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的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主 平等 和谐 个性 创新 思想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承载着一个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没有教育的创新,就不会有民族的创新,没有教师的创新,就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它的兼容性要求我们为之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政治课教师,笔者认为该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它首先是一种人学。”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政治理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各种新的思想也不断产生,新旧思想的交替和冲突又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和严重的困惑。思想政治课要为学生们解决新旧思想的冲突,解决价值评价标准的差异,就应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为师生共同探讨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尊重个性差异。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或半成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人就要关注人,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而只有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上,我经常把课堂交给学生,每节课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探讨,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具有争议性问题,我更是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露,使学生的认识在“百家争鸣”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对于学生因个体差异产生的不同见解,我从不去批评或妄加评价,而是在旁边加以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们去共同探讨。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从而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政治课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我的政治课上没有优等生和差生,只有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时会出现让突然眼前一亮的东西,而这些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不是来自所谓的优等生,而往往的老师平时眼中的“差生”,那些“智力”不好的学生。
2.转变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过多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权威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被动性。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典型表现是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讲的是“标准答案”,学生不能怀疑、不能置疑,只能是学习者、倾听者、跟随者、应声者。学生成了老师支配的工具,老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老师说“错”,学生不敢说“对”,即使是面对老师的错误,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老师的说教在这里成为唯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迸出思维火花,更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言人”“发布者”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平等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要求尊重学生对传统理论、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不同见解,赋予学生充分思想自由,让政治课堂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3. 活化教学资源,启迪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
活化教学资源,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时代性特征,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实现这种教学目标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运用现代网络给我们的便捷条件,可以选用播放电影、电视节目、音乐视频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或背景材料烘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带着激情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并不是单纯烦燥的说教,而是值得他们去研究去探索的,从而激活他们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活化教学资源,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民主平等的课堂就应允许课堂教学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出现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教师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奇异想法,而应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拨开云雾见月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避开教材和老师所讲的观点,提出了刁钻古怪的问题和反对意见、观点。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性质时,我们说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这是与其他制度下的税收根本的区别。结果就有几个学生提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源主义国家,他们的税收来自哪里?他们先进文明的教育教学设施,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较高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大的国防装备,不也是为人民服务吗?他们的税收难道不是“用之于民”?面对面如此现象,老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压制他们他们探索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甚至是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思考和提问,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有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容中得到自信和满足,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自由地展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理念。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更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的原动力。
【关键词】民主 平等 和谐 个性 创新 思想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承载着一个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没有教育的创新,就不会有民族的创新,没有教师的创新,就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它的兼容性要求我们为之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政治课教师,笔者认为该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它首先是一种人学。”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政治理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各种新的思想也不断产生,新旧思想的交替和冲突又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和严重的困惑。思想政治课要为学生们解决新旧思想的冲突,解决价值评价标准的差异,就应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为师生共同探讨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尊重个性差异。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或半成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人就要关注人,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而只有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上,我经常把课堂交给学生,每节课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探讨,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具有争议性问题,我更是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露,使学生的认识在“百家争鸣”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对于学生因个体差异产生的不同见解,我从不去批评或妄加评价,而是在旁边加以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们去共同探讨。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从而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政治课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我的政治课上没有优等生和差生,只有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时会出现让突然眼前一亮的东西,而这些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不是来自所谓的优等生,而往往的老师平时眼中的“差生”,那些“智力”不好的学生。
2.转变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过多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权威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被动性。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典型表现是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讲的是“标准答案”,学生不能怀疑、不能置疑,只能是学习者、倾听者、跟随者、应声者。学生成了老师支配的工具,老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老师说“错”,学生不敢说“对”,即使是面对老师的错误,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老师的说教在这里成为唯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迸出思维火花,更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言人”“发布者”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平等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要求尊重学生对传统理论、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不同见解,赋予学生充分思想自由,让政治课堂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3. 活化教学资源,启迪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
活化教学资源,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时代性特征,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实现这种教学目标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运用现代网络给我们的便捷条件,可以选用播放电影、电视节目、音乐视频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或背景材料烘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带着激情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并不是单纯烦燥的说教,而是值得他们去研究去探索的,从而激活他们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活化教学资源,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民主平等的课堂就应允许课堂教学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出现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教师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奇异想法,而应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拨开云雾见月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避开教材和老师所讲的观点,提出了刁钻古怪的问题和反对意见、观点。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性质时,我们说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这是与其他制度下的税收根本的区别。结果就有几个学生提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源主义国家,他们的税收来自哪里?他们先进文明的教育教学设施,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较高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大的国防装备,不也是为人民服务吗?他们的税收难道不是“用之于民”?面对面如此现象,老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压制他们他们探索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甚至是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思考和提问,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有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容中得到自信和满足,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自由地展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理念。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更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