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比诸葛亮略高一筹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和周瑜同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最出名的风流人物。经过《三国演义》作者的加工塑造,使得这两个英雄豪杰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光照千古。但由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加上有的读者缺乏历史知识,未能对诸葛亮和周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笔者根据历史事实和对艺术形象的具体分析,认为周瑜比诸葛亮略高一筹。
  罗贯中本着封建正统观念多以褒刘蜀、贬曹魏、抑孙吴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三国群臣将领、大小官僚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异常深广,造成了大多数缺乏有关历史知识,只读《三国演义》而又未能认真仔细分析的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了极大地误解。特别是对周瑜故意歪曲,把周瑜写成好像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竞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临死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对诸葛亮过度颂扬更叫人感到离奇。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把诸葛亮写成“半仙之体”“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这真是一针见血。笔者现结合史实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诸葛亮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三国志》记载,蒋干说周瑜“雅量高志”;刘备说他“文武筹晷,万人之英”;《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建安十四年)权为将军,诸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和孙策是同年生,是挚友,太夫人曾使孙权以兄奉之),程普颇似年长,数凌辱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本传》记载:“瑜少精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有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日:”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是一个气量宽宏、志向远大、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的英雄,还是个风流潇洒、平易近人的音乐家。
  周瑜对孙吴,就像诸葛亮对蜀汉一样,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瑜是“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诸葛亮胸怀三顾之恩要报,周瑜是“荷蒙受遇,敢不竭尽股肱之力,以图报效”;诸葛亮要刘备创立帝业能“跨有荆益,保其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汉室可兴矣”;周瑜要孙权横行天下,“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当时刘备无立锥之地,未成气候)……与马超为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由此可知周瑜和诸葛亮相比,其文韬武略及其忠君报国之心等各个方面实在难分上下,同样都是很有名望的贤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周瑜还是著名的音乐家。
  有人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评论三国纷争所恃时这样说:曹操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靠长江天险而割据江东;刘备靠人和来兴复汉室。这种论说未免失当。孙权继承父兄之业,知人善任,政治清明,声望很高,连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都知道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这难道不是“人和”吗?
  在那群雄割据的时代,“吴蜀皆以曹魏为国贼,而魏亦称吴蜀为二贼”,谁是谁非,姑且不论。诸葛亮忠于刘备,要兴复汉室可以肯定,而周瑜忠于孙权,要以东吴来统一中国也难以否定。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都是享有同样声誉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典型呢?
  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加以想象扩充而塑造出来的周瑜形象,确实很成功。在那动乱的封建社会里,周瑜真不愧为是个出色的英雄人物。他具有雄才大略,深为孙权所赏识。孙策在遗嘱中说:“外事(指对蜀魏问题)不决,可问周瑜。转致周郎,尽辅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周瑜从巴丘回来,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劳,继之以死。”经过周瑜一番尽贤举能,使“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周瑜有胆有识,英才盖世,的确是“不愧当朝”。当时曹操可谓“喧吓一世”,收二袁(袁绍、袁术)、斩吕布,亲率号称八十万大军急趋南下,而刘表新亡,其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曹操接着又以天子为名要挟东吴“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此时东吴群臣多数主张投降,孙权也在踌躇之中,只等周瑜决策。处境艰难,前途惨淡,而周瑜却能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地决策抗战,终于挽救了东吴危亡的命运,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如果周瑜也摄于曹操威势主张投降,则东吴的命运也就不堪设想了。
  周瑜能临危不惧,并对敌我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揖,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
  由于他作了这样正确而具体的论说,才解除了孙权的疑虑,鼓舞了众将抗战的决心,从而长东吴之气,灭曹操威风。
  周瑜具有大丈夫气魄,更有应变的特殊才干。他从鄱阳刚回来之后,处在惶恐动荡不安复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镇定自持。对群臣的不同思想分别对待,以安定众人隋绪。第一次他接见了坚持抗战的鲁肃,并没有表示赞同,只说了一句话:“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第二次又接见了主张投降的张昭、顾雍等,他们问:“都督知江东之利害否?”只回答:“未知也。”在听完他们主张投降一番言论之后,他也没有反对只问了一句:“公等之见相同否?”“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请回,明朝见主公,自有定议。”第三次是程普、黄盖等一班武将来了,他们激昂慷慨地表达了抗战派的决心以及他们与投降派争论的情况,这是他却用不对待鲁肃那种态度了,但也并没有当场就和他们计议,仅仅表示一下态度:“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将军请回,瑜见主公自有定议。”第四次来的是诸葛瑾、吕范等一班文官,有主张战的,也有主张和的。第五次又接见吕蒙等他都没有表明态度,第四次鲁肃领来了诸葛亮,他却表示赞同投降。听了诸葛亮一番强烈的讥讽和激发的言论之后,才把“早已决于胸中”的抗战意志说出来:“吾自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他为什么左一次右一次不谈自己的思想不说真心话呢?这一方面是为了暂时先稳定一下众人的情绪,同时也为了摸清情况:“公等之见皆同否?”以便作冷静地分析、研究、准备如何当众决策。这种应付事变的能力实在不容易。
  在东吴所有谋臣中,周瑜的智慧是最高的。如对荆州问题,鲁肃虽然认识到“荆州与国接邻,江山险固,士民殷富,我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可是仍然受了诸葛亮的三次欺骗,而周瑜却一目了然。又如,在吴太夫人病死后的第二年春,孙权欲伐黄祖,张昭认为:“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而周瑜却不顾这些迂腐的封建礼教。他说:“报仇雪恨,何待期年!”再如在赤壁之战后,周瑜进兵取南郡,听说刘备屯兵油江口,“瑜惊曰:孔明亦在油江否?鲁肃还问他为何失惊,却不知道刘备必有取南郡之意。鲁肃、张昭皆是东吴名将,在周瑜面前却不免相形见绌。   周瑜那种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使得一班老将们不得不心悦诚服,甘居其下。像程普先以老将自居,不服调遣,当他看到周瑜调兵遣将“动止有法”,才感到钦佩,“遂诣行营谢罪。”群英会蒋干中计,使曹操误杀两员大将。曹操醒悟后立即派了蔡中、蔡和投入东吴以内应,却被周瑜来个将计就计。曹操那样足智多谋,在赤壁战中与周瑜相形,竟也显得那样狼狈不堪。
  有人说,周瑜一心想杀诸葛亮是嫉贤妒能不顾大局的表现。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敌国相争,各为其主,相互谋杀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三国志》所说:“凡敌国欲相吞,即仇譬欲相除也。”周瑜和诸葛亮并不是在同一个统治集团内,孙刘联合抗曹,也只是吴越同舟而已。为了保命而保持暂时的团结,一旦有利可图,有机可趁,则又相互谋杀,这是正常的必然的,在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嫉贤妒能”。就以诸葛亮来说吧,他是被公认为顾大局识大体的人物,可是在刘备奔走夏口时,他跟鲁肃到东吴去的目的何在呢?且看他对刘备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这难道是识大体顾大局联吴抗曹吗?他明明知道周瑜很有才干,是他“知音”的人,是抗击曹操的中坚分子。在和东吴争城夺地时不稍稍让步而要故意气死周瑜呢?此时吴蜀之大敌曹操可并未消灭啊!持“嫉贤妒能”论者,为什么偏偏要把“嫉贤妒能”的帽子强加到周瑜头上而不让诸葛亮戴呢?当然我并没有要把他加到诸葛亮头上的意思,而是为了向那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的论说者提出质疑罢了。
  周瑜之为人,前面提到程普曾经在周瑜面前摆老资格,“数凌辱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正像廉颇与蔺相如一样,周瑜并非嫉贤妒能,相反他能大公无私举贤进能。就以对诸葛亮来说罢,当他发现诸葛亮才能高于自己时便立即叫诸葛瑾去游说,要诸葛亮来同事东吴,很明显,如果游说成功,则周瑜的职权很可能被诸葛亮所取代,而他却不顾这些。直到游说不成,无可奈何也,他才“转恨孔明存心欲杀之。”我们再看看他为什么要杀诸葛亮吧:第一次是“周瑜谢出暗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于是叫诸葛亮去断曹操粮道,想借曹操之手杀之,当其计被诸葛亮识破之后,“瑜摇首顿足日: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第二次是在蒋干中计之后,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又为诸葛亮所知,“使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于是叫孔明借箭向借违反军令的罪名杀之。不想孔明竟在第三天完成了任务,使得周瑜又骇然大惊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第三次是所谓孔明借来了东风,“瑜大惊日: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这才随即派了丁秦、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
  从周瑜三次谋杀诸葛亮来看,他完全是个顾大局的人,他深知联蜀抗曹的重要性。
  所以第一、二次谋杀孔明,都是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或充足的理由,假使第一次能借曹操之手杀了,则吴蜀联盟不仅不会破裂,而且会更加巩固。因为刘备一定要和东吴加强合作以便抗击曹操为孔明报仇雪恨。如果第二次谋杀成功,周瑜便可拿出诸葛亮亲手写下的“军令状”,说明他贻误军事,杀之有理,这样刘备也不得不谅解,吴蜀联盟也不至于破坏。至于第三次,情况不同了,东风已经借来,可谓木已成舟,打败曹操毋庸置疑,即使吴蜀联盟暂时受到损害也无关大局。何况诸葛亮在周瑜眼里简直比曹操八十万大军还要可怕的多,为了国家利益,不致产生后患,此时不杀待何时,要杀诸葛亮是不可避免的。
  由上所述,可知周瑜杀诸葛亮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是无可厚非的,从而也更证明周瑜对于孙权切实是忠心耿耿,矢志不移。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东吴“尽节用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在观察、思考各种情况,寻找解决抗击曹操的线索和方法,如在三江口取胜后,“周瑜于山顶,看隔江战船,尽入水寨。瑜顾谓众将曰:‘江北战船如芦苇之密,操又多谋,当用何计破之?’众将未及对忽操军寨中,被风吹折黄旗,飘入江中,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正观之际,忽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周瑜和曹操交战,既获得初次胜利,又见敌军旗折,分明是敌人不吉之兆,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时时思虑着:“何以破之”。风吹旗角拂面,竟然也能使得他得到很大的启发:要用火攻必须东风。为东风难得而过度忧虑,以致昏倒。在南郡时,他左臂中箭,疼不可当,饮食俱废。医者日,此箭头上有毒,急却不能愈可,当此之时,曹仁骂阵不已,程普等不敢告之,并劝他“众将皆欲收兵回东吴,待公箭疮平复,再作区处。”周瑜听了却“于床上奋然跃起曰:大丈夫既食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能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言讫即披甲上马,诸军众将无不骇然”,这充分体现了他那为国效劳,废私忘我、誓死如果的英雄本色,最后,终因三次用计不成,怒气冲激使得“金疮进裂”,以致于死。他只有三十六岁就为国捐躯了,实在可惜,真使人感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人说诸葛亮能未卜先知,曹操有事后之明,周瑜能即事便知,这是确有道理的,诸葛亮未卜先知,事例很多,无须说明,曹操事后之明,最突出的事例是误杀蔡瑁、张允后,就立即知道是中计。周瑜即事便知,事例也很多,如在三江口听说有故人蒋干来访,他就知道:“说客至矣”。刘备移兵油江,他便知道有欲取南郡之意。周瑜和诸葛亮相比,我认为诸葛亮的形象充满了神话和传奇色彩,是人们所理想的带有“半仙之体”(鲁迅语)的艺术典型,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他集中体现了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人们总希望有一个经天纬地的英雄来为自己造福,他的足智多谋能以弱胜强的本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上具有强大势力的坏人作斗争的愿望;他能呼风唤雨,也正体现了人们渴望能够改造和控制大自然的理想。而周瑜的才干并不是神奇莫解的,只要人们勤勤恳恳地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则完全可以锻炼出具有周瑜那样的本领,他是现实中的英雄豪杰,比诸葛亮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是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典型。
  从以上所述,历史上的周瑜精通音乐,可谓是个音乐家,而诸葛亮在这方面无记载。《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诸葛亮虽然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典型,而周瑜的形象比诸葛亮形象具有更大真实性,使人敬佩不已,能激励人们自觉地以他为榜样,努力奋斗,使自己能够德才兼备,能够为国家和人们做出巨大贡献。诸葛亮的形象虽然比周瑜形象显得更为高明,却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已,所以我认为周瑜比诸葛亮略高一筹。
其他文献
体育课是一门以室外教学为主的特殊学科,受场地、器材、气候、环境等各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笔者结合多年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一至三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四至六年级为变化阶段,他们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尤其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这些项目要求掌握一些
期刊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需要怎样调动就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如何才能创设一种积极交流的氛围,吸引沉默的大多数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精心塑造自身美好形象,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最容易吸引学生。要想给学生心中留下良
期刊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怎样上一题多解训练课?下面仅就多步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训练课,初略地介绍一下我的基本做法。  一、进行一题多解的实际练习  (一)一般的一题多解的练习。题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法、时间、速度等要求逐步提高。  题1: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
期刊
背景资料:熊熊是个小女孩,小三班年龄最大的孩子,开学后很多孩子都已经不哭了,可她来园总是哭哭啼啼,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开始一个月也是半推半就,有时只上半天,不做早操,不讲话也不跟小朋友们玩,中午不愿上床睡觉,不会自己如厕,吃饭要喂。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就哭,认为是小朋友打她。  观察时间:开学后第二个月。  观察地点:小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熊艾诗(小名熊熊)。  观察目的:希望熊熊能够合
期刊
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其整体的改革理念和各学科的具体要求,都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位教研工作者的头脑。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绝大多数教师较好地把课改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教育教学行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较好体现。课堂教学正朝着立足学生成长、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发展着。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通常都发生在新授课上,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见课型——练习课,却不是很
期刊
在英语教学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没有停止过探究,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教学途径,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英语教学法,例如直接法、视听法、情景教学法、整体法、交际法、暗示教学法等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出现与引入,大为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多样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法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有各自的弊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法,成了摆在全体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
期刊
室外体育课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际也是知与行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由于它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其主要表现是知而不行,行而未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室外体育课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
期刊
进入高三阶段,英语习题量日益加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练习上,使得讲评练习变得极为频繁。习题讲评课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型,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抓好这一环节对于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运用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指导,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的重要依据之一。讲评课中,有些教师逐题仔细地讲解,采用“注入式”教学法,实行“满堂灌”教
期刊
排球运动作为三大球的项目之一,在学校体育中一直颇受学生欢迎。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排球在推广普及方面一直受到制约。主观上是技术难度较强,规则要求相对较高。客观上是排球的普及历来就不如足球、篮球。这样的局面就造成了参赛队少,比赛水平低,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排球技术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及输送,造成了“恶性循环”。许多学生不愿从事排球训练是较普遍的现象,这就促使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正视现实,将学生对排球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布置除了传统的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考虑的是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科学素养目标以及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目标等。但所有这些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光凭借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外的进一步落实,而作业的有效布置是落实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以下简单谈谈作业布置中的具体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