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与鸟调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物候:观察自然、记录自然
  
  “时间:下午3点;地点:图书馆东门原来有石狮子的地方。”不知什么原因,石狮子在去年冬天离开图书馆东门,物候的起点也就少了一个地标。这学期绿协群里的物候活动通知跟以前比起来不太简洁。原来有人讲过一个笑话:“其实永远不迟到的是那俩石狮子吧?”
  “物候”物候调查与植物巡护,是绿协的常规活动,每周两次。我大一几乎跟着走了整整一年。一般来说,约定的时间过5分钟,领队会在群里呼唤:“还有人来物候吗?”然后就开起定位,一行人人手一张记录表,浩浩荡荡出发了。当然,浩浩荡荡都只在学期初出现。秋季学期第一次物候,一般已经是秋风乍起的时节,后面的一两个月天越来越冷,天黑得越来越早,户外活动的不适和学业压力两相夹攻,最后几次就只剩下真爱粉了。
  现在还是先回到美好的学期初。在梦幻一般的秋日午后金色的阳光里,我拿到了我的第一张物候记录表格。上面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名字:水杉、杜仲、七叶树、毛泡桐……我在这之前对校园里的绝大部分植物都毫不熟悉,觉得这些名字简单又神秘,念起来简直像咒语——像我从未见过的一个世界在这白纸上投下的影子。
  表格本来是用来记录物候现象的:花开了多少,叶落了多少,枝干如何,果实如何,它从绿协久远得几乎不可考的从前积累下来,也算是一笔相当丰厚的学术记录资料。但如我这般初次参加物候的同学,通常在表格上记下的是领队同学告诉我们的植物特征:把杜仲的叶子撕开,裂口处会有互相粘连的胶丝;七叶树的一片叶子有七片小叶(其实5~8片都有可能),夏天会开出惹眼的白色圆锥形花序;毛泡桐从秋天开始,就已经孕育着明年春天的花苞……会画画的同学能马上做些速写、记录下初次见面的植物的样子,但即使只是我这样,用粗糙的文字描摹它们,也乐在其中。
  这也是我对绿协的初印象: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观察、记录这样的动作本身,就已经包括了对自然、对身边的环境的体察和关照:不管你的观察是描摹概貌,还是细致入微,不管你对观察对象的了解有多少;不管是带着学术性质的记录,还是纯粹为了愉悦、欣赏而记录;不管是用文字记录,还是用图画、摄影……
  或者,绿协众人还有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吃。
  我上周六又走了一次物候,一路不绝于耳的提问除了“这是什么”,就是“这个能吃吗”。外表鲜艳可人的种种浆果,一切蔷薇科树上挂着的“小苹果”,甚至外表粗粝坚硬的七叶树果实,都遭到了这群奇怪人类的觊觎。甚至有了“吃一把金银忍冬就能当会长”这样的都市传说。金银忍冬的果实虽然一簇簇圆润饱满、鲜红剔透,但味道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一般是冬天鸟儿的储备粮。人类为了生存之外的目的与鸟争食,恐怕除了惊奇也会招致不少疑惑……而绿协众人乐此不疲,甚至还出过一期校园果实测评。在熟悉的校园里,在领队同学的指导下尝野果,除了猎奇,更多的是多了一个观察角度,多了一个与自然互动的方式。经年积累的经验也让我心里有了校园“野味”地图:早春可以到湖边找榆钱嚼,夏天有静园的白桑葚、燕南园的毛樱桃,秋天可以去找小花扁担杆和熟透的君迁子……当然还有许多“雷点”,金银忍冬名声在外,圆叶鼠李甚至连鸟都不怎么吃,栝楼看着像小柚子,但里面一般只有一团絮状物,掰开也是白费力气……这些都组成了我对这个园子记忆的一部分。
  在绿协,我自己还有一项快乐的活动,我称之为“校园植物定向”。有时群友把闲逛时拍的植物照片发到群里,我看到心动的花草,就会根据拍摄者提供的位置信息,自己跑过去看一眼。我有两次特别的经历:一次是前年春天,有人发了一丛迎春花说:迎春开了!我立刻激动地拉上别人,到燕南园转了一大圈,几乎到夕阳完全落下,才在一处墙角找到它。它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想到这也许是今年校园里第一丛开放的迎春——我的心情就相当浪漫主义地激动起来:这是最早的、真正“迎接春天”的花朵。
  另一次是关于点地梅:原来宿舍楼下就有一丛点地梅,但因为绿化带植新树而被铲掉了,我因此对点地梅颇有些执念。在群里看到点地梅的照片时是个刚好没课的下午,我于是马上一个人跑到中水池边,早春微微温热的空气里混着中水处理站让人不愉快的味道,但所有的不快在看到那丛白色小花的一瞬间烟消云散。它的白色的花瓣在黯淡的环境里闪烁着珍珠一样的光泽,我几乎怀着柔情为它拍了很多很多照片……
  我一次又一次用脚步和目光触摸校园的一个个角落,植物们渐渐从纸上的名字,变成鲜活可感的图像、质地(甚至味道),变成了遍布校园的、无言的朋友。当我漫步在草木之间,心里发出“我认得你”的声音,我似乎能感到,它们也在回应着,告诉我:我们会一直与你同在。
  
  鸟调:与鸟儿互动,菜鸟变老鸟
  
  “快看,是蓝歌鸲!”,陈老师指向一个不起眼的小灌木丛,激动但又低声地跟我们说,然后飞速举起相机一阵连拍。我手忙脚乱地举起望远镜,试图捕捉到蓝歌鸲的身影,但是眼前都是茂密的枝叶,哪里看到得蓝歌鸲的身影。这时陈老师已经放下了相机,“别看了,已经飞走了。”他坏地笑着说。
  我对这样的事情已经习惯了,放下望远镜,凑到陈老师的相机跟前,翻看他刚刚照的蓝歌鸲的相片,有些羡慕,也有些沮丧。“看来今天运气不错,一开始就看到了‘好鸟’(在绿协指稀有的鸟类)。没看到的同学不要灰心,之后还有机会。”陈老师适时地鼓励着我们这群看鸟的新人,然后带领我们沿着鸟类调查的路线继续走下去。
  与物候巡护相比,鸟类调查对于自然观察的新手来说难度更大一些。因为不同于一动不动、任君观察的植物,野生的鸟类大多天性胆小,一有风吹草动就立马飞走,无影无踪。再加上新同学不熟悉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刚开始观鸟时,很容易出现举起望远镜却找不到鸟儿的情况。
  刚才的情景虽是常有的事,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参加调查的热情。相反,当我第一次跟大家一起走完鸟类调查的路线时,我就爱上了观鸟活动。因为当我透过望远镜,看见美丽的小鸟就在我眼前做出各种有趣的行为:飞翔、觅食、呼朋引伴……我的内心也变得雀跃起来。隔着远远的距离,我屏住呼吸,举着望远镜的手酸了也不肯放下。我生怕打扰了这些活力四射的精灵,又舍不得放过每一个瞬间……
  每周周二和周五,只要不下雨,鸟类调查就会正常开展。我往往在7点半的闹钟声中醒来,急急忙忙冲向食堂,叼着一个烧饼,骑着自行车赶往鸟类调查的出发点——学校西门的校友桥。这时,带领我们进行调查的陈炜老师已经在桥上等着我们了。早上8點,鸟类调查正式开始。
  随着参加鸟类调查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校园里的鸟也越来越熟悉。于是慢慢地,我认识的鸟儿也越来越多——校园里常见的麻雀、喜鹊、鸳鸯……只在迁徙季才会光临的白眉姬鹟、红角鸮、煤山雀……
  有时行走在校园,我听见树上传来的各种鸟鸣,不需要抬头,也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渐渐地我不再只是关注认识多少鸟,而是开始尝试着进入它们的生活。比如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去追踪校园水域中的绿头鸭妈妈,数一数今年一共有多少只鸭宝宝;生机勃勃的夏天,去中水池蹲守,抓拍翠鸟捕鱼的瞬间;秋天的时候记录今年最早的一批候鸟什么时候来到园子里;冬天的时候去圆明园转一转,看看雪地上最靓的红嘴蓝鹊……我小心翼翼地在远处观察鸟儿们的生活,眼尖的鸟儿们也在远处好奇地观察着我。
  当然,和我越发熟悉的不只是各种鸟儿,还有一起观鸟的人——领队的陈炜老师,一起观鸟的天蓝蓝老师、小鹀姐姐,刚来的提灯大……我们这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又因为鸟类调查而成为朋友。
  不知不觉,我在这个园子已经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参加鸟类调查也有了两个四季。我从当初那个什么也不认识的“菜鸟”,变成的现在也能教新来的“菜鸟”们认鸟的“老鸟”,我仍然热爱着观鸟运动。候鸟年年飞来,又年年飞走,在我身旁和我一起观鸟的人也换了一拨又一拨。有些时候,我觉得人类和鸟儿也没有什么区别,苍茫天地,我们都是旅行者。我们互相观望,彼此陪伴,世界也因此变得温柔。
  责任编辑:朴添勤
其他文献
看着瞬间黑屏的电脑显示器,小毅发出一声长叹:“怎么又断电了,我的游戏没有存档啊,白打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断电,校园网也一起中断,打破了以往宿舍楼的平静。九月的广州,天气格外闷热,没一会儿,大家就开始躁动起来,校园内歌声、喊闹声此起彼伏,1624宿舍六颗躁动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本想着等等学校就会组织供电,没成想手机电量耗尽都没等到希望的曙光,宿管阿姨那边也迟迟没有通知下来。以往,学校断网熄
“拐子”?我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2019级博士生,师从曹志耘老师,专业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是方言。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制作工作中,我负责后期的校对工作,用专业知识为湖北抗疫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月下旬,日益严峻的疫情使我认认真真做起了一个“宅女”。每天看着新闻和各类报道的推送,我的心里有些忧虑,又迫切地想为疫情防控做些什么。这时候,我所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简称“
2019年6月,我就要毕业了,站在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  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决定不考研直接参加工作,但当我开始找工作后,才发现想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真不容易。  待遇不好的单位我看不上,待遇好的单位看不上我。就在我迷茫焦虑之际,班级群里的一则通知引起了我的注意:“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由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和团省委共同
2010年的某一天,我浏览网页时不经意看到几张皮雕的图片,顿时被那种历经岁月的美丽深深吸引,随即便迫不及待地搜集资料开始深入了解。一个阳光亮得晃眼的下午,我坐在窗前,拿起现在看来最普通的印花工具,“砰砰”地敲了一下午,为自己做了人生的第一条雕花皮带,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法看,但我一直留着它。  几年时间,从最初的传统唐草皮雕技法学习,到写实皮雕与皮塑技法的研究,以及皮革,金属,木材之间元素的跨界融合,
这块呈倒三角形的矿石,颜色鲜红,晶体为放射状,品相极佳。这块名为红硅钙锰的矿石最初开采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冯家山,但是地大校友刘光华第一次看见这块“湖北石”却是在意大利的米兰博物馆,当时他就想,一定要把它带回家。但是多年一直没能如愿,直到今年黄石市政府做了一次“黄石产”珍稀矿物展,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向意大利米兰博物馆借出,运回黄石参加展览。“参展后,我越来越觉得这块矿石,不能再流落海外,于是跟米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有一个品牌赛事——“中富青年领袖大赛”。刚刚进入大学不久,我就听一个大三学长提起过中富大赛,大赛中5名同学组成的团队,要经过赛事推广案的撰写、商业精英汇、财富争夺战和案例分析等共四轮较量。每年的比赛都会吸引百余支队伍报名,学长也曾带领团队拿到了二等奖,奖金8000元。  两年前,我曾在第二轮早早止步。  经过一年的经济学专业的学习,我们终于如愿在2018年的中富比赛中拔得头筹,
“不焦虑”的妈妈  接近期末考试,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我在办公室就能听到楼道里这个妈妈的声音:“孩子,别焦虑!别焦虑!我跟你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对考试这个事情一定要放平心态!你知道吗,在人生的长河里,这些都不叫事!你现在这个样子,我是拿你没办法,你让老师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这些话穿透门板直往里冲,很快就响起敲门声。我开了门,看到一个打扮入时、眉头紧锁、双肩上耸的一位女士,
最近,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技博物馆有了一件新鲜事儿,一群来自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大一新生来到这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导学课。  课堂搬入博物馆  如果你看到电子科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忙忙碌得布置會场,别误会有什么重要人物要来了,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谢小东老师给博物馆打来了电话,说要把专业课课堂搬到博物馆!  “我讲的再多,再生动,不如同学们眼见为实印象深刻。学校有这么
我的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211大学。我在水声工程学院读电子信息工程(水声)专业,是国家“985”工程大学的国防类专业,也是我们学校的王牌。要说我们专业前景有多好,近些年八九位数的研究经费对于水声学院的课题组来说可能都不算稀奇,“十三五”规划更加重视对海洋的开发,更使水声学院形势空前大好。然而我却打算在申请研究生时转为文科专业,并且是冷门中的冷门——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不只与文物相关,还包括藏品管
别吃,即使它很有营养  为了了解一下黑大蜜蜂这个野味儿市场,我多方探索,在视频网站上意外看到“悬崖蜜”产业链中惊心的一幕:崎岖的山路,隐蔽的悬崖,猎蜜人从山顶垂下几十米的藤梯,踩着藤梯爬到悬崖峭壁间去摘取那些神秘的巨大蜂巢。但由于藤梯是竖直垂下来的,用刀够不着,就只能用长竹竿先拨开赶走蜜蜂,再整片捅断蜂脾(蜜蜂的巢脾,就是蜜蜂盖的无数个六边形小格连成一片的“房子”,是蜜蜂生活与繁衍育子、贮存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