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斯本始终是美丽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岁月印记,
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葡萄牙的围墙斑驳而苍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上帝始终保持着同一种姿势,看守着墙内的葡萄牙,同时凝望着周围的世界。
对于“海草在头,海鸟在肩”的葡萄牙人来说,海洋就是他们的一切,是征服世界的起点。古代的葡萄牙人不满足眼前的美景,曾以航海征服了世界。而现在葡萄牙能被人评论的只有足球和赌博产业,全盛时期的葡萄牙曾与西班牙签署了一份双方得利的条约——《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意图携手瓜分世界。其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与2.4亿说葡萄牙语的人群是个例证。如今看来,葡萄牙仿佛是历史书上一个没落贵族的姓氏。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Lisboa)人群最密集的地方莫过于奥古斯塔街的商业广场(Pra?a do Comércio),因曾毁于1755年大地震的里韦拉宫就曾坐落于此,所以这里又被叫做宫殿广场(Terreiro do Pa?o)。广场的北侧竖立着凯旋门(Arco da Rua Augusta),虽然欧洲境内遍布无数凯旋门,但是像里斯本这座能吹到海风的凯旋门为数不多。游客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在商业广场上的步行街购物,闲下来的时候倾听异域街头艺人的表演,或者在靠近凯旋门的地方吹吹海风,跟恋人一起欣赏日落,体验葡萄牙人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海边的里斯本从来都不是一座摩登的城市,尤其是东边的老城区,都是石板制狭小的坡路,最好不要穿高跟鞋。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区阿法玛(Alfama)在摩尔人统治时期是最繁华的区域,现在依旧可见由清真寺改造的里斯本主教堂(Patriarcado de Lisboa), 1147年葡萄牙开国国王唐·阿方索赶走了摩尔人,改建了摩尔人遗留下来这座清真寺。作为葡萄牙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教堂,造型方面远远比不上之后他们航海掠夺而来的巨资建成的修道院,建筑风格却自成一派,因建之后不断遭到地震损毁而不断重建,教堂融合了罗马、哥特、巴洛克等风格。沿着上坡路前行,道路两旁的建筑破旧却唯美,在路的尽头是圣乔治城堡(Castelo de S?o Jorge),它位于阿法马地区的最高点,绝对是俯瞰里斯本市区及观赏日落的好去处,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城堡历史悠久,由凯尔特人建于5世纪,后来摩尔人及基督徒都在原有基础上加固,后期还一度被改造为皇宫。城墙内,猫与孔雀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实在奇妙。
里斯本市中心以西大约6公里的贝伦区展示着葡萄牙昔日大航海时代的荣耀。沿海而建的广场上屹立着发现者纪念碑(Padrao dos Descobrimento),它是为了纪念航海王子恩里克逝世500年而建造,碑上的领袖人物正是这位王子,他为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领军地位的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纪念碑雕刻成一个以船为主骨的船首形状,似刀又似帆,恩里克王子站在纪念碑的船首位置,东、西两边各雕有32名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宇航员和传教士,其中就包括环绕全球的航海家麦哲伦。纪念碑后的地面上有一张大地图,上面标记着每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地点和时间,澳门也列其中。各国的游客们纷纷找到和自己国家相关的地方留影纪念,我也如此。
海风很大,沿着海边向西走,不远处便是贝伦塔(Torre de Belém),它是大航海家们扬帆远航的起点,也是保卫里斯本的堡垒。从16世纪开始,历经沧桑变故的贝伦塔目睹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近5个世纪的兴衰荣辱。塔内保留了炮台并架设着大炮,塔墙上为了拍国王马屁装饰了曼努埃尔式(Manueline)的象征物,大条的绳环绕塔身,点缀石结、浑天仪、耶稣十字或者动植物元素。贝伦塔防御工事总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Francisco de Arruda)曾在北非建造过许多防御工事,贝伦塔的建筑风格也受其影响充满了摩尔人和阿拉伯人的艺术元素。
有人说贝伦塔之于葡萄牙,就如自由女神像之于美国,是葡萄牙的象征,但我认为贝伦塔东侧的热罗尼姆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更能担此重任。这座修道院是为了纪念西方教会中最博学的教父圣热罗尼莫而建造,它洁白圣洁,是曼努埃尔式建筑中最为成功的一例。它的建筑材料为当地出产的金色石灰岩,5%的修建费用来自东方香料税额。1550年,后继者建筑师若昂·德·卡斯蒂略(Jo?o de Castilho)和迪奥戈·德·托拉尔瓦(Diogo de Torralva)重新开始修建修道院,在之前的曼努埃尔式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文艺复兴风格的2个楼层和主教堂、唱诗班的席位。主门是卡斯蒂略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它高达32米,由山形墙和小尖塔包围,雕刻了很多精细的圣母和圣弥额尔雕塑。门上方的半浮雕弧形顶饰描绘了圣热罗尼莫一生的两个情景。拱门饰、三角面与弧面部分无论哪里都包含曼努埃尔的元素。古典肃穆的修道院隐藏在闹市区之中,喧嚣的都市之声在这里戛然而止。
公元1755年11月1日,一个礼拜天的早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场巨大天灾,大地震和海啸以及地震后引发的火灾将这座城市几乎摧毁,历史记载85%以上的建筑被毁,因此在里斯本超过两三百年的古老建筑少之又少,而传说当时在热罗尼姆修道院里面礼拜的人都和这建筑一起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而今,它仍伫在海边,诉说着里斯本的历史以及那曾经神圣与辉煌的过往。
有人说,唯有海洋才能让我们阻止对自己举起枪。这一点在罗卡角(Cabo da Roca)上却没有得到验证。罗卡角远离里斯本市中心以西40公里,从里斯本市中心出发,穿过一条热带雨林般的森林包围着的高速公路,就来到了亚欧大陆的最西端——位于辛特拉山地西端的狭窄悬崖。当地球还不是圆的, 当海洋还是代表世界尽头时, 这里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海角天涯。山崖上建造了一座灯塔和一副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象征了欧亚大陆的尽头。灯塔上的灯光永远不会泯灭,远行至此的船只远远就能看到灯塔之光而知道他们已经靠近了亚欧大陆。导游告诉我这里本该是个旅游景点,但因自杀率极高而取消。因为当游客们历经艰辛步入到世界的边缘,来到这片悬崖,悬崖之下无路可走,只看见狂妄的波涛一遍遍的拍打,无遮无挡的风、波涛汹涌的海,这股悲怆感让不少到这里的人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即使们读过书的再多,渡过的桥再美,到了这里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从罗卡角的悬崖上纵身而下,与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瓜葛。
里斯本始终是美丽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岁月印记,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如果能够定居在这里,跟随这座城市一同与世无争、优雅的生活下去,该有多美好。
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葡萄牙的围墙斑驳而苍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上帝始终保持着同一种姿势,看守着墙内的葡萄牙,同时凝望着周围的世界。
对于“海草在头,海鸟在肩”的葡萄牙人来说,海洋就是他们的一切,是征服世界的起点。古代的葡萄牙人不满足眼前的美景,曾以航海征服了世界。而现在葡萄牙能被人评论的只有足球和赌博产业,全盛时期的葡萄牙曾与西班牙签署了一份双方得利的条约——《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意图携手瓜分世界。其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与2.4亿说葡萄牙语的人群是个例证。如今看来,葡萄牙仿佛是历史书上一个没落贵族的姓氏。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Lisboa)人群最密集的地方莫过于奥古斯塔街的商业广场(Pra?a do Comércio),因曾毁于1755年大地震的里韦拉宫就曾坐落于此,所以这里又被叫做宫殿广场(Terreiro do Pa?o)。广场的北侧竖立着凯旋门(Arco da Rua Augusta),虽然欧洲境内遍布无数凯旋门,但是像里斯本这座能吹到海风的凯旋门为数不多。游客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在商业广场上的步行街购物,闲下来的时候倾听异域街头艺人的表演,或者在靠近凯旋门的地方吹吹海风,跟恋人一起欣赏日落,体验葡萄牙人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海边的里斯本从来都不是一座摩登的城市,尤其是东边的老城区,都是石板制狭小的坡路,最好不要穿高跟鞋。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区阿法玛(Alfama)在摩尔人统治时期是最繁华的区域,现在依旧可见由清真寺改造的里斯本主教堂(Patriarcado de Lisboa), 1147年葡萄牙开国国王唐·阿方索赶走了摩尔人,改建了摩尔人遗留下来这座清真寺。作为葡萄牙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教堂,造型方面远远比不上之后他们航海掠夺而来的巨资建成的修道院,建筑风格却自成一派,因建之后不断遭到地震损毁而不断重建,教堂融合了罗马、哥特、巴洛克等风格。沿着上坡路前行,道路两旁的建筑破旧却唯美,在路的尽头是圣乔治城堡(Castelo de S?o Jorge),它位于阿法马地区的最高点,绝对是俯瞰里斯本市区及观赏日落的好去处,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城堡历史悠久,由凯尔特人建于5世纪,后来摩尔人及基督徒都在原有基础上加固,后期还一度被改造为皇宫。城墙内,猫与孔雀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实在奇妙。
里斯本市中心以西大约6公里的贝伦区展示着葡萄牙昔日大航海时代的荣耀。沿海而建的广场上屹立着发现者纪念碑(Padrao dos Descobrimento),它是为了纪念航海王子恩里克逝世500年而建造,碑上的领袖人物正是这位王子,他为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领军地位的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纪念碑雕刻成一个以船为主骨的船首形状,似刀又似帆,恩里克王子站在纪念碑的船首位置,东、西两边各雕有32名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宇航员和传教士,其中就包括环绕全球的航海家麦哲伦。纪念碑后的地面上有一张大地图,上面标记着每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地点和时间,澳门也列其中。各国的游客们纷纷找到和自己国家相关的地方留影纪念,我也如此。
海风很大,沿着海边向西走,不远处便是贝伦塔(Torre de Belém),它是大航海家们扬帆远航的起点,也是保卫里斯本的堡垒。从16世纪开始,历经沧桑变故的贝伦塔目睹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近5个世纪的兴衰荣辱。塔内保留了炮台并架设着大炮,塔墙上为了拍国王马屁装饰了曼努埃尔式(Manueline)的象征物,大条的绳环绕塔身,点缀石结、浑天仪、耶稣十字或者动植物元素。贝伦塔防御工事总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Francisco de Arruda)曾在北非建造过许多防御工事,贝伦塔的建筑风格也受其影响充满了摩尔人和阿拉伯人的艺术元素。
有人说贝伦塔之于葡萄牙,就如自由女神像之于美国,是葡萄牙的象征,但我认为贝伦塔东侧的热罗尼姆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更能担此重任。这座修道院是为了纪念西方教会中最博学的教父圣热罗尼莫而建造,它洁白圣洁,是曼努埃尔式建筑中最为成功的一例。它的建筑材料为当地出产的金色石灰岩,5%的修建费用来自东方香料税额。1550年,后继者建筑师若昂·德·卡斯蒂略(Jo?o de Castilho)和迪奥戈·德·托拉尔瓦(Diogo de Torralva)重新开始修建修道院,在之前的曼努埃尔式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文艺复兴风格的2个楼层和主教堂、唱诗班的席位。主门是卡斯蒂略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它高达32米,由山形墙和小尖塔包围,雕刻了很多精细的圣母和圣弥额尔雕塑。门上方的半浮雕弧形顶饰描绘了圣热罗尼莫一生的两个情景。拱门饰、三角面与弧面部分无论哪里都包含曼努埃尔的元素。古典肃穆的修道院隐藏在闹市区之中,喧嚣的都市之声在这里戛然而止。
公元1755年11月1日,一个礼拜天的早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场巨大天灾,大地震和海啸以及地震后引发的火灾将这座城市几乎摧毁,历史记载85%以上的建筑被毁,因此在里斯本超过两三百年的古老建筑少之又少,而传说当时在热罗尼姆修道院里面礼拜的人都和这建筑一起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而今,它仍伫在海边,诉说着里斯本的历史以及那曾经神圣与辉煌的过往。
有人说,唯有海洋才能让我们阻止对自己举起枪。这一点在罗卡角(Cabo da Roca)上却没有得到验证。罗卡角远离里斯本市中心以西40公里,从里斯本市中心出发,穿过一条热带雨林般的森林包围着的高速公路,就来到了亚欧大陆的最西端——位于辛特拉山地西端的狭窄悬崖。当地球还不是圆的, 当海洋还是代表世界尽头时, 这里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海角天涯。山崖上建造了一座灯塔和一副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象征了欧亚大陆的尽头。灯塔上的灯光永远不会泯灭,远行至此的船只远远就能看到灯塔之光而知道他们已经靠近了亚欧大陆。导游告诉我这里本该是个旅游景点,但因自杀率极高而取消。因为当游客们历经艰辛步入到世界的边缘,来到这片悬崖,悬崖之下无路可走,只看见狂妄的波涛一遍遍的拍打,无遮无挡的风、波涛汹涌的海,这股悲怆感让不少到这里的人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即使们读过书的再多,渡过的桥再美,到了这里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从罗卡角的悬崖上纵身而下,与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瓜葛。
里斯本始终是美丽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岁月印记,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如果能够定居在这里,跟随这座城市一同与世无争、优雅的生活下去,该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