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和重要保证,它作为教学设计的前置行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部分,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形成“三环一体”的整体联动的分析体系。课前学情分析可以确定学生认知起点,进行充分预设;课中学情分析可以调整改进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学情分析可以评估教学结果,为后续教学提供真实的学情。教师在教学中要聚焦“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分析,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情分析 课前 课中 课后 课堂教学
一、课前:确定认知起点,进行充分预设
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而全面的学情分析对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备好学生,备足教材,才能有效的完成课前准备,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课前的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知识经验分析
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于学生能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的新知识更多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一共有多少》这课中,学生已有认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而且学生在学前班也学习了部分知识,以一年级两个班级108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接受过幼小衔接的学生达64人,占比59.26%,其中对学生5以内加法计算进行前测,测试题目为5题,如图1所示,在108个学生中,103个满分,也即95.3%的学生都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法,但是在提问中发现,学生对于加法的意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能清晰地表达算式的含义,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即合起来的意思。
同时,学生在上学前已有一些简单加法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遇到过加法的原型,只是不知道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因此本课也要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密切加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数学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二) 学习兴趣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但是相比于短暂又轻松的幼儿园学习,他们对于40分钟的小学课堂还不太适应,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本课是在国庆节结束后的第一次课,学生容易产生假期综合症,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往往只對色彩鲜艳,故事性强的教学素材有兴趣。因此,基于此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情境图入手,让学生现场演示,增加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
(三) 学习策略分析
从学生理解的角度看,在多个情境下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加法原型支撑,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课本通过“一共有多少笔”和一共有几只熊猫”来阐述相同的算式“3+2”,以此帮助理解加法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可以设计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情景中完成运算的抽象过程。
另一方面,一年级学生会借助于实物或数手指来完成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采取符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在本课中,我采取图片操作,画图解释,手指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象的内容为素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加法计算融入到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课中: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课堂
经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已有了一份详备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是鲜活而完整的个体,教师的预设往往会与学生的思维存在出入,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中特殊群体的认知差异,及时帮助他们齐头并进。在探究数“一共几支铅笔”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准确说出铅笔有几支,已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按照教学安排,已经可以开始下一个环节,但是教师发现,学生数数的方法略有差别,于是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按照1,2,3,4,5的顺序来数,但是有的学生在原有的3支铅笔基础上往后数4,5,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左右手铅笔支数合起来,2和3合起来是5的方法来数。因此笔者在课堂中及时停下脚步,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这也是促进有效课堂的方式。因此,课中的学情分析是教师因势利导,及时作出教学策略调整,促进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三、课后:评估教学结果,提供后续学情
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评估分析,主要在于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一共有多少》这课中,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说完整话的能力有待提高,指导加法的意义,但是表达略显卡顿,需要教师给予提示语或与他一起说,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加法的意义。因此我在课后布置了一个回家说一说的小任务,与家长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列出加法算式,并完整说出它的意思,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在下一节课课堂中,就让学生说完整话设计一个补救及巩固的环节。通过课后学情分析,达到及时补救,提供后续学情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应动态的活跃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前、课中、课后跟踪分析学生的实时学情,及时作出教学策略的改进,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课前备课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操作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9):1-7.
[2] 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40-42.
【关键词】 学情分析 课前 课中 课后 课堂教学
一、课前:确定认知起点,进行充分预设
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而全面的学情分析对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备好学生,备足教材,才能有效的完成课前准备,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课前的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知识经验分析
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于学生能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的新知识更多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一共有多少》这课中,学生已有认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而且学生在学前班也学习了部分知识,以一年级两个班级108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接受过幼小衔接的学生达64人,占比59.26%,其中对学生5以内加法计算进行前测,测试题目为5题,如图1所示,在108个学生中,103个满分,也即95.3%的学生都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法,但是在提问中发现,学生对于加法的意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能清晰地表达算式的含义,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即合起来的意思。
同时,学生在上学前已有一些简单加法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遇到过加法的原型,只是不知道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因此本课也要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密切加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数学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二) 学习兴趣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但是相比于短暂又轻松的幼儿园学习,他们对于40分钟的小学课堂还不太适应,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本课是在国庆节结束后的第一次课,学生容易产生假期综合症,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往往只對色彩鲜艳,故事性强的教学素材有兴趣。因此,基于此学情,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情境图入手,让学生现场演示,增加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
(三) 学习策略分析
从学生理解的角度看,在多个情境下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加法原型支撑,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课本通过“一共有多少笔”和一共有几只熊猫”来阐述相同的算式“3+2”,以此帮助理解加法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可以设计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情景中完成运算的抽象过程。
另一方面,一年级学生会借助于实物或数手指来完成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采取符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在本课中,我采取图片操作,画图解释,手指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象的内容为素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加法计算融入到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课中: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课堂
经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已有了一份详备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是鲜活而完整的个体,教师的预设往往会与学生的思维存在出入,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中特殊群体的认知差异,及时帮助他们齐头并进。在探究数“一共几支铅笔”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准确说出铅笔有几支,已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按照教学安排,已经可以开始下一个环节,但是教师发现,学生数数的方法略有差别,于是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按照1,2,3,4,5的顺序来数,但是有的学生在原有的3支铅笔基础上往后数4,5,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左右手铅笔支数合起来,2和3合起来是5的方法来数。因此笔者在课堂中及时停下脚步,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这也是促进有效课堂的方式。因此,课中的学情分析是教师因势利导,及时作出教学策略调整,促进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三、课后:评估教学结果,提供后续学情
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评估分析,主要在于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一共有多少》这课中,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说完整话的能力有待提高,指导加法的意义,但是表达略显卡顿,需要教师给予提示语或与他一起说,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加法的意义。因此我在课后布置了一个回家说一说的小任务,与家长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列出加法算式,并完整说出它的意思,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在下一节课课堂中,就让学生说完整话设计一个补救及巩固的环节。通过课后学情分析,达到及时补救,提供后续学情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应动态的活跃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前、课中、课后跟踪分析学生的实时学情,及时作出教学策略的改进,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课前备课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操作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9):1-7.
[2] 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