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给予A组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PFNA)治疗,B组则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DHS)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和术后各指征、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短于或少于B组,且P<0.05;A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P>0.05;另外,A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B组(25.00%),且P<0.05。结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两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方法。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前言
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很多,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PFNA)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DHS)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即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以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A组40例,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6.21±7.14岁;骨折分型:5例1-b型、8例II-a型、18例II-b型、9例III型;致伤原因:15例交通伤、21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伤。B组40例,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7.13±6.73岁;骨折分型:4例1-b型、10例II-a型、20例II-b型、6例III型;致伤原因:14例交通伤、22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入选后即进行各项常规检查,术前协调诊治患者全身疾病,并进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患者采取持续性硬模外麻醉或全麻方法,取仰卧位,使用足部固定器进行牵引,同时结合手法进行复位,然后使用C型壁X线机进行透视,以查看复位情况,确认复位后则可进行消毒铺巾。⑴A组:给予使用PFNA。于大粗隆顶点往近端2cm处作一个长2~5cm的切口,将部分臀中肌肌纤维钝性分离,然后触及股骨大粗隆的顶部,并用凌形锥凿穿其前端1/3处的骨皮质和顶点骨皮质[1]。然后借助C型壁X线机的引导,将主钉插入到合适的部位,同时利用体外瞄准器将螺旋刀片打入,植入尾帽。然后结合骨折的稳定情况选择锁钉,最后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再关闭伤口(图1)。⑵B组:给予该组使用DHS。在患侧股骨大粗隆外侧纵向作切口,长12~16cm,将股外侧肌钝性分开,以使股骨近端、股骨颈基部和股骨大粗隆充分暴露出来。然后使用骨钻于大粗隆下约3cm处钻一个小孔,作为导引角度定位器的放置点,经骨孔放置导针。查看导针的深度和位置,达到要求后再进行C型壁X线机透视。然后进行扩孔和攻丝,选择长度合适的滑动加压螺钉植入,再进行套筒钢板安装,滑入螺钉尾端,加压骨折端[2]。保证股骨干外侧骨质皮与钢板紧贴后再拧入皮质骨螺钉,并于滑动加压螺钉的尾端拧入加压尾钉。然后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关闭伤口(图2)。对两组患者术后使用3~5d的抗生素,并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的术中和术后各指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功能优良率(通过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图1 PFNA术后 图2 DHS术后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Harris进行评分,其中,分数等于和大于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低于70分则为差[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 两组术中和术中个指标情况比较
除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之外(P>0.05),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且术中输血量也少于B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和术中个指标情况比较(x±s )
2.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A组功能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两组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如感染、宽内翻、内固定断裂、髋内翻等,其中,A组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0%,B组10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x2=4.50)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且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股骨粗隆间骨折指的是发生在髋关节囊线之外,小转子下方区域内骨折病症,并占髋部骨折64%左右,成为机体髋部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股骨粗隆部的血细胞运动较为丰富,因此在骨折后易愈合,但也容易出现髋内翻等并发症,选择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是关键。
当前,PFNA和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流方法。DHS应用较广,适用于大部分隆间骨折患者,且固定效果好。但对于不稳定性股骨隆间骨折患者,尤其是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由于股骨后劲的内侧存在皮质缺损,使股骨缺乏支撑点而易出现钢板疲劳折断、螺钉切割股骨头折断等并发症情况。PFNA出现很好地弥补了DHS的这一缺陷,它依靠螺旋刀就能很好地实现稳定支撑和抗旋转的目的,且术中显露骨折端,不会对局部血运造成明显的影响,因而能有效减少对骨折部位软组织的损害,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操作相对简单,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研究中,A 组使用了PFNA,B 组使用了DHS,结果显示,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且术中输血量也少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50%)也明显低于B组(25.00%),P<0.05;而比较两组的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两组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倪晓辉等[5]人的研究成果相类似。由此可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晓锋.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健康之路,2013,12(06):115-116.
[2]邱波,宋其合,钟俊等.两种不同内固定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6):430-431.
[3]倪晓辉,朱兴元,田顺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4(10):888-891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给予A组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PFNA)治疗,B组则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DHS)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和术后各指征、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短于或少于B组,且P<0.05;A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P>0.05;另外,A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B组(25.00%),且P<0.05。结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两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方法。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前言
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很多,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PFNA)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DHS)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即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以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A组40例,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6.21±7.14岁;骨折分型:5例1-b型、8例II-a型、18例II-b型、9例III型;致伤原因:15例交通伤、21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伤。B组40例,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7.13±6.73岁;骨折分型:4例1-b型、10例II-a型、20例II-b型、6例III型;致伤原因:14例交通伤、22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入选后即进行各项常规检查,术前协调诊治患者全身疾病,并进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患者采取持续性硬模外麻醉或全麻方法,取仰卧位,使用足部固定器进行牵引,同时结合手法进行复位,然后使用C型壁X线机进行透视,以查看复位情况,确认复位后则可进行消毒铺巾。⑴A组:给予使用PFNA。于大粗隆顶点往近端2cm处作一个长2~5cm的切口,将部分臀中肌肌纤维钝性分离,然后触及股骨大粗隆的顶部,并用凌形锥凿穿其前端1/3处的骨皮质和顶点骨皮质[1]。然后借助C型壁X线机的引导,将主钉插入到合适的部位,同时利用体外瞄准器将螺旋刀片打入,植入尾帽。然后结合骨折的稳定情况选择锁钉,最后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再关闭伤口(图1)。⑵B组:给予该组使用DHS。在患侧股骨大粗隆外侧纵向作切口,长12~16cm,将股外侧肌钝性分开,以使股骨近端、股骨颈基部和股骨大粗隆充分暴露出来。然后使用骨钻于大粗隆下约3cm处钻一个小孔,作为导引角度定位器的放置点,经骨孔放置导针。查看导针的深度和位置,达到要求后再进行C型壁X线机透视。然后进行扩孔和攻丝,选择长度合适的滑动加压螺钉植入,再进行套筒钢板安装,滑入螺钉尾端,加压骨折端[2]。保证股骨干外侧骨质皮与钢板紧贴后再拧入皮质骨螺钉,并于滑动加压螺钉的尾端拧入加压尾钉。然后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关闭伤口(图2)。对两组患者术后使用3~5d的抗生素,并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的术中和术后各指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功能优良率(通过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图1 PFNA术后 图2 DHS术后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Harris进行评分,其中,分数等于和大于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低于70分则为差[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 两组术中和术中个指标情况比较
除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之外(P>0.05),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且术中输血量也少于B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和术中个指标情况比较(x±s )
2.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A组功能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两组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如感染、宽内翻、内固定断裂、髋内翻等,其中,A组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0%,B组10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x2=4.50)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且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股骨粗隆间骨折指的是发生在髋关节囊线之外,小转子下方区域内骨折病症,并占髋部骨折64%左右,成为机体髋部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股骨粗隆部的血细胞运动较为丰富,因此在骨折后易愈合,但也容易出现髋内翻等并发症,选择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是关键。
当前,PFNA和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流方法。DHS应用较广,适用于大部分隆间骨折患者,且固定效果好。但对于不稳定性股骨隆间骨折患者,尤其是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由于股骨后劲的内侧存在皮质缺损,使股骨缺乏支撑点而易出现钢板疲劳折断、螺钉切割股骨头折断等并发症情况。PFNA出现很好地弥补了DHS的这一缺陷,它依靠螺旋刀就能很好地实现稳定支撑和抗旋转的目的,且术中显露骨折端,不会对局部血运造成明显的影响,因而能有效减少对骨折部位软组织的损害,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操作相对简单,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研究中,A 组使用了PFNA,B 组使用了DHS,结果显示,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且术中输血量也少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50%)也明显低于B组(25.00%),P<0.05;而比较两组的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87.50%,B组为85.00%,两组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倪晓辉等[5]人的研究成果相类似。由此可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和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晓锋.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健康之路,2013,12(06):115-116.
[2]邱波,宋其合,钟俊等.两种不同内固定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6):430-431.
[3]倪晓辉,朱兴元,田顺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4(10):88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