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榆林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在能源经济的驱动下,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越发展。然而,榆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代价十分突出,使得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大隐忧,为此必须探讨榆林市科学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富集;科学发展;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1-02
一、榆林资源富集区概况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端,总面积43 578平方公里,人口359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榆林区位优势明显。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是承接东西南北、紧联祖国中部和西部的战略要塞。榆林资源优势突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全市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开发潜力巨大,为国内外罕见。榆林人文优势独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曾经是全国有名的贫困落后地区,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为榆林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坚持跨越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南部六县在全省综合排名整体提升了三十个位次。榆林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两大矛盾
然而,榆林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驱动型特征非常明显,使得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
在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开发体制、政策、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有机地融入到基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导致中、省企业与地方经济不均衡、不协调性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不到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根据当地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有1 000个行政村尚未脱贫,占全市行政村的15.02%,贫困人口约30.2万,在全省各市中最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 050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5.2%,全省人均水平的82.23%;农民纯收入3 621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3.31%,全省人均水平的99.09%。全市尚有85万人没有解决吃水问题;天然气大量开发外输的情况下还有4个县城的居民没有用上天然气。虽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但能源基地的建设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任何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所看到的是对能源的开发,紧接着的是不断地输出到全国各地,乃至优质原煤出口他国。但当地的百姓却继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富集区科学发展不可掩盖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二)资源粗放式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
在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外输的同时,资源浪费、资源超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2005年榆林输出资源总价值620亿元,而据估算修复当年造成环境破坏费用就需要98.8亿元。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已经引起地表塌陷超过60平方公里;导致地下水系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断流,湿地面积萎缩,仅神木县境内就有10条河断流、20多眼泉井干枯,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为79个;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仅4条输气管线就破坏植被100多平方公里;工业“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式的开发,使得能源浪费现象更加严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按2007年产量计,因回采率低下造成的煤炭资源浪费达到1 920吨;伴生矿床未实施立体勘探和开发,同样造成极大浪费。大量的废气、煤矸石、矿泥的露天存放,导致内存的很多资源被浪费,废气的任意排放,煤矸石的任意堆放,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加之本地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的气候带来很大的灾难。当地居民和能源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也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和不安因素,在此情况下,协调能源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能源富集区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
三、榆林资源富集区科学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依托主导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体,以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为两翼的多元化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围绕能化基地建设,以“两区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化大项目、技术和先进示范装置,科学布局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园区资源配置,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聚集经济优势。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为支撑,围绕煤炭、油气和岩盐等核心资源,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循环发展,构建煤电、煤化工、煤制油、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走新型可持续工业发展道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增加研发投入,开发光、风、氢、生物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和内需电力电网建设,全市建成高可靠性的现代智能供电网络。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旅游文化资源、体制和产业“三整合”力度,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经营之路。按照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的总体要求,把握榆林边塞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特点,精心搞好规划,全力抓好项目,形成一批包括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文化园区、文化精品在内的重点项目,将榆林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培育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会展、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生态承载力
严格审批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工程和项目,把自然资源留在地下。这是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发出的倡议。表面上看,这一建议有些极端,但对于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而言,由于产业单一化,集中于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将使得本地经济变得更加脆弱。资源开发项目的放缓可能使得一个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调节伴随而来的收入流并发展相关产业,而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流不快速但巨大、短暂的收入流更易于管理。鉴于榆林的生态脆弱性,必须大力扭转目前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对资源开发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估,比较资源开发收益和治理生态环境成本之间的大小,并对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治理进行周密的制度安排,使资源开发的强度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使资源系统能够持续性演进。具体地,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固陕北地区的水土保持成果,探寻国家耕地补偿到期后的应对策略,加强对同一流域各县之间用水的关系调解和体制调控,探索论证排污权的应用,以保护当地水资源。制定明确的法律对资源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建立执法监督机制,严厉制裁对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
(三)平衡利益关系,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健全制度
自然资源的分配及其相应的开发利用权利则依赖于命令式结构和协商式安排的某种结合,这是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安排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提高中央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资源开采级差收益留给地方的比重,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延长资源枯竭时间。理顺产权关系,可考虑多主体所有权制。科学地建构资源的租税费体系,用市场经济规律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资源税征收比例,在产权制度明晰的前提下征收资源税。要从当地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地方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转型资金,增加对地方特色产业和接续产业的资金支持。自然资源诅咒至今从未在东南亚国家灵验过就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内部存在法律和经济体制能够正确地衡量和管制一系列资源开采和出口的机会成本。因此在榆林,政府必须解决好制度问题,实现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的整合,系统地协调各部门利益和工作,能够长期坚持执行的政策制度才能产生良好效用,避免类似“公共地灾难”的现象,通过制度解决市场失灵、政策失灵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喜荣,高军.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对策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财会研究,2009,(20).
[2]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调研课题组.关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J].陕西综合经济,2008,(4).
[3] 李锦峰,王喜荣.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4] 程俊,张薇,焦少飞,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模式设计——以榆林市为例[J].情报杂志,2008,(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资源富集;科学发展;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1-02
一、榆林资源富集区概况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端,总面积43 578平方公里,人口359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榆林区位优势明显。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是承接东西南北、紧联祖国中部和西部的战略要塞。榆林资源优势突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全市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开发潜力巨大,为国内外罕见。榆林人文优势独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曾经是全国有名的贫困落后地区,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为榆林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坚持跨越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南部六县在全省综合排名整体提升了三十个位次。榆林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两大矛盾
然而,榆林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驱动型特征非常明显,使得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
在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开发体制、政策、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有机地融入到基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导致中、省企业与地方经济不均衡、不协调性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不到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根据当地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有1 000个行政村尚未脱贫,占全市行政村的15.02%,贫困人口约30.2万,在全省各市中最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 050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5.2%,全省人均水平的82.23%;农民纯收入3 621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3.31%,全省人均水平的99.09%。全市尚有85万人没有解决吃水问题;天然气大量开发外输的情况下还有4个县城的居民没有用上天然气。虽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但能源基地的建设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任何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所看到的是对能源的开发,紧接着的是不断地输出到全国各地,乃至优质原煤出口他国。但当地的百姓却继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富集区科学发展不可掩盖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二)资源粗放式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
在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外输的同时,资源浪费、资源超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2005年榆林输出资源总价值620亿元,而据估算修复当年造成环境破坏费用就需要98.8亿元。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已经引起地表塌陷超过60平方公里;导致地下水系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断流,湿地面积萎缩,仅神木县境内就有10条河断流、20多眼泉井干枯,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为79个;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仅4条输气管线就破坏植被100多平方公里;工业“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式的开发,使得能源浪费现象更加严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按2007年产量计,因回采率低下造成的煤炭资源浪费达到1 920吨;伴生矿床未实施立体勘探和开发,同样造成极大浪费。大量的废气、煤矸石、矿泥的露天存放,导致内存的很多资源被浪费,废气的任意排放,煤矸石的任意堆放,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加之本地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的气候带来很大的灾难。当地居民和能源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也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和不安因素,在此情况下,协调能源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能源富集区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
三、榆林资源富集区科学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依托主导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体,以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为两翼的多元化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围绕能化基地建设,以“两区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化大项目、技术和先进示范装置,科学布局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园区资源配置,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聚集经济优势。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为支撑,围绕煤炭、油气和岩盐等核心资源,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循环发展,构建煤电、煤化工、煤制油、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走新型可持续工业发展道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增加研发投入,开发光、风、氢、生物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和内需电力电网建设,全市建成高可靠性的现代智能供电网络。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旅游文化资源、体制和产业“三整合”力度,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经营之路。按照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的总体要求,把握榆林边塞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特点,精心搞好规划,全力抓好项目,形成一批包括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文化园区、文化精品在内的重点项目,将榆林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培育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会展、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生态承载力
严格审批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工程和项目,把自然资源留在地下。这是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发出的倡议。表面上看,这一建议有些极端,但对于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而言,由于产业单一化,集中于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将使得本地经济变得更加脆弱。资源开发项目的放缓可能使得一个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调节伴随而来的收入流并发展相关产业,而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流不快速但巨大、短暂的收入流更易于管理。鉴于榆林的生态脆弱性,必须大力扭转目前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对资源开发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估,比较资源开发收益和治理生态环境成本之间的大小,并对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治理进行周密的制度安排,使资源开发的强度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使资源系统能够持续性演进。具体地,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固陕北地区的水土保持成果,探寻国家耕地补偿到期后的应对策略,加强对同一流域各县之间用水的关系调解和体制调控,探索论证排污权的应用,以保护当地水资源。制定明确的法律对资源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建立执法监督机制,严厉制裁对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
(三)平衡利益关系,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健全制度
自然资源的分配及其相应的开发利用权利则依赖于命令式结构和协商式安排的某种结合,这是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安排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提高中央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资源开采级差收益留给地方的比重,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延长资源枯竭时间。理顺产权关系,可考虑多主体所有权制。科学地建构资源的租税费体系,用市场经济规律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资源税征收比例,在产权制度明晰的前提下征收资源税。要从当地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地方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转型资金,增加对地方特色产业和接续产业的资金支持。自然资源诅咒至今从未在东南亚国家灵验过就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内部存在法律和经济体制能够正确地衡量和管制一系列资源开采和出口的机会成本。因此在榆林,政府必须解决好制度问题,实现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的整合,系统地协调各部门利益和工作,能够长期坚持执行的政策制度才能产生良好效用,避免类似“公共地灾难”的现象,通过制度解决市场失灵、政策失灵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喜荣,高军.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对策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财会研究,2009,(20).
[2]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调研课题组.关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J].陕西综合经济,2008,(4).
[3] 李锦峰,王喜荣.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4] 程俊,张薇,焦少飞,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模式设计——以榆林市为例[J].情报杂志,2008,(1).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