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有效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自问自答”。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生;自问自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哎,都四五年级了,学生作文还是写得不具体,写得稍好的,全班就那几个。”老师们的感慨也曾经是我的无奈,但如今这种现象在我的学生中越来越少。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通常先传授写作知识,再要求学生照此写出一篇作文。实践证明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收效甚微,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对小学生来说,写作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依然无从下笔。我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有效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自问自答”。
下面的习作是我刚接手五年级时,班上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写的。
学生的原作《奶奶的菜园》
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因工作太忙就把我带到了奶奶家。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无聊起来。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就带我到菜园逛逛。
奶奶家的菜园里的菜可真多呀!有黄瓜、扁豆、茄子、西红柿、青椒、冬瓜……我东看看,西摸摸,不觉间无聊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把这篇习作打在了屏幕上,引导全班同学来看,让他们指出习作的优缺点。
孩子们的眼光可真准,一致认为这篇习作条理还算清楚,但描写过于粗糙,表达很不具体,没有把奶奶菜园的特色表现出来。那怎样才能把奶奶菜园的特色具体地表现出来呢?我继续追问,起先班上一片沉默,继而有极个别开始举手了。我干脆让他们小组讨论,谁知孩子们情绪高涨,三三两两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写各样的蔬菜前面可以加上颜色的词,这样菜园里就显得色彩明丽。有的说加上一些修饰蔬菜形状的词,这样蔬菜才显得千姿百态。有的说形容蔬菜时可以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就可把菜园蔬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我心中暗喜,这静静的等待,终于等到了这“觉醒”的时刻。孩子们的回答挺令人满意,但我马上意识到如果仅仅感性地告诉他们:这样的习作可以加上颜色、形状的词,为了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用一些修辞手法,显然是永远不够的,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只会停留在这篇习作上,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必须上升到更理性的层面,就是要从这篇习作中总结写法。
于是我乘胜追击,以这篇习作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做到描写具体。首先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很像画画,画画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彩笔描绘出来,而写作是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事物,因此要用眼睛认真看,抓住事物的特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动笔写。然后动笔时在心里自问自答。例如,描写茄子,你要先问自己,它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还可以问从茄子身上你想到了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问的一一做出回答。当然,自问是有技巧的,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进行问,观察事物一定要充分调动五官的感觉,抓住其特征,辨析出描写对象的形态、声音、颜色,以致酸甜的味道,然后自答,这样就把自问的内容通过笔如实地自答出来。
孩子们听了都瞪大眼睛,原来作文写具体这么简单呀,不就自问自答嘛。
修改后的习作《奶奶的菜园》(片段)
奶奶家的菜园里的菜可真多呀!碧绿碧绿的(什么颜色)黄瓜拖着长长的身子,悠闲地挂在枝叶间(什么形态),又嫩又长扁豆(什么样子)肚子总是憋着,像吃不饱饭一样(想到了什么)身着紫袍的茄子饱胀着肚子躲在叶下(什么颜色、什么形态)
西红柿青里透红(什么颜色),青椒打着灯笼(什么形态),胖娃娃般的冬瓜趴在地上酣睡不醒(什么形态)……我东看看,西摸摸,不觉间无聊被抛到九霄云外。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丽、清新、可爱的小菜园的画面来。为什么会收到这感人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进行仔细观察,并自问自答的结果。有的自问自答其形,有的自问自答其色,有的从想象方面进行自问自答,并用恰当的比喻,形象的写法,才把每种蔬菜的特征写得具体、生动。
以上是状物的习作,自问自答,同样适用记事的习作。记事的文章要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很多孩子写此类习作,往往喜欢用概括的叙述代替具体细写,因此作文显得干瘪、空泛。我又把孩子写的《学骑自行车》的片段打在屏幕上,他们一看就知道这段文字出了什么毛病。
广场很宽阔。我和爸爸牵着自行车来到广场上,爸爸给我讲了骑自行车的要诀。爸爸站在距离我前面七八米处,我向爸爸骑去。爸爸给我指出了毛病,又耐心指导我练习,使我很好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要领。最后我一口气能沿着广场骑上一圈了。
这段文字的主要毛病是太笼统、过于空洞。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我们可以针对所叙述的内容,提出几个“到底是怎样的?”的问题,仔细回忆当时的情况,把粗疏的地方写细腻。如:
(1)广场是怎样的宽阔?爸爸给我讲了怎样的骑车要诀?
(2)我到底是怎样握着把手向爸爸骑去的?骑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
(3)爸爸到底是怎样指导我练习骑车的?
(4)爸爸到底给我指出怎样的骑车毛病?
围绕以上四个“到底是怎样的”,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做出详细的回答,就出现了下面的片段。
广场非常宽阔一眼望不到边,这正是学骑自行车的好场地。爸爸说:“左右手握着把手时,要放松不要过于用力,两眼要正视前方,不能看车轮!”爸爸站在我前方七八米处说:“来,骑到我这儿来!”我上了车,目视前方,手脚并用,奋力向爸爸骑去。“哐当”一声,真是“平地上摔母猪”,我和自行车同时倒地,爸爸迅疾地奔过来,扶起来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尘,关切地问:“有没摔疼,别泄气!”我一看爸爸,爸爸正冲我笑呢。于是我信心倍增,原来我使了半天劲,因为要领使用不当,双手太紧张,稍微有点弯度,身体就失去平衡,爸爸走到我跟前和蔼地说:“你主要的毛病是车要转弯时,自行车的摆头没有跟着摆过去……。”他边说边做示范。我照爸爸的话再次上车了。终于可以绕着广场骑上一圈了。 从上面改写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叙述一件事情,一定要多问几个“到底是怎样的?”的问题,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具体地描绘出来。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写出故事的细节,写出当时的环境、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自己所见、所想、所感。
自问自答,不仅适用于状物、记事的文章,也适用于写人的文章,下面也举一例。
习作《严厉的语文老师》片段: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上语文课,课正上到高潮处,A同学与同桌不知为何快乐事,竟眉飞色舞搭起话来,还要把笔放进笔盒,发出“咔嚓咔嚓”响(正在上课,A同学是怎么做的),这些举动早被老师的顺风耳察觉到了,老师的脸陡然一沉,两盏探照灯似的眼睛聚焦到A同学身上,喷射出无比严厉的光(老师见到这种情景是什么反应),A同学被照得满脸通红把脸低到了胸前。(A同学是什么反应)老师脸上的肌肉抖动着,两片薄唇一张,冒出三个字:说—明—书!这洪钟一般的声音,让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陡增一百倍(老师采取什么措施,全班同学什么反应)。
我在这位同学习作的一旁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观察得很细致,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比较到位,把人物写活了。
“自问自答”的方法易学且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一旦学会用此招,便很快摆脱习作,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毛病,摆脱对很多事物熟视无睹的毛病,让学生乐于观察,易于表达。
接下来好的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甚至在各种报纸杂志上也陆陆续续地崭露头角了。
发表于《福州日报》的习作《憋》,叙述了一次憋尿的经历,语言幽默诙谐,充满趣味,大量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课紧锣密鼓上着,我的肚子也胀了起来,说句实话我有点憋不住了,看看表,天哪,才上半节课呀,我想举手向老师请假上厕所,可是又怕女生笑,我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憋着(尿急了,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是我实在憋不住了,教室里静得出奇,看看同学们的表情,都是那么的自若,那么的轻松,怎么也找不到与我是“同类项”的同学(其他同学是怎么反应的),此时的我已经是“无心恋战”了,老师上什么我一句也听不进去。这时,我真后悔刚才没先撒一泡尿再进班级,我悔啊,悔啊,我轻轻摸了一下肚子,尿差一点溢了出来,啊,此时要是站在马桶边,解解这燃眉之急,那是多么快活的人生啊!可是为了不让我那该死的同桌发现,我还要不动声色,好痛苦,好痛苦,哎……(尿急时什么感觉,又是怎样想的)
看来“自问自答”这一招算学到家了。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生;自问自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哎,都四五年级了,学生作文还是写得不具体,写得稍好的,全班就那几个。”老师们的感慨也曾经是我的无奈,但如今这种现象在我的学生中越来越少。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通常先传授写作知识,再要求学生照此写出一篇作文。实践证明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收效甚微,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对小学生来说,写作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依然无从下笔。我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有效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自问自答”。
下面的习作是我刚接手五年级时,班上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写的。
学生的原作《奶奶的菜园》
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因工作太忙就把我带到了奶奶家。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无聊起来。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就带我到菜园逛逛。
奶奶家的菜园里的菜可真多呀!有黄瓜、扁豆、茄子、西红柿、青椒、冬瓜……我东看看,西摸摸,不觉间无聊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把这篇习作打在了屏幕上,引导全班同学来看,让他们指出习作的优缺点。
孩子们的眼光可真准,一致认为这篇习作条理还算清楚,但描写过于粗糙,表达很不具体,没有把奶奶菜园的特色表现出来。那怎样才能把奶奶菜园的特色具体地表现出来呢?我继续追问,起先班上一片沉默,继而有极个别开始举手了。我干脆让他们小组讨论,谁知孩子们情绪高涨,三三两两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写各样的蔬菜前面可以加上颜色的词,这样菜园里就显得色彩明丽。有的说加上一些修饰蔬菜形状的词,这样蔬菜才显得千姿百态。有的说形容蔬菜时可以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就可把菜园蔬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我心中暗喜,这静静的等待,终于等到了这“觉醒”的时刻。孩子们的回答挺令人满意,但我马上意识到如果仅仅感性地告诉他们:这样的习作可以加上颜色、形状的词,为了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用一些修辞手法,显然是永远不够的,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只会停留在这篇习作上,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必须上升到更理性的层面,就是要从这篇习作中总结写法。
于是我乘胜追击,以这篇习作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做到描写具体。首先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很像画画,画画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彩笔描绘出来,而写作是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事物,因此要用眼睛认真看,抓住事物的特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动笔写。然后动笔时在心里自问自答。例如,描写茄子,你要先问自己,它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还可以问从茄子身上你想到了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问的一一做出回答。当然,自问是有技巧的,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进行问,观察事物一定要充分调动五官的感觉,抓住其特征,辨析出描写对象的形态、声音、颜色,以致酸甜的味道,然后自答,这样就把自问的内容通过笔如实地自答出来。
孩子们听了都瞪大眼睛,原来作文写具体这么简单呀,不就自问自答嘛。
修改后的习作《奶奶的菜园》(片段)
奶奶家的菜园里的菜可真多呀!碧绿碧绿的(什么颜色)黄瓜拖着长长的身子,悠闲地挂在枝叶间(什么形态),又嫩又长扁豆(什么样子)肚子总是憋着,像吃不饱饭一样(想到了什么)身着紫袍的茄子饱胀着肚子躲在叶下(什么颜色、什么形态)
西红柿青里透红(什么颜色),青椒打着灯笼(什么形态),胖娃娃般的冬瓜趴在地上酣睡不醒(什么形态)……我东看看,西摸摸,不觉间无聊被抛到九霄云外。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丽、清新、可爱的小菜园的画面来。为什么会收到这感人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进行仔细观察,并自问自答的结果。有的自问自答其形,有的自问自答其色,有的从想象方面进行自问自答,并用恰当的比喻,形象的写法,才把每种蔬菜的特征写得具体、生动。
以上是状物的习作,自问自答,同样适用记事的习作。记事的文章要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很多孩子写此类习作,往往喜欢用概括的叙述代替具体细写,因此作文显得干瘪、空泛。我又把孩子写的《学骑自行车》的片段打在屏幕上,他们一看就知道这段文字出了什么毛病。
广场很宽阔。我和爸爸牵着自行车来到广场上,爸爸给我讲了骑自行车的要诀。爸爸站在距离我前面七八米处,我向爸爸骑去。爸爸给我指出了毛病,又耐心指导我练习,使我很好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要领。最后我一口气能沿着广场骑上一圈了。
这段文字的主要毛病是太笼统、过于空洞。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我们可以针对所叙述的内容,提出几个“到底是怎样的?”的问题,仔细回忆当时的情况,把粗疏的地方写细腻。如:
(1)广场是怎样的宽阔?爸爸给我讲了怎样的骑车要诀?
(2)我到底是怎样握着把手向爸爸骑去的?骑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
(3)爸爸到底是怎样指导我练习骑车的?
(4)爸爸到底给我指出怎样的骑车毛病?
围绕以上四个“到底是怎样的”,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做出详细的回答,就出现了下面的片段。
广场非常宽阔一眼望不到边,这正是学骑自行车的好场地。爸爸说:“左右手握着把手时,要放松不要过于用力,两眼要正视前方,不能看车轮!”爸爸站在我前方七八米处说:“来,骑到我这儿来!”我上了车,目视前方,手脚并用,奋力向爸爸骑去。“哐当”一声,真是“平地上摔母猪”,我和自行车同时倒地,爸爸迅疾地奔过来,扶起来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尘,关切地问:“有没摔疼,别泄气!”我一看爸爸,爸爸正冲我笑呢。于是我信心倍增,原来我使了半天劲,因为要领使用不当,双手太紧张,稍微有点弯度,身体就失去平衡,爸爸走到我跟前和蔼地说:“你主要的毛病是车要转弯时,自行车的摆头没有跟着摆过去……。”他边说边做示范。我照爸爸的话再次上车了。终于可以绕着广场骑上一圈了。 从上面改写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叙述一件事情,一定要多问几个“到底是怎样的?”的问题,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具体地描绘出来。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写出故事的细节,写出当时的环境、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自己所见、所想、所感。
自问自答,不仅适用于状物、记事的文章,也适用于写人的文章,下面也举一例。
习作《严厉的语文老师》片段: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上语文课,课正上到高潮处,A同学与同桌不知为何快乐事,竟眉飞色舞搭起话来,还要把笔放进笔盒,发出“咔嚓咔嚓”响(正在上课,A同学是怎么做的),这些举动早被老师的顺风耳察觉到了,老师的脸陡然一沉,两盏探照灯似的眼睛聚焦到A同学身上,喷射出无比严厉的光(老师见到这种情景是什么反应),A同学被照得满脸通红把脸低到了胸前。(A同学是什么反应)老师脸上的肌肉抖动着,两片薄唇一张,冒出三个字:说—明—书!这洪钟一般的声音,让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陡增一百倍(老师采取什么措施,全班同学什么反应)。
我在这位同学习作的一旁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观察得很细致,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比较到位,把人物写活了。
“自问自答”的方法易学且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一旦学会用此招,便很快摆脱习作,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毛病,摆脱对很多事物熟视无睹的毛病,让学生乐于观察,易于表达。
接下来好的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甚至在各种报纸杂志上也陆陆续续地崭露头角了。
发表于《福州日报》的习作《憋》,叙述了一次憋尿的经历,语言幽默诙谐,充满趣味,大量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课紧锣密鼓上着,我的肚子也胀了起来,说句实话我有点憋不住了,看看表,天哪,才上半节课呀,我想举手向老师请假上厕所,可是又怕女生笑,我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憋着(尿急了,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是我实在憋不住了,教室里静得出奇,看看同学们的表情,都是那么的自若,那么的轻松,怎么也找不到与我是“同类项”的同学(其他同学是怎么反应的),此时的我已经是“无心恋战”了,老师上什么我一句也听不进去。这时,我真后悔刚才没先撒一泡尿再进班级,我悔啊,悔啊,我轻轻摸了一下肚子,尿差一点溢了出来,啊,此时要是站在马桶边,解解这燃眉之急,那是多么快活的人生啊!可是为了不让我那该死的同桌发现,我还要不动声色,好痛苦,好痛苦,哎……(尿急时什么感觉,又是怎样想的)
看来“自问自答”这一招算学到家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