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此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思维”起来,使数学思维训练真正有效,让学生的潜在的思维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并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一、在导入中诱发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或某个实际问题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活思考,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在课的开始没有直接揭示课题或出示例题,而是以师生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对于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是觉得亲切而感兴趣的。
二、在比较中优化思维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较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比较的数学方法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和有序性。
美国在《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提出: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当作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小明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列表整理选配方法。学生在亲身参与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和体验自己的数学思考,甚至有学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数学思考。然后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展示比较。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优化了的知识,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学生发现并掌握优化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比较。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选配整理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找准了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逐一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之中真切体验怎样有序思考以及有序思考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列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三、在抽象中凸现思维的本源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例如:有帽子和木偶两种图形,如果要求你用线将两种图形连接起来,你知道有多少种选配的方法呢?
……
对小学生来说,把具体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模型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先把具体的实物“帽子”、“木偶”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用连线表示选配,在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中,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因为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引导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指导、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逐步实现学生的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由于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自己通常难以有效总结出思维活动的规律、方法,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假如增加一顶帽子或减少一个木偶,选配的方法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明白了选配方法多少与帽子顶数和木偶个数有关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再抽象————用算式表示关系。当学生基本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为什么可以用3乘2表示。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从现有发展水平出发,通过逐步的思维训练以达到可能达到的新发展水平,并按照这种规律,继续培养出第二级新的思维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第三级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总之,注意通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发展层次与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积累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的递进过程,并于这种过程中增强思维的“弹跳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能跳起来“够得着果子”,从而转化、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在训练中实现思维的迁移
教学不应落后于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消除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使潜在发展水平变成实际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迁移,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已经找到两类事物之间的选配规律,那这一数学思维一定能迁移到三类事物之间的选配思考中。
【教学片段】
在课堂教学的拓展深化环节中,对“想想做做”第2题进行再度开发。
师:小红还有两双不同的旅游鞋。去苏州乐园游玩时,小红要穿一件衬衣、一条裙子或裤子、一双旅游鞋,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一共有30种不同的穿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乘5乘2等于30种。教师板书:3×5×2=30(种)
师: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好吗?
生:假如就穿1双白色的旅游鞋,那就有15种不同的穿法;假如穿粉红色的旅游鞋又有15种旅游鞋,总共是2个15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数学思维的迁移,并尽可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同时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思维”起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在导入中诱发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或某个实际问题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活思考,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在课的开始没有直接揭示课题或出示例题,而是以师生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对于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是觉得亲切而感兴趣的。
二、在比较中优化思维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较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比较的数学方法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和有序性。
美国在《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提出: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当作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小明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列表整理选配方法。学生在亲身参与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和体验自己的数学思考,甚至有学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数学思考。然后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展示比较。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优化了的知识,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学生发现并掌握优化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比较。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选配整理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找准了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逐一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之中真切体验怎样有序思考以及有序思考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列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三、在抽象中凸现思维的本源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例如:有帽子和木偶两种图形,如果要求你用线将两种图形连接起来,你知道有多少种选配的方法呢?
……
对小学生来说,把具体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模型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先把具体的实物“帽子”、“木偶”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用连线表示选配,在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中,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因为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引导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指导、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逐步实现学生的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由于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自己通常难以有效总结出思维活动的规律、方法,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假如增加一顶帽子或减少一个木偶,选配的方法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明白了选配方法多少与帽子顶数和木偶个数有关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再抽象————用算式表示关系。当学生基本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为什么可以用3乘2表示。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从现有发展水平出发,通过逐步的思维训练以达到可能达到的新发展水平,并按照这种规律,继续培养出第二级新的思维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第三级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总之,注意通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发展层次与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积累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的递进过程,并于这种过程中增强思维的“弹跳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能跳起来“够得着果子”,从而转化、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在训练中实现思维的迁移
教学不应落后于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消除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使潜在发展水平变成实际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迁移,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已经找到两类事物之间的选配规律,那这一数学思维一定能迁移到三类事物之间的选配思考中。
【教学片段】
在课堂教学的拓展深化环节中,对“想想做做”第2题进行再度开发。
师:小红还有两双不同的旅游鞋。去苏州乐园游玩时,小红要穿一件衬衣、一条裙子或裤子、一双旅游鞋,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一共有30种不同的穿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乘5乘2等于30种。教师板书:3×5×2=30(种)
师: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好吗?
生:假如就穿1双白色的旅游鞋,那就有15种不同的穿法;假如穿粉红色的旅游鞋又有15种旅游鞋,总共是2个15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数学思维的迁移,并尽可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同时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思维”起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