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其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因素,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好材料。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进行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就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以此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并能积极提问,敢想敢说,主动参与学习。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二、结合教学内容,巧设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可在读中感悟环境,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恰当评价。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主要体现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教师可结合当时悟空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加入“评一评”的环节,带领学生挖掘出悟空勇敢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3.设身处地,精选方法,自感自悟,探究实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教育。
三、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四、合理选择作业,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时间发展兴趣与特长,更没有时间和同学、朋友玩。同时,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也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业贵精不贵多,对不同学生留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给孩子一片蓝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寓心理教育于教材于组织教学,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不正常的表现,应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地成长。
(责编钟岚)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因素,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好材料。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进行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就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以此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并能积极提问,敢想敢说,主动参与学习。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二、结合教学内容,巧设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可在读中感悟环境,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恰当评价。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主要体现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教师可结合当时悟空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加入“评一评”的环节,带领学生挖掘出悟空勇敢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3.设身处地,精选方法,自感自悟,探究实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教育。
三、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四、合理选择作业,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时间发展兴趣与特长,更没有时间和同学、朋友玩。同时,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也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业贵精不贵多,对不同学生留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给孩子一片蓝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寓心理教育于教材于组织教学,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不正常的表现,应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地成长。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