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甘肃省镇原县劳务输出现状调研发现,在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具有形式多样、季节变化明显、就业领域窄、返乡创业比例低等特点。劳务输出存在着劳动者素质低、土地制度阻碍、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应该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职业培训、健全劳务市场、优化就业环境,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劳务输出;西部;农村
中图分类号:F304.6;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2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劳动力的流动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及经济的增长[1]。西部地区劳务输出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调查区域状况
甘肃省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境内地形十分崎岖,沟壑纵横,黄土土质疏松,降水稀少,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592个国家扶贫的贫困县和甘肃省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3.5亩,总人口53.13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农民人均收入3950元。2013年度实现劳务输出14.1万人,创劳务收入19.74亿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3744元,劳务收入占城乡居民收入44.6%[2]。
二、西部劳务输出现状及特点
(一)输出渠道
目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异地转移为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亲缘、地缘为联系纽带输出、自发输出,组织化输出三种形式[3]。从镇原县外出打工人员打工的渠道来看,他们大多数是通过老乡或亲朋好友介绍到外地工作,而不是通过劳动力中介机构推荐就业,少数人完全是毫无目的的外出闯荡。近年,地方政府的重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粗略统计,政府及各类组织输出占总人数的40%,依靠亲友占22%,自主就业占30%,其他约占8%。
(二)输出的季节特征
按就业时限划分,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分为常年型和季节型。镇原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占22.6%,其它都为季节型输出,第一季度占60%;第二季度占12.5%,下半年外出占4.9%。这表明我县务工人员外出一般以春节后居多。而且季节型输出人员也占较大比例。这部分人既留守当地,经营农活,又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
(三)职业及收入特征
镇原县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经营观念,从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数据显示:在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分布中建筑行业占29.9%,家政服务占13.6%,从事加工业占10%,从事机械制造业占9.6%,住宿餐饮及服务业占8.7%,从事安全保卫工作占4.4%,纺织业占2%,矿山采掘业占2%,其他行业占19.8%,月平均工资3450元。[4]
(四)返乡创业情况
镇原县积极搭建全民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部分农民工返乡投资,创办农产品种植、加工、畜牧养殖等经营。截至2014年已有710名返乡创业人士带动3600户贫困户脱贫。按此计算,镇原县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约占总输出的0.5%,镇原县目前返乡创业情况并不乐观。
三、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镇原县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缺乏,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难以胜任,农民工在勞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影响了农民工向较高层次转移[5]。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主要障碍,镇原县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等行业,基本上是靠体力来获取就业机会。
(二)土地制度阻止了劳务输出的稳定发展
镇原县在劳务输出中季节型输出明显,劳务输出发展不稳定。主要由于当前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土地经营权合理转让的成熟政策,也使农村家庭因劳务输出而丧失土地收益,产生巨大的心理隐忧,形成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使得他们只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地,不能长久稳定的在城市就业。
(三)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能力弱,就地转移空间小
从主观上讲,农民更愿意将其过剩的劳动力转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镇原县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就地转移空间小,城镇难以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目前。劳务输出主要还是以异地为主,这就难以实现农业与非农业的兼业发展,增加了劳务输出的不可预知性和困难。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政府对劳务输出服务政策不到位
目前,在对劳务输出就业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不健全,信息传递不通畅。二是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制度不健全。劳务输出人员大部分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外出务工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三是劳务输出政策上存在缺陷,劳务输出人员享受不到城市的优惠政策。
四、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发展对策
(一)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促进劳务输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同时,促进劳务输出品牌化发展,劳务品牌能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品牌“包装”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实惠。实施劳务品牌,一是要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二是要劳务特色,三是要提高劳务质量。
(二)搭建信息平台,拓宽输出渠道
关键词:劳务输出;西部;农村
中图分类号:F304.6;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2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劳动力的流动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及经济的增长[1]。西部地区劳务输出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调查区域状况
甘肃省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境内地形十分崎岖,沟壑纵横,黄土土质疏松,降水稀少,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592个国家扶贫的贫困县和甘肃省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3.5亩,总人口53.13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农民人均收入3950元。2013年度实现劳务输出14.1万人,创劳务收入19.74亿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3744元,劳务收入占城乡居民收入44.6%[2]。
二、西部劳务输出现状及特点
(一)输出渠道
目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异地转移为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亲缘、地缘为联系纽带输出、自发输出,组织化输出三种形式[3]。从镇原县外出打工人员打工的渠道来看,他们大多数是通过老乡或亲朋好友介绍到外地工作,而不是通过劳动力中介机构推荐就业,少数人完全是毫无目的的外出闯荡。近年,地方政府的重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粗略统计,政府及各类组织输出占总人数的40%,依靠亲友占22%,自主就业占30%,其他约占8%。
(二)输出的季节特征
按就业时限划分,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分为常年型和季节型。镇原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占22.6%,其它都为季节型输出,第一季度占60%;第二季度占12.5%,下半年外出占4.9%。这表明我县务工人员外出一般以春节后居多。而且季节型输出人员也占较大比例。这部分人既留守当地,经营农活,又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
(三)职业及收入特征
镇原县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经营观念,从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数据显示:在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分布中建筑行业占29.9%,家政服务占13.6%,从事加工业占10%,从事机械制造业占9.6%,住宿餐饮及服务业占8.7%,从事安全保卫工作占4.4%,纺织业占2%,矿山采掘业占2%,其他行业占19.8%,月平均工资3450元。[4]
(四)返乡创业情况
镇原县积极搭建全民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部分农民工返乡投资,创办农产品种植、加工、畜牧养殖等经营。截至2014年已有710名返乡创业人士带动3600户贫困户脱贫。按此计算,镇原县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约占总输出的0.5%,镇原县目前返乡创业情况并不乐观。
三、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镇原县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缺乏,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难以胜任,农民工在勞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影响了农民工向较高层次转移[5]。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主要障碍,镇原县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等行业,基本上是靠体力来获取就业机会。
(二)土地制度阻止了劳务输出的稳定发展
镇原县在劳务输出中季节型输出明显,劳务输出发展不稳定。主要由于当前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土地经营权合理转让的成熟政策,也使农村家庭因劳务输出而丧失土地收益,产生巨大的心理隐忧,形成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使得他们只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地,不能长久稳定的在城市就业。
(三)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能力弱,就地转移空间小
从主观上讲,农民更愿意将其过剩的劳动力转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镇原县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就地转移空间小,城镇难以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目前。劳务输出主要还是以异地为主,这就难以实现农业与非农业的兼业发展,增加了劳务输出的不可预知性和困难。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政府对劳务输出服务政策不到位
目前,在对劳务输出就业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不健全,信息传递不通畅。二是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制度不健全。劳务输出人员大部分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外出务工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三是劳务输出政策上存在缺陷,劳务输出人员享受不到城市的优惠政策。
四、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发展对策
(一)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促进劳务输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劳务输出转变,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同时,促进劳务输出品牌化发展,劳务品牌能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品牌“包装”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实惠。实施劳务品牌,一是要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二是要劳务特色,三是要提高劳务质量。
(二)搭建信息平台,拓宽输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