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学生走进经典、学习经典,进而热爱上经典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现实中,学生面对《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却表现出不感兴趣、看不懂、不如电视剧好看的态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反复思考后,我做出了如下探索。
案例描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活动在虚拟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与现实课堂中切换进行。授课的基本思路是:虚拟课堂自主研读,反馈学情——实体课堂激发兴趣——虚拟资源整合实体课堂,释难解惑——虚拟课堂拓展研读。
步骤一:虚拟课堂自主研读,反馈学情
课前,我在论坛上设置教学论题:
1.你了解林冲吗?你知道多少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能在这里讲给大家吗?
2.林冲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人物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请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心路历程”写一段林冲心理独白。
3.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4.林冲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自主学习阶段,两个班62名学生,共发主题帖32个,回帖131个。对照第一单元《守财奴》一课主题帖114个、回帖437个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发帖和回帖量减少,参与热情明显下降。通过调查,我发现问题出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生不喜欢文本。由于古白话与现代语言差距大,阅读时存在障碍。
第二,教师论题设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第二个论题要求以第一人称写林冲,这远没有“我看林冲”这种漫谈式的写作方式便于发挥。
于是我立即调整论题要求,让学生以第三人称写“我看林冲”,但是,平台上发表的帖子仍旧不多。看来,如何让学生喜欢文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步骤二:熟读文本,铺垫激趣
1.带着学生熟悉课文。用两课时引领学生读课文,画出关键词、句,扫清阅读障碍。
2.向学生介绍金圣叹点评,以古人的感受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当把金圣叹点评与学生点评相对照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课书这么有意思。于是,后面的段落,学生们开始争着读,争着找段中的关键词句,争着做点评,学生学习的激情被点燃了。
步骤三:现实交锋,深化认识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点评,我发现学生反复使用懦弱、窝囊、忍等几个词语来形容林冲。于是我就此决定以懦弱、窝囊为研讨的切入点,让学生认识林冲的“忍”,进而认识林冲的形象及小说主题。
(一)认识林冲的形象
1.探究林冲“忍”的表现及“忍”的根源
学生们结合文本中的多处细节,展开非常激烈的思想交锋,得出了林冲“忍”的心理根源在于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在朝廷做官”、“想为朝廷效力”,而最后的反抗则源于“逼”。
2.研讨林冲性格的善良美好
当认识步步深化后,学生们看到了林冲“狠毒”的背后有着对友情的珍视,他不容朋友的背叛。这是林冲善良的一面。于是,这个人物的美好形象又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
王明明——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能“忍”之人,因高俅等人几次三番步步紧逼的迫害,最终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
这是林冲的悲剧,它体现了林冲杀人、落草的正义性。在认识到此种正义性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透过人物形象看小说主题
我在现实课堂中进一步引出下面的问题:以林冲的遭遇来解读小说主题。
学生从林冲的形象中隐约看到小说的主题。在我整合了虚拟平台生成的资源后,学生们根据它做出了很好的归纳:
邢星——林冲恨高俅父子,但对他们有所顾忌。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撼动大宋王朝的根基的,哪怕这个政府再腐朽再没落,匹夫之力对国家而言也只能是螳臂当车。
田垒——“官逼民反”这个词在林冲身上体现得很彻底。他要求的不多,能平稳度日就行……足见此人逆来顺受的本领。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主题,我补充了《水浒传》其他章节中林冲的话和金圣叹的点评。随着材料的一一展现,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一点点深入——被逼的不仅林冲一人,作恶的也不仅高俅一人,林冲的故事只是个典型而已。林冲在这样的迫害之下,除了“落草”外别无他路,“官逼民反”这个主题被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汲取营养,关照现实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还在于从中汲取营养,关照现实。王竞超的帖子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他将陆虞候等三人杀死,由此看来他是个猛士,忍无可忍之时,决不再忍。林冲的以杀人解决问题是有其特定时代背景的。现在是法制社会,我们的学生还要以“杀”解决问题,认为能“杀”就是猛士。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了。于是我提出问题:那个时代,林冲受了冤枉只能“杀人”、“落草”,以武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冤假错案”也不是没有,请大家研讨,如果今天遇到“不平”你该怎么办?
邱赵红——在如今的时代,保护我们的不再是刀枪棍棒,而是“法律”这个最有力的武器。若我是现今的林冲,我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步骤四:课外拓展
现实课堂即将结束时,我提出这样的建议:
1.现实课堂时空有限,你还有什么想法,请发表到论坛上与大家交流。
2.你们可以阅读其他的中国古典名著,与大家交流。
课后有的学生阅读了《水浒传》全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学生阅读了其他古典名著。一课书,点燃了学生走进经典的热情,使他们由不喜欢变为爱读,甚至手不释卷。这也令我非常欣慰。
教学反思
(一)课堂是学生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预设要与学生的生成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要随时做出调整。
(二)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整合没有固定模式,一切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定。这是整合的“个性”。本课语言上产生的障碍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利用现实课堂扫清障碍,再在虚拟课堂上深化拓展,这就是“个性”。
(三)“整合”的资源可以很广泛。这节课,我整合了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生成的资源、课本资源、金圣叹点评、学生课下谈论的话题。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都可为我所用。
关于对学生生成资源的处理,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牢牢把握,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观点中有益的成分,用于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又能够使学生产生被认可的感觉。
3.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往往会被其他学生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强调,提示学生去阅读。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前锋学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固有的形式,转变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创造了网络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优化了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前进了一大步。
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生成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珍贵的资源。教学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体现“整合”的“个性”和“灵活性”。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在交锋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使其真正发挥了积极主动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准确、不到位的时候,教师积极组织讨论,引导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整合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赵老师用一课书,点燃了学生走进经典的热情,学生对经典由不喜欢,变为爱读,甚至手不释卷。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点评人:北京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学英 史英)
案例描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活动在虚拟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与现实课堂中切换进行。授课的基本思路是:虚拟课堂自主研读,反馈学情——实体课堂激发兴趣——虚拟资源整合实体课堂,释难解惑——虚拟课堂拓展研读。
步骤一:虚拟课堂自主研读,反馈学情
课前,我在论坛上设置教学论题:
1.你了解林冲吗?你知道多少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能在这里讲给大家吗?
2.林冲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人物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请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心路历程”写一段林冲心理独白。
3.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4.林冲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自主学习阶段,两个班62名学生,共发主题帖32个,回帖131个。对照第一单元《守财奴》一课主题帖114个、回帖437个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发帖和回帖量减少,参与热情明显下降。通过调查,我发现问题出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生不喜欢文本。由于古白话与现代语言差距大,阅读时存在障碍。
第二,教师论题设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第二个论题要求以第一人称写林冲,这远没有“我看林冲”这种漫谈式的写作方式便于发挥。
于是我立即调整论题要求,让学生以第三人称写“我看林冲”,但是,平台上发表的帖子仍旧不多。看来,如何让学生喜欢文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步骤二:熟读文本,铺垫激趣
1.带着学生熟悉课文。用两课时引领学生读课文,画出关键词、句,扫清阅读障碍。
2.向学生介绍金圣叹点评,以古人的感受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当把金圣叹点评与学生点评相对照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课书这么有意思。于是,后面的段落,学生们开始争着读,争着找段中的关键词句,争着做点评,学生学习的激情被点燃了。
步骤三:现实交锋,深化认识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点评,我发现学生反复使用懦弱、窝囊、忍等几个词语来形容林冲。于是我就此决定以懦弱、窝囊为研讨的切入点,让学生认识林冲的“忍”,进而认识林冲的形象及小说主题。
(一)认识林冲的形象
1.探究林冲“忍”的表现及“忍”的根源
学生们结合文本中的多处细节,展开非常激烈的思想交锋,得出了林冲“忍”的心理根源在于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在朝廷做官”、“想为朝廷效力”,而最后的反抗则源于“逼”。
2.研讨林冲性格的善良美好
当认识步步深化后,学生们看到了林冲“狠毒”的背后有着对友情的珍视,他不容朋友的背叛。这是林冲善良的一面。于是,这个人物的美好形象又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
王明明——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能“忍”之人,因高俅等人几次三番步步紧逼的迫害,最终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
这是林冲的悲剧,它体现了林冲杀人、落草的正义性。在认识到此种正义性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透过人物形象看小说主题
我在现实课堂中进一步引出下面的问题:以林冲的遭遇来解读小说主题。
学生从林冲的形象中隐约看到小说的主题。在我整合了虚拟平台生成的资源后,学生们根据它做出了很好的归纳:
邢星——林冲恨高俅父子,但对他们有所顾忌。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撼动大宋王朝的根基的,哪怕这个政府再腐朽再没落,匹夫之力对国家而言也只能是螳臂当车。
田垒——“官逼民反”这个词在林冲身上体现得很彻底。他要求的不多,能平稳度日就行……足见此人逆来顺受的本领。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主题,我补充了《水浒传》其他章节中林冲的话和金圣叹的点评。随着材料的一一展现,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一点点深入——被逼的不仅林冲一人,作恶的也不仅高俅一人,林冲的故事只是个典型而已。林冲在这样的迫害之下,除了“落草”外别无他路,“官逼民反”这个主题被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汲取营养,关照现实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还在于从中汲取营养,关照现实。王竞超的帖子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他将陆虞候等三人杀死,由此看来他是个猛士,忍无可忍之时,决不再忍。林冲的以杀人解决问题是有其特定时代背景的。现在是法制社会,我们的学生还要以“杀”解决问题,认为能“杀”就是猛士。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了。于是我提出问题:那个时代,林冲受了冤枉只能“杀人”、“落草”,以武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冤假错案”也不是没有,请大家研讨,如果今天遇到“不平”你该怎么办?
邱赵红——在如今的时代,保护我们的不再是刀枪棍棒,而是“法律”这个最有力的武器。若我是现今的林冲,我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步骤四:课外拓展
现实课堂即将结束时,我提出这样的建议:
1.现实课堂时空有限,你还有什么想法,请发表到论坛上与大家交流。
2.你们可以阅读其他的中国古典名著,与大家交流。
课后有的学生阅读了《水浒传》全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学生阅读了其他古典名著。一课书,点燃了学生走进经典的热情,使他们由不喜欢变为爱读,甚至手不释卷。这也令我非常欣慰。
教学反思
(一)课堂是学生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预设要与学生的生成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要随时做出调整。
(二)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整合没有固定模式,一切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定。这是整合的“个性”。本课语言上产生的障碍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利用现实课堂扫清障碍,再在虚拟课堂上深化拓展,这就是“个性”。
(三)“整合”的资源可以很广泛。这节课,我整合了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生成的资源、课本资源、金圣叹点评、学生课下谈论的话题。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都可为我所用。
关于对学生生成资源的处理,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牢牢把握,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观点中有益的成分,用于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又能够使学生产生被认可的感觉。
3.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往往会被其他学生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强调,提示学生去阅读。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前锋学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固有的形式,转变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创造了网络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优化了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前进了一大步。
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生成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珍贵的资源。教学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体现“整合”的“个性”和“灵活性”。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在交锋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使其真正发挥了积极主动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准确、不到位的时候,教师积极组织讨论,引导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整合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赵老师用一课书,点燃了学生走进经典的热情,学生对经典由不喜欢,变为爱读,甚至手不释卷。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点评人:北京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学英 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