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的巨型居民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加入禁止象牙制品出入口国际公约不久,为了制止猎杀大象的行为,在西双版纳首府举行一次公审大会,把几十个偷杀大象的犯罪分子送进了监狱,以产生震慑的效果。我随林业部公安局的领导参加了这次专项打击活动。
  活动结束,当地的同志邀请我们到山寨看大象。在一个傣村,村长是位近六十岁的老人,他那天是用芦笙指挥大象给我们表演。一头约有八岁的大象,身上披着黑红相间的毯子,文静地站在林外的一块平地上。老村长一边吹笙,一边绕着它转。
  随着笙的激昂,舒缓,音高,调低,大象也用鼻子表演着各种动作:捡拾地上的食物,把地上的一碗水用鼻子卷起来倒进嘴里,竟然一滴未洒。一个小伙子在它面前放上一桶水,它伸出长鼻子吸干后,倏地一下喷出老高,在它的前上方形成一片湿雾。
  我拍手叫好,冷不防那个家伙竟然把鼻子朝向我,又喷出一股水来,全都喷到了我身上,喷完之后,它还调皮地抬了一下右前腿,然后似乎很憨厚的样子,慢慢地转过身去,把屁股对准我晃动一下,丢下发愣的我朝旁边的缅塔走去了……
  在一个哈尼寨子里,我们去拜访用大象搞运输的哈尼族老人。我见到他时,他正在一条河里给大象洗澡。
  哈尼大爹告诉我,这些天下雨少,车辆来得很多,正好让大象休息几天。大象吃苦耐劳,也是个大力士,一次能驮几吨重的东西。它一天只要睡上两个小时,就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大象一边享受着大爹的服务,一边用鼻子懒散地吸水玩,偶尔也把长长的鼻子翘放到背上,把鼻子里的水洒到背上。
  哈尼大爹给它洗完,上岸来和我们说话,大象却在岸上用鼻子刮起一层泥土,往自己身上撒。我提醒大爹制止它,大爹却笑了,告诉我,它撒泥土是为了防止蚊蝇,这样子就不用费神费劲地用鼻子去驱赶了。
  过了一天,当地的同志带领我,从曼纳蚌往密林深处的中田坎方向走,为的是巡查沿途有没有偷猎大象的人。我们共有七个人,其中有两个林业公安,四个森林武警战士。
  我们沿着一条小溪前进,两侧都是黑森森的原始森林。西双版纳的雨林真是茂密呀,藤缠绕藤,蔓叠加着蔓,岩石与碎叶在溪水中交融,有时会把森林的倒影搅碎,但并不影响美丽的蝴蝶在水面上翩然飞过,然后围绕着我们上下前后翻飞。
  第一天,我们没遇到什么惊险之事,只有一个小战士腿上吸了一个蚂蟥,他就坐在一棵“绞杀树”(缠绕在一起生长的树)突起的老根上,用手拍了一下,蚂蟥就掉了下来。小战士用匕首把它砍成两截,鼓鼓的肚子里流出来的都是战士的血。小战士又在附近找到一种长相像蛇一样的,叫白毛蛇的植物,把它敷到伤口上,止血止疼,并能防止败血症。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继续出发。但此时已离开小溪,拐进另一座山里。中午,在一块疏林地里,我们发现了一点状况,似乎有六七头大象凌乱的脚印,往东面方向去了,我们马上朝着这方向追去。但在一片茂密森林的边缘,我们发现一头倒毙的小象,身体已经有点腐烂,好像死去有一个星期的样子了。带队的干警老陆告诉我,大象一旦受到伤害,群象都会帮助:一部分挟受害者离去,另一部分则立刻寻找凶手报复。
  我们不知道这头象的死因,老陆示意大家提高警惕,几个森警战士立即子弹上膛,散在四周进行警戒。老陆仔细看了半天说,没事了,现场比较平和,没有打斗的痕迹,估计这头象是因疾病什么的自然死亡。但象群也在它身边停留和徘徊了很久,临走前还推倒两棵小树盖在它身上,把它埋葬,以示“悼念”。但从大象的粪便和脚印上看,它们离开得不会太久。
  我们立即朝象群离去的方向追去,随着大象粪便的新鲜程度的增加,我们知道距离象群的距离很近了。我按捺不住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盼望着快点看到象群。
  但天不遂人意,雨林里天黑得早,我们只好又寻一处小溪,在一处高地拉起帐篷睡觉了。傍晚时分,雨云从浩阔的热带雨林上空飞快地扑下来,强劲的山风挟着大雨不久就开始击打我们的帐篷。半夜,隆隆的水声从我们身边冲过。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夜里发起了小洪水,把我们放在帐篷外的水桶也裹挟走了。
  清晨后,又是热带的阳光罩顶,明亮灿烂,蝴蝶翻飞。我们拔营继续前进。板根、老树、绞杀、粗藤、老茎生花,在小溪兩边交错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正边走边望着一棵参天大树,突然见领路的老陆一摆手,跳到溪边一块巨大的岩石后面,我和那几个森警战士也都敏捷地趴在地上,隐蔽在树丛中。
  就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大象出现了。
  先是一头体魄健壮的公象,两只扇面似的耳向后贴在脊背两侧,两只洁白的大牙间垂着鼻子,从丛林中走出来,慢慢踱到溪边,回头望一眼,又凝神谛听四周的动静,然后把鼻子垂进水里吸水,先往头和背上洒一下,接着往嘴里倒。在它身后,一头,两头……共有十一头,都到溪水边开始喝水。其中有三头小象,还有四头牙不外露的母象,一直静静地站在溪边喝水。我看见山风不吹,树丛不摇,水中雨林的倒影和它们的倒影交融在一起,和谐而又雅致。恍惚间,它们离开了小溪,那头最先出来的大象最后离开,它在一棵小树前用嘴咬下一个树枝,直立站着,长鼻子向上,刹那间透过丛林与远处的蓝天白云成一幅剪影,长啸一声,声震密林,山摇地动,然后不慌不忙地踱进森林消失了……
  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群被我遇见的大象,现在的命运如何了。
  摘自《跨世纪·时文博览》
其他文献
獲知自己患晚期肝癌,李业峰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最多只能活两个月”,李业峰感到很绝望。他才39岁,却经历了和同龄人太不一样的人生。  家境一般的他和美丽贤惠的刘芳结婚后,大女儿却因为父母血型问题,一出生便是脑瘫儿。现实无情地考验着这对相爱的夫妻,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彼此。李业峰心疼刘芳更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有几次,刘芳从梦中醒来,发现本来睡得好好的父女俩都不在身旁,刘芳急了,后来才知半夜里女儿
期刊
父親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一般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  父亲是爱我们的吗?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  我不知道。  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
期刊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妻,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移居到云南的一个小镇,种菜、做饭、骑车、在月光下读书写字,恬静淡然的画面如诗一般美丽。我相信,这样的镜头会触动无数人的心灵,他们内心深处一定或多或少地向往这样的生活。  但是,我更确信,没有几个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把理想变成现实。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向上不易,放下更难。  人總在出世、  入世的撕扯中挣扎前行  Anita,一位看上去柔
期刊
当医生说出“请通知她的家人”这句话时,就是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关头。可是对于这位弥留之际的女士,却意味着迎来了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她现年41岁,生活在美国。半年前,多年未生育的她,得知自己怀孕了。但是与喜讯结伴而来的是残酷的身体信息,头痛欲裂,看东西模糊,CT检查,她患了脑癌。  女士面临抉择,两条命,只能留其一。但当她的故事被我们所知时,她一定是选择了放弃化疗,放弃自己,她不能让药物在杀死癌细胞
期刊
晚上九点,地铁里站着几个疲惫的年轻人。一个小伙子讲着电话:“跟你们说了不是加班,北京错峰下班都这个点!我工作不累,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地铁到站,一大拔人挤上车。小伙子有点慌:“就这样嘛,你们照顾好自己……”一边说,一边抱歉地冲旁边的同事笑,好像生怕他们戳穿。  其实,谁会不理解呢?我遇到的大部分年轻“北漂”,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再苦再累,只字不提,净捡好听的说。一个学生告诉
期刊
标志着台湾娱乐盛世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终于叫停,蔡康永请辞,在他发出微博后不久,小S也在微博上表态,两人共同进退,浮华世道,唯独他俩还真有同生死,共患难的劲儿。众人免不得一番感慨,不经意地,一个问题慢慢浮上了我的心头,那就是为什么小S与蔡康永可以这么好。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的男女主持通常关系都会不错,毕竟一起战斗那么多年,说起来也是利益共同体,亲密战友那是肯定的。所以就算到了现在,倪萍见了忠祥
期刊
今天家里的汽车尾号限行,于是乘地铁上下班。每周一天绿色出行,也还不错,可以和先生一同乘坐公交地铁。晚上下班前和先生约定在地铁六号线朝阳门站的车尾几节车厢处汇合,他会在进地铁东单站时打电话给我。我放下电话,整理好办公桌,关闭电脑从容下楼,走出单位过一个过街天桥即可到地铁六号线朝阳门站口,这样,我们两人到达约定地点的时间差不多。我若早到站台,排在临门位置可以看到到达列车内的他,他一个招手,不用下车,我
期刊
发现自己被人“拉黑”往往很偶然。  那天的聚会上,遇到许久不见的一个姑娘。你们亲切地打招呼,诉说真不该这么久不见的遗憾。以前有那么熟吗?起码共事过,还曾一起出游。在往返的漫长航班上,如此真实地吐露过心声:对老板的不满、同事的八卦、儿时的经历、父母的近况,以及爱情故事……然后,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送花点赞逗趣与关怀。  聚会结束后,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里留言,回应你对某件事的感慨。突然想,有些日子
期刊
多年的卖唱旅行,使我结识了很多流浪歌手,后来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小的乐团,叫“游牧民谣”。我们说,音乐是羊,在赶着羊游牧的路上,我们经历不同的丁字路口,同行的都是勇敢的人,有意思的人。  我认识的第一个流浪歌手,也是我在拉萨的第一个合伙人,叫彬子,木匠活做得很好。  那一年,他抱着吉他流浪到了香格里拉,又从香格里拉九死一生地到了丽江。到丽江后,我们在丽江的四方街打了一架,然后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喝得很
期刊
常听我的同事说:“我热爱播音主持”、“我热爱新闻事业”,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个行业内的。其它行业也是如此,很多人会轻易说出“我热爱……”。不知您注意没有,很多人的热爱,只是口头上的,或者叫嘴上的热爱。严格地说,这算不得热爱,顶多是喜欢。  真正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是爱且到了极致的。  一次,几个朋友到巴尔扎克的住处,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谈起来。可就在巴尔扎克说话时——而且这时候他还显得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