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年、月、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时间单位“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和“年、月、日”有关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学习模式,借助年历卡和课件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并掌握它们之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月、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时间单位“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和“年、月、日”有关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学习模式,借助年历卡和课件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专家的事业”,为人父母者最好早一点成为专家,承担教育的责任,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一代胜过一代。 这个时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做父亲?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有父亲说,父亲就是家里所有东西都要扛的那个人,就是撑起家庭经济重担的那个人,是给孩子当司机的那个人。但除此之外,父亲还承担很多责任,诸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陪伴他们成长。角色定位 “在多数家庭,父亲热衷于扮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因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随机观念应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重要目标,纵观2005~2008年常州市关于该部分的中考题,试题形式多样,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多为中、低档题。 2 题型特点分析 2.1 贴近生活基础题 例1刘翔为7备战2008年奥运会,刻苦进行110米跨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都在积极打造绿色生本课堂,在生本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也在尝试性地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到了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看过很多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总觉得设计预习作业很简单,但是当要真正落实到自己课堂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不容易. 下面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课前小研究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八单
一上班,同事小孙便大曝其完美的周末生活:举家“旅行”。听罢他幸福的侃侃而谈,原来竟是一次郊游。 浏览他的空间,一幅幅山野风光美不胜收:天高云淡,雏菊绽放,好一派初秋景象;一张张野餐画面趣味横生:席地而餐,谈笑风生,好一个温馨小家。不由打趣小孙:这也叫旅行?小孙略显不屑:看来你是out了,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微旅行! 微旅行,就是短小的旅行,随时发生的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都市人
在去接陈小束的路上,因为土路难走,车坏了两次,弄得我的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等看到长得像豆芽菜一样的陈小束抱着一只鱼缸,站在一间低矮的旧房子前时,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不是叫你去村头等我吗?” 陈小束怯怯的声音和她什么都不怕的样子一點都不符:“我怕你找不到我,就不来接我了。”我一时语塞,只好打开车门,叫她赶快上车,趁天黑前赶回家。 上了高速,我才注意到陈小束抱着的那个鱼缸里是一只乌龟,说:“女孩子
一分钱是有尊严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想起了拾金不昧和心灵纯洁的时代。当我和朋友们在KTV里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上浮现的是调侃的笑意。一分钱,已经在物价开着飞机直线上升的年代里变得失去尊严了。当你给马路边的乞丐一分钱的时候,他反馈给你的眼神可能并不是感谢,而是鄙夷。施舍的标准最低已经是五毛或一元了,而硬邦邦的一分硬币常常意味着遗弃。 一分钱曾经非常有尊严。小学的时候,2个一分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北师大版的计算教学内容比人教版的计算内容少了,书本也不再明确地展示计算法则,而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和估算意识. 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弱化趋势,作为一线教师
一 老刘是个空巢老人,平日里过得也算不错,可是最近却遇上了一场飞来横祸。 这天,老刘去走亲戚,因为高兴便多喝了两杯,等他告辞离开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条“上岗路”,这里平时行人稀少,连个交通指示灯也没有。老刘走到十字路口时,忽然一辆轿车呼啸而来,把老刘撞了个四仰八叉。 老刘痛得死去活来,依稀看到那个司机下了车,东张西望扫了两眼,似乎在确认是否有目击者,然后快速上车,扬长而去。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不再注重让学生掌握和记住多少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史学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理解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符合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理解力是指能清楚地掌握历史事实和基本概念,从而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1]历史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