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错误资源 生成“非良构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isha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日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交流数学情感的平台,赋予了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空间,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智慧传递的桥梁。结合本人的理解和实践,我认为可以分四个阶段来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一、准备阶段,欣赏优秀数学日记——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生对数学日记的概念还很模糊,认为数学日记里有一些数字,有一些加减法就是数学日记的大部分内涵。如:爸爸买了几样东西,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认识几个数字吗?是计算吗?肯定不是!其实这是对数学日记的误解,数学日记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最近学习的一些收获、体会,对于某一堂课自我表现的评价,今天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现象,对某一不明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日记”。 因此,一开始教师应多去收集一些符合孩子们实际的优秀数学日记,指导孩子们阅读欣赏,师生共同学习讨论这些数学日记的写法和优点。
  二、学写阶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以致用
  刚开始写数学日记,学生往往感到既好奇新鲜,又无从入手。这时老师对数学日记不宜作太多的要求,不妨让他们先从熟悉的每堂数学课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先写数学回顾日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能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日记的形式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想想自己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不仅能帮助学生写数学日记,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学习了“克和千克”之后,有个学生写道:今天,我认识了两个朋友,“克”和“千克”,它们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我还知道了1千克比1克大999克。“克”通常是在称小的物体时候用的,如苹果、香梨、药材……而千克通常是称重的物体时候用的,如体重、一袋米、一个书包……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数学日记是学生整理数学知识的手段,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写一篇日记,就是学生整理知识的一次思维过程。它可以清晰地再现一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深化阶段,沟通师生的心灵对话——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已经逐步掌握了数学日记的写法。这时,老师就可以逐步放宽规定的范围,让学生自主选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为日记可以畅所欲言,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桥梁,让他们能十分体面地、无所顾虑地道出自己对数学、对数学老师真切的感受。老师也可以借此更广泛地、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还可以利用批语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师生双赢,教学相长。
  例如,有的学生会在数学日记中跟老师探讨某个在课堂中来不及讨论的问题,如 “以后我想采取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前一天提前预习,做完第二天要上内容的补充习题,请老师帮我改一下,这样我就可以重点听取不会的内容,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哪儿不会,学得不好,就可以重点讲了”。
  四、创新阶段,展开思考与想象的翅膀——张扬个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数学日记的基本写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慢慢提高要求。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
  例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们在一个空地上玩耍。玩着玩着,一个小伙伴忽然指着空地上的一棵大树问道:“你们知道这棵树有多高吗?”其他小伙伴都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有点伤脑筋,后来忽然想到老师曾教过我们倍数问题的应用,于是有了办法。我胸有成竹地对那个小朋友说:“你回家拿把尺子来,我能测出这棵树的高度。”小朋友半信半疑地说:“真的?”“真的。”我回答道。于是他很快拿来一把尺子给我,我就开始测量了。我先让小伙伴背对着太阳,和大树并排站着,先测出小伙伴影子的高度是80厘米,再测出树影的高度是160厘米。然后我问小伙伴的实际身高是多少,他说是130厘米,我又心算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树高260厘米。”小伙伴们听了说:“你怎么知道的,该不会是骗我们的吧?”我说:“不会的,你们应该会乘除法吧,我给你们讲一讲我是怎么算的吧。我先测出你(站在树边上的小伙伴)的影子的高度和树的影子的高度,然后知道树影子的高度是你的影子的高度的2倍,所以树实际的高度也是你身高的2倍,听懂了吗?”“听懂了。”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原来数学这么神。”“对呀,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仔细去观察,乐于探索,你就会有很多奇妙的发现,这时,你也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有趣。”
   总之,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指导学生的要求和方法,促使其更深入地写作数学日记,发挥数学日记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素养,让师生在“数学日记”中一起成长!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表述是: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爱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然而,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加之现在的小学英语教材容量大,词汇量大,语言项目丰富,以至于有的教师只重视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引导问题、驱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新基础”这一科学前瞻的教学理念,我在“设计·应用”这一课型的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固然应该在“教什么语言”、“如何教语言”、“怎样评价学生的语言水平”等核心问题上展开研究,但语文课堂必须努力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必然对语文老师的业务能力、文化底蕴、人格魅力提出新的要求。  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是“有效”的?国外有学者给“有效教师”下过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师是指能够实现自己预定目标并能达到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其制定的目标的教师。特级教师薄俊生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它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能否主动有效地投入学习,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创境激情,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英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乐学、想学、会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乐学、想学、会学的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其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特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共享。这种变化影响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学校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的产生就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典型事例之一。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递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去收集信息并学会及时处理信息。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粗浅的点滴感想。    一、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收集信息的兴趣    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研训方式,旨在通过教师小课题研究这一载体探索教师研训的新方式,使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人际沟通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品质,让教师群体在研究状态下获得成长。  对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研训的方式与众不同,首先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  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导入课题  ①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一、关注学生的“想”    在平时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与教师的想法背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