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的经典篇目,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筛选和检验而来的,它们的主题阐释注定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如何把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放在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地、多角度地开掘,值得广大教师研究。笔者以《皇帝的新装》为探究点,结合教学实践,带领学生从情节、语言、主题等方面入手,对这一经典篇目作了新的解读尝试。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解读;探究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亦相对得到尊重。在新课改下,如何利用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品位呢?
众所周知,《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童话,长久以来,一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但作品的经典之处究竟在哪里,魅力何在呢?另一方面,从教学上思考,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引导初中学生解读一篇经典童话如何从作品的情节、语言、主题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究尝试呢?笔者结合实践,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一、理解荒诞中的真实
故事首先写皇帝有喜欢新衣服的怪癖,并概括介绍了他喜欢新衣到了狂热的地步,为下文的展开设下了伏笔。然后写骗子“织造”新装,皇帝、大臣看织新装的经过,集中揭露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和愚蠢。接着,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大典,却没有人揭穿这场骗局的真相。最后是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宣告了此闹剧的荒诞结局。
从情节上看,故事是极其荒诞的——织布机上根本没有布料,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国王光着身子,却扭捏作态,装模作样;众人眼看着闹剧上演,却没有一个人指出来!然而,透过这不断推进的极其荒诞的情节,我们看到的却又是极端的真实。虽是童话,却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何以看出是“异化”呢?来看看开头的一段吧:“喜欢好看的新衣服”是这位皇帝的癖好,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也就是说,皇帝把自己也与“新衣服”混同了,已经“异化”为“衣服”了——是在显耀新衣服还是在显耀自己,对于皇帝来说已经混为一体了。请注意,在这里提到的所谓“异化”,就是指事物离开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反面。从人类方面说,人被“异化”了就是人丧失了人的本性或天性,人因此由人变成了非人。
另外,故事不仅用“荒诞”来表现皇帝的“异化”,同时也用“荒诞”来透视大臣与众人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虚荣、自私、盲从和自欺欺人。皇帝不但爱慕虚荣,沉迷幻想,最可笑的还是明知自己赤身裸体,却还有“勇气”把整个游行继续下去,实在是自欺欺人;“老实”的大臣们自私,个个害怕担上个“不称职”或“愚蠢”的名号,害怕因此而丢掉了官职和爵位;街上的众人则是盲从,他们虽也看不见新装,却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些人性的弱点超越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普遍存在于人类的骨髓之中,真是让人看后不寒而栗——难道生活中的我们也如故事中的那般荒谬绝伦吗?故事中的情节虽然荒诞,但反映出来的生活却何其真实!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层面读解文本中的“荒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从一个较深的层面理解经典童话中表现出来的“荒诞”跟一般童话表现出来的“荒诞”的本质区别了。
一般认为,童话要就是需要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离生活本身越遠,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而荒诞被认为是童话创作的主要手段,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
而《皇帝的新装》中的“荒诞”则是按照一种奇特的方式去处置现实中熟悉的东西,用看似荒诞的童话故事透视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给读者带来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思想冲击,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透视世界的角度,让读者在这样的荒诞之下,品味出人生百味。
总之,在极度荒诞的情节表象下,隐含着现实生活中的真理,《皇帝的新装》中荒诞艺术的魅力以及现实意义正是如此。
二、体味幽默中的悲哀
正如其他优秀的童话一样,《皇帝的新装》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幽默诙谐、兴趣盎然。这也是孩子们热爱这篇童话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品最幽默可笑之处恐怕就在于:每个人都不想当笨蛋,但到头来偏偏每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大笨蛋。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语言上来体会,焦点集中在“看不见”和“看得见”上——两位官员说“看得见”、皇帝自己也说“看得见”。
怎么会这样呢?老部长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偏要说“看得见”,而且还要大呼:“美极了!真是美极了!”想想他说这话时的神态,真是想不笑都不行呢!这之后,皇帝又派了另一位官员前去打探,结果与第一位一样。这就进一步为皇帝亲自表示“看得见”作好了铺垫。因为自从两位官员高声赞叹“美极了”;“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了,皇帝终于亲自来看他的新衣了。读者此时都期待着皇帝的“看法”——这本身就冲击着强烈的喜剧效果!果然,当两位部下向他介绍布料如何美丽时,皇帝傻眼了。但他怎么可能比两个部下还愚蠢呢?他马上很激动地说道:“啊,它真是美极了!”“我表示十二分地满意!”这一来,随从们建议皇帝穿着这套美丽的新衣出席游行大典。于是“美极了”“美极了”的赞美声不绝于耳……“看得见的赞美”成了可笑的代名词。
再来品味一下作品中的一些动作与细节的描写吧。面对看不见的布料,皇帝不仅说,还“装作很仔细地看”。可笑的是,随从们也跟着“仔细地看了又看”。随后,皇帝得意洋洋地将自己的新装展示给百姓看——而实际上展示的却是自己一丝不挂的身体。在孩子揭示了真相后,作品本该就此结束了,可安徒生却让作品再次回到了幽默,并掀起了最后的高潮——赤身裸体的皇帝为了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了“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内臣们跟在他的后面,“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读者看到这里,怎能不开怀大笑呢?
然而,如果在教学上仅仅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与细节描写体味至此,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朝更深层的意义上解读作品——安徒生可不仅仅只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笑话呀,在幽默诙谐的故事后面,其实透露着成人世界浓重的悲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了真相。这对于孩子而言,其实并无特别,但在这样一个“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热闹却荒诞的场面,这句话就有了等同于真理的力量!孩子是诚实的,他们不会(或者说还不曾学会)为某种利益的驱使而放弃自己的诚信原则。而反观成人世界,则令人可悲可叹。为了名誉、声望、地位、面子,为了既得的利益,有的人什么都可以不顾,甚至不惜编造谎言,自欺欺人。在这里,孩子成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很显然,作品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孩童的视角,透视了成人世界的悲哀!
三、追寻生命中的真相
笔者发现,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解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骗”字上——谁受骗,为何受骗——怎样不会被骗。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自身实际,如何避免自欺与被骗。然而,当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上文的深层解读后,就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认识中——追寻生命中的真相。
人类为什么会撒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无非是为了掩盖真相,编织一个虚假的外壳。在生命的进程中,那些为了一时之名、一次之利的谎言,也许还好辨认,但那些为了逃避困难与责任,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谎言,往往会导致个体生命的沉沦和悲哀。因为谎言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直到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真理”,欺蒙世人!即使这个所谓“坚不可摧”的“真理”其真相是如此好笑。一如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外化为对金钱名誉地位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已经转变成占有和欲望的满足;对生命的追求,已经下降到平庸琐碎的层面……
然而,假的毕竟是假的,谎言迟早会被揭穿。但用什么揭穿呢?作品中,正是小孩子的“天真的声音”唤醒了大家——“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唯有未涉人世的、保持着生命本真状态的、纯洁而天真的儿童,才能无私无畏地直面“真实”,说出“真相”。这里不仅表现“返归自然,返归人的原初本性”的观念,而且表现了周作人先生所说的:安徒生“以小儿之目,观察庶类”的儿童本位主义的文学观。至此,我们再读《皇帝的新装》不但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对如何追寻生命中的真相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名作重读——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约翰·迪米留斯.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M].
[4]田明.《皇帝的新装》主题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2).
[5]罗阳.童话中荒诞艺术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30).
[6]白辉,王中华.童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策略[J].首都教育学报,2008,(9).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解读;探究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亦相对得到尊重。在新课改下,如何利用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品位呢?
众所周知,《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童话,长久以来,一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但作品的经典之处究竟在哪里,魅力何在呢?另一方面,从教学上思考,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引导初中学生解读一篇经典童话如何从作品的情节、语言、主题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究尝试呢?笔者结合实践,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一、理解荒诞中的真实
故事首先写皇帝有喜欢新衣服的怪癖,并概括介绍了他喜欢新衣到了狂热的地步,为下文的展开设下了伏笔。然后写骗子“织造”新装,皇帝、大臣看织新装的经过,集中揭露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和愚蠢。接着,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大典,却没有人揭穿这场骗局的真相。最后是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宣告了此闹剧的荒诞结局。
从情节上看,故事是极其荒诞的——织布机上根本没有布料,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国王光着身子,却扭捏作态,装模作样;众人眼看着闹剧上演,却没有一个人指出来!然而,透过这不断推进的极其荒诞的情节,我们看到的却又是极端的真实。虽是童话,却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何以看出是“异化”呢?来看看开头的一段吧:“喜欢好看的新衣服”是这位皇帝的癖好,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也就是说,皇帝把自己也与“新衣服”混同了,已经“异化”为“衣服”了——是在显耀新衣服还是在显耀自己,对于皇帝来说已经混为一体了。请注意,在这里提到的所谓“异化”,就是指事物离开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反面。从人类方面说,人被“异化”了就是人丧失了人的本性或天性,人因此由人变成了非人。
另外,故事不仅用“荒诞”来表现皇帝的“异化”,同时也用“荒诞”来透视大臣与众人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虚荣、自私、盲从和自欺欺人。皇帝不但爱慕虚荣,沉迷幻想,最可笑的还是明知自己赤身裸体,却还有“勇气”把整个游行继续下去,实在是自欺欺人;“老实”的大臣们自私,个个害怕担上个“不称职”或“愚蠢”的名号,害怕因此而丢掉了官职和爵位;街上的众人则是盲从,他们虽也看不见新装,却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些人性的弱点超越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普遍存在于人类的骨髓之中,真是让人看后不寒而栗——难道生活中的我们也如故事中的那般荒谬绝伦吗?故事中的情节虽然荒诞,但反映出来的生活却何其真实!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层面读解文本中的“荒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从一个较深的层面理解经典童话中表现出来的“荒诞”跟一般童话表现出来的“荒诞”的本质区别了。
一般认为,童话要就是需要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离生活本身越遠,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而荒诞被认为是童话创作的主要手段,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
而《皇帝的新装》中的“荒诞”则是按照一种奇特的方式去处置现实中熟悉的东西,用看似荒诞的童话故事透视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给读者带来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思想冲击,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透视世界的角度,让读者在这样的荒诞之下,品味出人生百味。
总之,在极度荒诞的情节表象下,隐含着现实生活中的真理,《皇帝的新装》中荒诞艺术的魅力以及现实意义正是如此。
二、体味幽默中的悲哀
正如其他优秀的童话一样,《皇帝的新装》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幽默诙谐、兴趣盎然。这也是孩子们热爱这篇童话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品最幽默可笑之处恐怕就在于:每个人都不想当笨蛋,但到头来偏偏每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大笨蛋。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语言上来体会,焦点集中在“看不见”和“看得见”上——两位官员说“看得见”、皇帝自己也说“看得见”。
怎么会这样呢?老部长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偏要说“看得见”,而且还要大呼:“美极了!真是美极了!”想想他说这话时的神态,真是想不笑都不行呢!这之后,皇帝又派了另一位官员前去打探,结果与第一位一样。这就进一步为皇帝亲自表示“看得见”作好了铺垫。因为自从两位官员高声赞叹“美极了”;“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了,皇帝终于亲自来看他的新衣了。读者此时都期待着皇帝的“看法”——这本身就冲击着强烈的喜剧效果!果然,当两位部下向他介绍布料如何美丽时,皇帝傻眼了。但他怎么可能比两个部下还愚蠢呢?他马上很激动地说道:“啊,它真是美极了!”“我表示十二分地满意!”这一来,随从们建议皇帝穿着这套美丽的新衣出席游行大典。于是“美极了”“美极了”的赞美声不绝于耳……“看得见的赞美”成了可笑的代名词。
再来品味一下作品中的一些动作与细节的描写吧。面对看不见的布料,皇帝不仅说,还“装作很仔细地看”。可笑的是,随从们也跟着“仔细地看了又看”。随后,皇帝得意洋洋地将自己的新装展示给百姓看——而实际上展示的却是自己一丝不挂的身体。在孩子揭示了真相后,作品本该就此结束了,可安徒生却让作品再次回到了幽默,并掀起了最后的高潮——赤身裸体的皇帝为了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了“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内臣们跟在他的后面,“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读者看到这里,怎能不开怀大笑呢?
然而,如果在教学上仅仅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与细节描写体味至此,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朝更深层的意义上解读作品——安徒生可不仅仅只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笑话呀,在幽默诙谐的故事后面,其实透露着成人世界浓重的悲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了真相。这对于孩子而言,其实并无特别,但在这样一个“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热闹却荒诞的场面,这句话就有了等同于真理的力量!孩子是诚实的,他们不会(或者说还不曾学会)为某种利益的驱使而放弃自己的诚信原则。而反观成人世界,则令人可悲可叹。为了名誉、声望、地位、面子,为了既得的利益,有的人什么都可以不顾,甚至不惜编造谎言,自欺欺人。在这里,孩子成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很显然,作品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孩童的视角,透视了成人世界的悲哀!
三、追寻生命中的真相
笔者发现,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解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骗”字上——谁受骗,为何受骗——怎样不会被骗。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自身实际,如何避免自欺与被骗。然而,当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上文的深层解读后,就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认识中——追寻生命中的真相。
人类为什么会撒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无非是为了掩盖真相,编织一个虚假的外壳。在生命的进程中,那些为了一时之名、一次之利的谎言,也许还好辨认,但那些为了逃避困难与责任,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谎言,往往会导致个体生命的沉沦和悲哀。因为谎言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直到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真理”,欺蒙世人!即使这个所谓“坚不可摧”的“真理”其真相是如此好笑。一如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外化为对金钱名誉地位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已经转变成占有和欲望的满足;对生命的追求,已经下降到平庸琐碎的层面……
然而,假的毕竟是假的,谎言迟早会被揭穿。但用什么揭穿呢?作品中,正是小孩子的“天真的声音”唤醒了大家——“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唯有未涉人世的、保持着生命本真状态的、纯洁而天真的儿童,才能无私无畏地直面“真实”,说出“真相”。这里不仅表现“返归自然,返归人的原初本性”的观念,而且表现了周作人先生所说的:安徒生“以小儿之目,观察庶类”的儿童本位主义的文学观。至此,我们再读《皇帝的新装》不但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对如何追寻生命中的真相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名作重读——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约翰·迪米留斯.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M].
[4]田明.《皇帝的新装》主题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2).
[5]罗阳.童话中荒诞艺术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30).
[6]白辉,王中华.童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策略[J].首都教育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