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心理转型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循着固定化的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开篇是否新颖,立意是否深刻,选材是否切题,语言是否流畅,结构是否完整。学生也在这种批改方式的指导下,以格式化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作文,结果出现了一篇篇毫无个性生命的“八股文”。原因何在?不恰当的评改方式扭曲了学生的真实写作。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一种理解、尊重、欣赏、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文,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进入学生作文,也许能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更多的生命活力。
  
   一、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
  
   (一)走下“审判席”
   传统作文批改中,教师往往以俯视的姿态、挑剔的目光阅读学生的作文。这样无意中就对学生的作文作了过高的要求。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却无意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情感的灵动和生命的灵光。教师作为读者,就不能再是一个审判者的角色,而应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学生是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师生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教师虚心地阅读学生的作文,接受学生作文传递的信息,力求发现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这样,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生的作文,从而理解学生这个人。
   (二)零期待视野
   理解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摒弃先在经验和评价标准。教师阅读学生的作文,应本着一种理解和尊重的心态。可现今一些教师却做不到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他们在阅读之前头脑早已存在了一种心理预设,也就是说,在进入阅读前教师已经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接受美学上称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为“期待视野”。①这种“期待视野”与教师本人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而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导致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进行过多的介入,有意无意地在学生的作文中寻找与自己“期待视野”相吻合的地方,期待着看到与自己价值观念、预设标准相吻合的文章。这样的期待视野超越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是对学生的作文提出过高要求的根源所在。高要求与实际状况的反差往往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产生一种“期待失望”的负面情绪。这种阅读的受挫感直接影响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情绪,进而影响了教师评价的公允和公正,因此也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
   以“零期待视野”来关注学生的作文,是教师以读者身份阅读与理解学生作文的关键。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之前,少一些过高的期待和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结构图式,就可避免在体会文章的意义时,按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与阅读能力去理解,去接受文章的内涵。教师应该“蹲下来”凝视学生的作文,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为出发点去解读学生的作文,不以过高的标准、挑剔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眼中的世界对成人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世界,他们看世界看问题的视角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但却是他们真真实实地以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愉悦地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进行阅读,教师不仅能消除批阅时的失望情绪,而且能闯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发现另一番天地。
  
   二、尊重学生的写作方式
  
   (一)尊重学生个体话语权
   所谓个体话语权是指个体以自己的话语系统言说自己思想的话语权利,也就是用自己的言说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现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自我言说自由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圈出他认为表达不当的句子,在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批改剥夺了学生言说的自由,把成人的言说方式强加给学生,学生沦为教师话语权威下的奴仆。也有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颇为反感,明文禁止使用。网络语言有其社会复杂性,有些淡化了道德的成分,使得相互的攻击和辱骂变得那么“自然”,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但有些语言吸收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外来语的“营养”,投射出了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对于这些语言,在把握度和量的前提下,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也未尝不可。学生把网络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写作中,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对语言的选择,学生有自己的喜好,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言说方式强加给学生。
   有些教师非常不喜欢学生写文化散文,有的甚至称之为作文的失语状态,是一种“语言的复制”。②文化散文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文本模式:历史故事的讲述 传统文化精神的宣讲 抒情 议论,传统文化精神的宣讲是借助于历史故事来完成的,情感的抒发和对历史事件的议论则是借历史之口表达作者的思想。③学写文化散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独到的把握能力,这无形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作文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青睐这种带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喜欢在作文中加进感叹式的语句,这是学生写作的自由,也是一种朦胧的探索。作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在不断模仿借鉴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方式,应当允许学生有言说的自由,有选择语言的权力,有自己的写作探索方式。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创作过程
   写作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想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两者的创造空间也必然不同。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创造空间就比教师狭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维可能会变得固定、僵化,反而不如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在学生写作创造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干预,一方面会束缚住学生发散的思维,使得原本已构建好的写作框架被打乱,另一方面也可能间接地把成人的思维方式灌输进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写作过程,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学生创作的意图,切不可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感。
  
   三、多角度欣赏学生的作文
  
   (一)教师以多重身份欣赏学生作文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中都会有一个隐含的读者,学生就是期望通过与隐含的读者交流来释放内心的活动。写作者有时并不是为自己创作作品,而是一种为他人的艺术;④写作本身也是交流的需要。但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学生写作时预想读者并不能一一真实地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学生的作文时承担起多重读者的身份,以满足学生与不同假想读者交流的目的。
   《解读学引论》一书把读者归纳为四类:娱情者、求知者、鉴赏者、批评者。⑤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不单一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应该兼顾到其中的几类。学生的作文,若是慷慨激昂的讲演词,教师就得以听众的身份,给学生以积极的互动;若讲述了他愉快的经历,教师就应该从文中去感受学生传达出的快乐;若透露出困惑、迷茫的情绪,教师就要成为真诚的倾听者、睿智的启示者;等等。教师应努力根据学生作文风格和学生预想读者的不同,变换着阅读者的预设身份。教师要以多重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更好地理解学生在作文中传达的情感,与学生作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二)多角度寻找欣赏的亮点
   每个学生都期待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赞许,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促使他们修改前篇作文或再次作文的动力。教师的欣赏可以是多角度的,欣赏学生作文独特的构思,欣赏具有灵气的语言,欣赏活跃的思维,欣赏认真写作的态度。欣赏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称赞能从此改变一个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进而改变他的人生。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中可供欣赏的亮点,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以达到激励学生作文的目的。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也不是直接画杠画叉或是漠然视之,应该努力多做一些征询和商榷性的探讨。比如一位老师在看了学生的作文《我所喜欢的动物》之后写道:“你仔细写出了它的样子,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可是老师还想知道它的声音,能告诉我吗?”⑥教师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是提高学生写作自信心和兴趣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前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据调查,中小学生害怕作文已成通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指导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的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这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
【关键词】“支架”理论 小学英语 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71-01  支架式教学以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支架”把复杂的任务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任务变得相对容易,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到
廖代璇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和力强,就像一位知心姐姐,让你没有拘束感。在与廖代璇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对这位“亲和型”的“姐姐”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廖代璇笑称自己是一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
分析说课的特点,从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教学队伍、实践条件、课程考核、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建设思路等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并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内容具体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其健康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是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书面实录。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文言文从台前走到幕后,其交流功能、记录功能和生活化功能相当微弱。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到底该重视什么?是重视字词积累,还是重视文章理解?  从教学价值论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是培养有中华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价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审美体验等都有决定作用,它不但深刻影响着人类精神生活,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对技术的驾驭亦有重要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更加关注语文教学的精彩,然而我们发现有许多热闹游离于思考,所谓精彩的外衣掩盖了失却思考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深刻而辩证的眼光,透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