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本节课主要是建立解决立体图形问题的数学方法,课堂的设计每一环节都与上一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同学之间观点的碰撞,完善观点,教师适时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点串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主体动手实践 设计意图
在新课改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的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讲解起来往往比较枯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主要应研究如何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
下面我就以《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选题思路就是以课本P149-P152页的复习题为蓝本,选定复习题中的第2题,第11题,第19题。如何设计这堂课呢?我不断地思索着……,以前在上复习课时往往是以讲评题目来代替复习,但是这样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多数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互动性比较差,没法体现新课改中的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所以我想要改变这种沉闷的复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的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选中的题目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适时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在讲解、总结中适时渗透了联想类比的数学解题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建立解决立体图形问题的数学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探索活动环节是:问题1:请你拿出牙签和橡皮泥,用6根牙签,你能组成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吗?若能,请说出你的图形。并向小伙伴们展示你的成果。设计意图是为学生搭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阐述他们的解题思路。这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问题2: 观察刚才做好的正方体,探索下面问题:如图,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箱子的一个顶点A,它发现相距它最远的另一个顶点F处有它感兴趣的食物,这只蚂蚁想尽快得到食物,哪条路径最短?试在图中将路线画出来。
这里向学生说明只需想象将正方体的上面和前面的展开即可得到右图,由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设计意图是将探究展开图问题由研究实物(展开图纸片),上升到直接想象。这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拓展与提高。比一比,谁最聪明!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能找出几条这样的路径呢?如下图:
设计意图是鼓励学生大胆上台画出路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观点碰撞,这有利于开拓和完善解题思路。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作总结归纳。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复习课中也学有所得,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与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主体动手实践 设计意图
在新课改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的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讲解起来往往比较枯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主要应研究如何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
下面我就以《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选题思路就是以课本P149-P152页的复习题为蓝本,选定复习题中的第2题,第11题,第19题。如何设计这堂课呢?我不断地思索着……,以前在上复习课时往往是以讲评题目来代替复习,但是这样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多数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互动性比较差,没法体现新课改中的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所以我想要改变这种沉闷的复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的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选中的题目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适时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在讲解、总结中适时渗透了联想类比的数学解题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建立解决立体图形问题的数学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探索活动环节是:问题1:请你拿出牙签和橡皮泥,用6根牙签,你能组成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吗?若能,请说出你的图形。并向小伙伴们展示你的成果。设计意图是为学生搭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阐述他们的解题思路。这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问题2: 观察刚才做好的正方体,探索下面问题:如图,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箱子的一个顶点A,它发现相距它最远的另一个顶点F处有它感兴趣的食物,这只蚂蚁想尽快得到食物,哪条路径最短?试在图中将路线画出来。
这里向学生说明只需想象将正方体的上面和前面的展开即可得到右图,由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设计意图是将探究展开图问题由研究实物(展开图纸片),上升到直接想象。这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拓展与提高。比一比,谁最聪明!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能找出几条这样的路径呢?如下图:
设计意图是鼓励学生大胆上台画出路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观点碰撞,这有利于开拓和完善解题思路。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作总结归纳。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复习课中也学有所得,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与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