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芙蓉姐姐”到“凤姐”,“犀利哥”,不难发现这些网络“红人”在称呼上都冠以“X姐”“X哥”之类的称呼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本文从模因论对“X哥/姐”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复制传播过程,及其风靡的原因。
关键词:“X哥/姐”模因论;复制传播;原因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5-01
一、引言
如今网络作为一种媒介造就了许多“明星”。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到“浮云哥”,不难发现这些“红人”们都冠以“姐/哥”之类的称号。这类以往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友的称呼语如今在网络中已演变成一种流行的“哥姐文化”。本文试图从模因理论的视角来探讨“X哥/姐”这一语言现象。
二、模因论和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由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1]。他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即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成为“人云亦云”的模因。在语言学领域,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词语、句段、篇章都可以成为语言模因。其复制和传播现象则为模因现象。例如:
(一)拥有了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中国新书发布网,2005年2月1日)
(二)拥有一台激光设备就等于拥有一颗“摇钱树”。(意林商贸网,2004年12月29日)
以上的两个句子都是同一个结构模式“拥有了……就等于拥有了……”,而这个模式的出处正是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他的名言:“拥有了网络就等于拥有了世界”就是以上句子的模因。这种模仿传播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称作模因现象。
三、“X哥/姐”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
在模因论中“X哥/姐”属于一个词语模。所谓词语模就是具有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由“模标”和“模槽”构成。其中“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3]。“X哥/姐”模因式中的模槽既可以是名词、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大多源于个人外形特征或是与个人相关的事件特征。
海利根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与传播”。“X哥/姐”作为一个强势的语言模因,其复制和传播同样要经历上述四个阶段:
(一)同化。具有繁殖能力的模因一旦传入人的大脑,就把它变成了传播模因的工具,(Dawkins,1976:243)也就是宿主。“X哥/姐”模因能迅速从一个人的头脑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这与人的认知取向、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和行为愿望是密切相关的[3]。“哥”“姐”这类称呼用语本身就存在于汉语中,如今变成一种网络文化,其被广泛接受的源头来自于“芙蓉姐姐”,其“妩媚”的造型、夸张的言论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注意。
(二)记忆。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即模因的长寿性[4]。在娱乐和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推手在幕后不断地炒作,加上网民的娱乐心态,使“X哥/姐”模因长期存在于人脑之中。宿主们再利用自身的认知系统加以理解与接受后将娱乐大众的“X哥/姐”这一概念存储于人们的记忆中。
(三)表达。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就必须借助篇章、图片或行为举止等形式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果模因宿主深信某个模因相当重要并乐于传播时,该模因就会得到不断地表达。在交流中,宿主从记忆存储模因中将“X哥/姐”模因提取出来,利用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最常见的即话语),将此信息传入其他人的大脑中。
(四)传播。某个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具备看得见并具有稳定性的载体或媒介。“芙蓉姐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X哥/姐”词缀简洁易于记忆,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众的眼球。互联网的传播促进了“X哥/姐”称呼语规模的扩大。因此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运输工具,“X哥/姐”得到不断复制与传播。
四、“X哥/姐”模因形成的原因
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地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Blackmore,1999:17)”模因“X哥/姐”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的模因,进军流行网络语言,与以下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经济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经济,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和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X哥/姐”称呼语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复制和传播在于它通常能够简短,精炼的做出描述。例如,将“犀利哥”改成“眼神犀利的乞丐”这样的语言既不简洁突出,还缺乏了原有的调侃意味,自然不会成为模因。
(二)消遣娱乐性。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提供了一个大众化的平台。在网络上只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是特色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他就有可能一夜爆红。网络的“哥/姐”就突破了传统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调侃意味。
(三)时尚性。所谓时尚,就是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4]。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信息量大而且更新快,网络热词如今可谓是时尚的风向标。
五、结语
如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X哥/姐”能在众多网络热词中存活、发展和壮大,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它既符合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条件又具有经济适用性、消遣娱乐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在看清网络热词实质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网络环境中正确对待流行语言这一特殊现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冉永平,张兴红.语用学纵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0-186.
关键词:“X哥/姐”模因论;复制传播;原因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5-01
一、引言
如今网络作为一种媒介造就了许多“明星”。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到“浮云哥”,不难发现这些“红人”们都冠以“姐/哥”之类的称号。这类以往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友的称呼语如今在网络中已演变成一种流行的“哥姐文化”。本文试图从模因理论的视角来探讨“X哥/姐”这一语言现象。
二、模因论和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由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1]。他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即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成为“人云亦云”的模因。在语言学领域,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词语、句段、篇章都可以成为语言模因。其复制和传播现象则为模因现象。例如:
(一)拥有了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中国新书发布网,2005年2月1日)
(二)拥有一台激光设备就等于拥有一颗“摇钱树”。(意林商贸网,2004年12月29日)
以上的两个句子都是同一个结构模式“拥有了……就等于拥有了……”,而这个模式的出处正是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他的名言:“拥有了网络就等于拥有了世界”就是以上句子的模因。这种模仿传播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称作模因现象。
三、“X哥/姐”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
在模因论中“X哥/姐”属于一个词语模。所谓词语模就是具有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由“模标”和“模槽”构成。其中“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3]。“X哥/姐”模因式中的模槽既可以是名词、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大多源于个人外形特征或是与个人相关的事件特征。
海利根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与传播”。“X哥/姐”作为一个强势的语言模因,其复制和传播同样要经历上述四个阶段:
(一)同化。具有繁殖能力的模因一旦传入人的大脑,就把它变成了传播模因的工具,(Dawkins,1976:243)也就是宿主。“X哥/姐”模因能迅速从一个人的头脑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这与人的认知取向、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和行为愿望是密切相关的[3]。“哥”“姐”这类称呼用语本身就存在于汉语中,如今变成一种网络文化,其被广泛接受的源头来自于“芙蓉姐姐”,其“妩媚”的造型、夸张的言论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注意。
(二)记忆。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即模因的长寿性[4]。在娱乐和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推手在幕后不断地炒作,加上网民的娱乐心态,使“X哥/姐”模因长期存在于人脑之中。宿主们再利用自身的认知系统加以理解与接受后将娱乐大众的“X哥/姐”这一概念存储于人们的记忆中。
(三)表达。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就必须借助篇章、图片或行为举止等形式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果模因宿主深信某个模因相当重要并乐于传播时,该模因就会得到不断地表达。在交流中,宿主从记忆存储模因中将“X哥/姐”模因提取出来,利用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最常见的即话语),将此信息传入其他人的大脑中。
(四)传播。某个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具备看得见并具有稳定性的载体或媒介。“芙蓉姐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X哥/姐”词缀简洁易于记忆,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众的眼球。互联网的传播促进了“X哥/姐”称呼语规模的扩大。因此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运输工具,“X哥/姐”得到不断复制与传播。
四、“X哥/姐”模因形成的原因
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地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Blackmore,1999:17)”模因“X哥/姐”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的模因,进军流行网络语言,与以下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经济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经济,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和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X哥/姐”称呼语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复制和传播在于它通常能够简短,精炼的做出描述。例如,将“犀利哥”改成“眼神犀利的乞丐”这样的语言既不简洁突出,还缺乏了原有的调侃意味,自然不会成为模因。
(二)消遣娱乐性。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提供了一个大众化的平台。在网络上只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是特色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他就有可能一夜爆红。网络的“哥/姐”就突破了传统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调侃意味。
(三)时尚性。所谓时尚,就是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4]。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信息量大而且更新快,网络热词如今可谓是时尚的风向标。
五、结语
如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X哥/姐”能在众多网络热词中存活、发展和壮大,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它既符合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条件又具有经济适用性、消遣娱乐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在看清网络热词实质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网络环境中正确对待流行语言这一特殊现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冉永平,张兴红.语用学纵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