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
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导入课题
①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②展示普洱新风貌。
生活中有关“间隔”的现象非常多,跟“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更是数不胜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一类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刚接触“间隔”这一数学知识点,有少数学生还不能正确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一“间隔”含义,教师可以逐一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教室里的、外面世界的“间隔”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间隔”现象无处不在)
二、再次探究, 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间隔”现象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教师用普洱新风貌中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间隔”现象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师:这幅图片美在哪?园林工人是如何造就它的美的?
学情预设:
1.学生刚学了“间隔”,看到这幅图片会说因为他们有“间隔”。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不是一个“间隔”,而是多个“间隔”,是这一个个“间隔”的现象装点着我们生活的美。
2.学生还会说美在整齐,此时教师要把握这一难得的好时机,追问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整齐?
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做?
学情预设:图片中有多个“间隔”,有少数学生可能会发现有多少个“间隔”。第一个花篮摆放的位置很重要,学生没有实践过,可能会说随便放置。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端开始,放一个花篮,量一个“间隔”,再放一个花篮再量一个“间隔”……
师:老师不是画家,这么美的图画老师画不好,老师想借助线段图把大家的想法、做法呈现出来,可以吗?
师:老师把这段路看成线段图上的线段,把美丽的花篮看成线段图上的点。
师:一个点一个“间隔”,一个点一个“间隔”……
师:观察了老师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点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直观操作,学生很快会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可能不宜发现“物”与“间隔”一一对应。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与一个“间隔”对应,同时发现有一个“物”没有“间隔”和它对,点数比“间隔”数多一。
师:图片如果发生了变化:
(1) 图片中一端的花篮拿走了。
(2) 图片中两端的花篮拿走了。
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与“间隔”对应发生了什么变化?点数与“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很快会发现(1)中“物”与“间隔”刚好够对,点数与“间隔”数相等;(2)中有一个“间隔”没有“物”与它对,点数比“间隔”数少一。
(设计意图:通过美在哪,怎样做到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等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发现生活中的间隔现象时,“把什么看成一条线段,把什么看成一个点”突出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借助多媒体把“间隔”与 “物体”的排列在线段图上凸显出来,突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三、 动手种树,构建相应的基本数学模式
师: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每种栽法需要几棵树苗?(用画线段的方法试一试)
要求:先动手画一画,大胆尝试得出不同的栽法;其次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 第一种:学生认为需要5棵,因为只栽一端;第二种:学生认为需要6棵,因为两端都栽;第三种:学生认为需要4棵,因为两端都不栽。把学生的这些发现用线段图板书在黑板上,再通过对比、观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式: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最后发现“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尽管“植树问题”可以被看成一个很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超出这一特定情境而引出基本的数学模式。从这个角度分析,以“植树问题”为背景,在教学时,一是重视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再通过对比、观察帮助学生建构出基本的数学模式;二是引导学生发现 “间隔数”与“所种树的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责编侯艳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
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导入课题
①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②展示普洱新风貌。
生活中有关“间隔”的现象非常多,跟“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更是数不胜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一类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刚接触“间隔”这一数学知识点,有少数学生还不能正确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一“间隔”含义,教师可以逐一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教室里的、外面世界的“间隔”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间隔”现象无处不在)
二、再次探究, 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间隔”现象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教师用普洱新风貌中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间隔”现象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师:这幅图片美在哪?园林工人是如何造就它的美的?
学情预设:
1.学生刚学了“间隔”,看到这幅图片会说因为他们有“间隔”。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不是一个“间隔”,而是多个“间隔”,是这一个个“间隔”的现象装点着我们生活的美。
2.学生还会说美在整齐,此时教师要把握这一难得的好时机,追问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整齐?
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做?
学情预设:图片中有多个“间隔”,有少数学生可能会发现有多少个“间隔”。第一个花篮摆放的位置很重要,学生没有实践过,可能会说随便放置。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端开始,放一个花篮,量一个“间隔”,再放一个花篮再量一个“间隔”……
师:老师不是画家,这么美的图画老师画不好,老师想借助线段图把大家的想法、做法呈现出来,可以吗?
师:老师把这段路看成线段图上的线段,把美丽的花篮看成线段图上的点。
师:一个点一个“间隔”,一个点一个“间隔”……
师:观察了老师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点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直观操作,学生很快会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可能不宜发现“物”与“间隔”一一对应。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与一个“间隔”对应,同时发现有一个“物”没有“间隔”和它对,点数比“间隔”数多一。
师:图片如果发生了变化:
(1) 图片中一端的花篮拿走了。
(2) 图片中两端的花篮拿走了。
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与“间隔”对应发生了什么变化?点数与“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很快会发现(1)中“物”与“间隔”刚好够对,点数与“间隔”数相等;(2)中有一个“间隔”没有“物”与它对,点数比“间隔”数少一。
(设计意图:通过美在哪,怎样做到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等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发现生活中的间隔现象时,“把什么看成一条线段,把什么看成一个点”突出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借助多媒体把“间隔”与 “物体”的排列在线段图上凸显出来,突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三、 动手种树,构建相应的基本数学模式
师: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每种栽法需要几棵树苗?(用画线段的方法试一试)
要求:先动手画一画,大胆尝试得出不同的栽法;其次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 第一种:学生认为需要5棵,因为只栽一端;第二种:学生认为需要6棵,因为两端都栽;第三种:学生认为需要4棵,因为两端都不栽。把学生的这些发现用线段图板书在黑板上,再通过对比、观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式: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最后发现“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尽管“植树问题”可以被看成一个很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超出这一特定情境而引出基本的数学模式。从这个角度分析,以“植树问题”为背景,在教学时,一是重视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再通过对比、观察帮助学生建构出基本的数学模式;二是引导学生发现 “间隔数”与“所种树的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