽。正是这两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造成了今天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的流失和遗忘,再加上中国人自古宗教感情就比较薄弱,所以道教文化的低迷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五四”运动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使得西方科技和文化占据了中国的主流,中国的科技水平虽然比不上西方发达,但是和道教相比也是“大巫”“小巫”了。
  三、道教和科技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中国人,喜欢黑白无间幻化出的万象,求的是浓淡相宜的无穷效果间有理有据的自然之道。因而,中国社会要求的自然是黑白分明时的自然,是人间最清楚的存在。卢梅坡的一首《咏梅》说得好:“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道教和科技这黑白两色,正如那诗中的的梅与雪,各有千秋,不分上下,然而这黑白的分明则构成了人间最美的存在。
  1、科技的白——梅须逊雪三分白
  科技如白,将万物重归为一,衬托出造物的伟大深重,自然也像极了洁白的雪,烘托雪地上的万物,像极了作画的白纸,烘托出美好的氛围,以供黑色渲染,造就一幅花草丹青。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这白色的代表——科技,就是经济发展的先驱,用勤劳的劳动为经济发展铺设一幅白色的画卷,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齐下的双管“笔”奠定挥毫的框架。
  回溯历史,我们应该依稀记得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我国的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先进社会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一个建国以来一直积贫积弱又经受了十年混乱和内战的中国,终于走上了一条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的复兴之路,受了多年贫困压迫的中国人民终于有了抬头日。
  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进步的成就数不胜数,一个个经济特区,一个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直到内地,这种“重点——点——线——面”的模式,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局面犹如雨后春笋,兴旺蓬勃。计算机、载人航天、核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才的增多,教育文化的繁荣,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直线提高,我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的站在世界强国之林。可以说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今天,中国才算是真正的“站”起来了。这就是科技所做的铺垫工作,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铺下了一块白纸,等待着我们浓墨重彩,执笔挥毫。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头号发展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在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的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转嫁经济和生态危机,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大肆实行“剪刀差”,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生态视为儿戏。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我们,只有在科技上更加不懈的努力,才能减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克服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困难,促进自身进步。
  当然,科技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除了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阻碍之外,我国自身也寻在不少缺陷。道教文化等传统文化带来的遗患就是其中的一大阻力。正如“五四”运动批判的一样,道教文化中自然有传统文化的糟粕。例如:封建迷信严重,办事讲究黄历风水;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家族式企业比比皆是;愚忠思想盛行,办事墨守陈规……这种种传统文化的糟粕给科技带来的危害,则需要科技利用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带领人们以逻辑性的思考进行消除。只有消除传统糟粕带来的隐患和危害,才能铺设的顺利得当,物质之“笔”描绘的皑皑“白雪”才能“白”的耀眼夺目。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科技对社会的铺垫作用不容减缓,反而要加强。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科技带来了不好的因素就止步不前,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大力发展科技,只有科技的铺垫作用发挥的更强更好,我们的社会主义蓝图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2、道教的黑——雪却输梅一段香
  黑是一种回忆,一种历史的记忆,因此道教如黑,它沉浸在我们的历史深处、记忆深处。而东方的哲学,古老的传统文化,就在这黑色中慢慢氲出,犹如一幅花草丹青,只用一点点墨的深浅层次,就让人于满纸云烟中见到天上人间的升息吐纳。
  如果说科技是铺就的一纸白卷,是描绘的物质“白雪”,那么道教就是白雪上挥墨而就的一株“墨梅”凌寒傲骨,沁人心脾;就是那支挥下的精神之“笔”,陶人心胸,修人德行。
  从上古的巫文化、《山海经》、《周易》到老庄的道家思想,道教文化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却简单明了,那就是老子的“自然无为”。“自然无为”犹如墨笔上的墨汁,贯穿了道家思想的全部,体现在道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作为道教物质基础的阴阳五行充分体现了“自然无为”。阴阳思想是以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思想是以为世界是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变化的,是朴素的唯物论。[6]阴阳两仪的交替变化和五行的相生相克表明:强弱盛衰都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人类居安应思危,绝处可以逢生。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世界上绝没有任何力量或事物能够凌驾于其他食物或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势必狼狈不堪。而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克之反生之“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价值。同时,事物自身内部的对立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要达到一种“和合”,即和谐合作,也就是不同要素的融合,多样性的统一。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的生灭都起源于道,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有规律的运动,而“自然无为”则是道的基本特征。王充在《论衡·初禀》中说:“自然无为,天之道也”。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就是说不要做违背老百姓自然之性的事,这样社会才能安宁,天下才会太平。   其次,“自然无为”是防止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智慧学说。当今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纷争,无疑是由于贪婪的追求权势和金钱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科技盲目的高速发展,世界上的强国和社会上的当权者的私欲盲目膨胀,才造成了今天社会和世界的动荡。因此“自然无为”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少私寡欲”,少一点私欲,少一点贪念,世界将更为美好。正如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用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则无所不治。古话说得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说: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对老百姓干涉越多,社会越难安定;大国、强国对别国干涉越多,世界越加混乱。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越是限制老百姓的言行,社会越混乱;大国、强国越是以武力威胁,世界越动荡不安。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越是折腾老百姓,老百姓越贫穷;大国、强国越是以帮助之名掠夺小国资源,小国越贫困。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贪欲越大,社会风气越坏;大国、强国越追求世界霸权,世界道德水平越低下。
  因此,世界各国的统治者应该如老子说的那样,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说圣人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愿望,他们总是以老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这样顺应老百姓的自然之性,那么百姓自然“乐推而不厭”,自然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然而“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若是怀着一颗不知足的心“损不足而奉有余”,那么自然会民怨沸腾,社会动荡。因此,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自然无为”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砝码。
  21世纪的科技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一往直前,可是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倾向于逻辑性的思考和生活,对心灵的寄托越来越薄,总是用一种物化的逻辑去思考,往往是了命却不能尽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臭氧空洞、海洋毒化、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大自然已经警钟长鸣,若不悬崖勒马,人类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扭转这种盲目的生态破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而这就需要老子的“自然无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人和自然之间更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自然的本性。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法则的。所以老子说:“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之性而不敢做更多的事。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破坏自然。
  比老子晚一点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的《应帝王》里有一个故事,他讲:“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于忽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混沌死。”[7]我觉得这是2000多年前的庄子隔着历史向今天的人们发出的警告:地球本来是一个很完整的东西,如果你无限量的开发它,今天凿一下,明天凿一下,最后把它凿成一个死寂的东西,人就没法生活。因此,今天的人应该从老庄道家思想吸取智慧,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要好好利用道教文化这支“墨笔”,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在科技铺就的白卷上,在物质之笔描绘的皑皑“白雪”上绘上一株精神的“墨梅”,让它凌寒独开,幽香迎人。
  四、未来发展
  科技皑若“白雪”,不染污浊;道教清若“墨梅”,幽香喷鼻。黑白无间幻化出的万象,才是人间最美的存在。
  爱因斯坦曾比喻:“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虽然科学和宗教对彼此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如果两者结合,抵消掉他们自身的缺点,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利无弊的。
  人文与科技的交流,要对真善美之类的素质进行自觉的追求。个人的修养提升以后,科技也不会成为生态的敌人、贪欲的来源;道教也不会成为糟粕的滋生地,这也就达成了类似“天人合一”的统一。
  五、结尾
  犹如“太极”的阴阳黑白一样,道教和科技的此消彼长从几千年前一直延续至今,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道教和科技每一方都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社会的进步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该促进道教和科技的交融,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改进道教。让道教吸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在新的历史模式下进行适应性阐释,进行道教重建。[8]重建后的道教将更有利于广大人民接受,从而提升人民修养素质,为将要到来得更为快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准备,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延军《科技发展和当代宗教信仰》
  [2]倾蓝紫《不如不遇倾城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
  [4]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及古为今用》
  [5]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之作用》
  [6]王健、刘秀峰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和道德建设的本土气质》
  作者简介:史良(1988-)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 德育教育 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是深受儿童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的情感,是指教学双边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个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且更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知、能、意、行的结合,它与体育专业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体育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健康观以及积极的情感世界。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大学生网络虚拟主体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网络对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意识与行为造成了消极作用。指出创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高校要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构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德育教育师资团队;构建校内外共建的德育教育模式。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学校园里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人数远远少于男生人数的现象出发,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错误观念造成的。进一步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来培养女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第一方面,老师要提高女中学生对体育作用的认识。第二方面,老师应该根据女中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合女生的教材教学。第三方面,老师要根据女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关心学生并合理组织
期刊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迷失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践行能力弱,道德相对主义抬头等等。大学生的道德迷失固然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相关联,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带来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体验着各种价值观的彼此冲突,经历着价值选择的困惑。对成为何种人,持有何种道德价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不明确上体育课是自己的责任,对体育课的目标和体育课的功能不甚了解等情况,探讨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调动;学生;体育课;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性提高在心理上表现主动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求知欲强烈。在生理上反映为大脑兴奋性增强,激素分泌增多,心肺系统活动加强。课
期刊
【摘 要】近年,有关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近视、肥胖、晕厥、猝死,报道的频度和事件的严重程度令人震惊、引人深思和发人深醒。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研究,列举大量事实,从我国体质特差学生问题的现状、体质特差学生的致因和解决体质特差学生问题的对策等三方面对该命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质健康;特差学生;致因;对策研究  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人类的健康,
期刊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有哪些模式。最后,探索了将探究式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学生;教师  一、 前言  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渐的被自主性较高的教学方法代
期刊
【摘 要】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事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球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已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导致足球运动员素质低下,种种不良表现层出不穷。回首检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依然能够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培养过程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从而制约了球员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家庭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特别是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通过对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近10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类的论文总量和各年变化趋势、研究类型、研究方法、作者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来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初步了解和把握我国体育教学科研的优势、特点、不足和发展趋势,以期(及)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