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地服务于这一目标。就必须注重对孩子们探究意识的培养,探究意识形成必须在教学中从小扎实抓起。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意识;培养
探究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而探究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要营造独立思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那些用独特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让其得到充分表达自己理想、情感的机会,从而培养创造力。
1、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这样才能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如有位老师教学《找规律》时,创设了小猴子过数字桥摘桃子的情景活动。先演示小猴子2格2格地跳。(0、2、4、6……)让学生再自己去发现还可以3格3格地跳(0、3、6……);4格4格。在讨论数列规律时,老师转换角色,作为参与者,有时蹲着倾听小组讨论,有时坐在小朋友的中间,给学生适时而又恰当的指导。学生们都各抒已见,通过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出了数列的排列规律。老师以“零距离”营造了一股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坦露一切。每天生活如此民主平等气氛下的孩子们。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问题很透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探究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促使他们的思维具体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简便运算“48×125”一题,可启发学生可以根据数的特点寻找简便算法,当我引导学生发现48是接近整数50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很快想到把48转化成(50-2),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接下来,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又去研究另一个因数125的特点,通过探究,他们很快发现125与8相乘得1000的凑整法;想到先把48分解成6×8,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变式为6×(8×123)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甚至想到了把较大数转化成较小数进行计算以便口算的方法:先把48×125变成(6×8)×(25×5)再变成(6×5)×(8×25)。整个教学法过程,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我只是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乐于探究,大胆创新。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从而使思维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时能迅速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具有创造性。
二、耍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师生之间合作讨论,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维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如分类一课教学中,可首先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先让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尝试分类。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通过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提出新的假设。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和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下层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
2、根据小学生好奇特点,以问题激发求知兴趣。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知识少,缺乏经验,对任何新奇的事物可能产生好奇心,促使着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同学们请把你家的电话号码告诉我,老师就会很快说出这个电话号码组成的数能否被除数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想难住老师便纷纷举手,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3、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不得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心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于进行探究,以促进创造意识的萌芽,为他们的今后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意识;培养
探究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而探究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要营造独立思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那些用独特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让其得到充分表达自己理想、情感的机会,从而培养创造力。
1、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这样才能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如有位老师教学《找规律》时,创设了小猴子过数字桥摘桃子的情景活动。先演示小猴子2格2格地跳。(0、2、4、6……)让学生再自己去发现还可以3格3格地跳(0、3、6……);4格4格。在讨论数列规律时,老师转换角色,作为参与者,有时蹲着倾听小组讨论,有时坐在小朋友的中间,给学生适时而又恰当的指导。学生们都各抒已见,通过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出了数列的排列规律。老师以“零距离”营造了一股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坦露一切。每天生活如此民主平等气氛下的孩子们。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问题很透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探究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促使他们的思维具体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简便运算“48×125”一题,可启发学生可以根据数的特点寻找简便算法,当我引导学生发现48是接近整数50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很快想到把48转化成(50-2),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接下来,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又去研究另一个因数125的特点,通过探究,他们很快发现125与8相乘得1000的凑整法;想到先把48分解成6×8,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变式为6×(8×123)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甚至想到了把较大数转化成较小数进行计算以便口算的方法:先把48×125变成(6×8)×(25×5)再变成(6×5)×(8×25)。整个教学法过程,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我只是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乐于探究,大胆创新。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从而使思维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时能迅速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具有创造性。
二、耍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师生之间合作讨论,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维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如分类一课教学中,可首先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先让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尝试分类。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通过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提出新的假设。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和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下层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
2、根据小学生好奇特点,以问题激发求知兴趣。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知识少,缺乏经验,对任何新奇的事物可能产生好奇心,促使着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同学们请把你家的电话号码告诉我,老师就会很快说出这个电话号码组成的数能否被除数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想难住老师便纷纷举手,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3、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不得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心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于进行探究,以促进创造意识的萌芽,为他们的今后发展打下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