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文艺;文艺评论
一、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事业进入迅猛发展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的春天来临。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数字化和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出现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市场经济全球化,商业化观念无孔不入,深深地渗透到文学艺术各领域,以至于衡量文艺的标准都发生了偏离,艺术精神正在走下神坛,功利主义与经济利益成为重要的尺度。用发行量衡量文艺作品的好坏,用票房评判文艺创作与表演的优劣,用名气与奖项评价艺术家的高下,使得文艺界似乎成了名利场。文艺屈从于市场,重金钱轻艺术,许多文艺评论工作者也沦为金钱的奴隶,为稻粱谋,红包评论和职称评论泛滥。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对所谓的新理论武器,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缺乏甄别,拿来就用,模仿多创新少,改装舶来品,评论无新意。甚至是前后所使用的评论方法和理论自相矛盾。盲目膜拜西方各种理论,以所谓的新武器引人眼球,哗众取宠多于创新。一会儿追逐解构主义,一会儿又狂恋存在主义,一会儿又迷上解释学……城头变幻理论旗,心中却无金刚钻。
面对所谓的文艺界“权威”,不辨真假,不敢公正评价,往往是屈服,折腰,甚至是拜倒于地。丧失了一个文艺评论工作应有的底线和原则,知识屈从于权力,良知屈从于人情,评论严重失语而又极为媚俗。文艺评论沦为谄媚、邀功与攀附的工具。虚假评论与溢美之词滔滔不绝,缺乏应有的良知,更无令人肃然起敬的操守。
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化,不但没有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反倒在网络电视电影的助推下,进入了大众娱乐化时代,大众沉迷于娱乐之中而不辨艺术高低。把低俗当通俗,不雅行为被吹捧;将欲望当希望,沉沦于低级趣味的东西之中,而自以为乐。以感官娱乐代替精神享受,感官刺激成为追求的目标。大众文化日趋庸俗化与欲望化。网络数字等科技无疑加速了现代人的单向性发展,原本能够提升人精神的文艺作品,而今却走向了反面,不断在机械化、扁平化、欲望化的审美活动中异化着人。
文艺评论无核心价值取向,滑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否定真善美的终极关怀。很多文艺评论者自身就没有坚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没有终极关怀,是非不分,高下不明,以乖戾恶搞为创新,偏离主旋律,引导意识弱。因而文艺作品与评论有“高原”却没有“高峰”,传世之作罕见。
文艺评论工作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文艺评论者没有一种明确的指导原则,没有坚定的文艺评论之志和德,而当前文艺评论工作要冲出重重困境,就必须学会运用“马魂、中体、西用”的新型武器。概而言之,其关键就在于践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艺评论之道。
二、“马魂、中体、西用”说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魂、中体、西用”说是方克立教授探寻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道路时所提出的方略。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生命主体、运作主体、创造主體和接受主体,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则要为当代中国所用。这一学说,超越以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二元之争,以“魂、体、用”三元模式取代“体、用”二元模式,并创造性地阐释魂、体、用三个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学为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信仰不变,国体不变,道路不变,旗帜不变,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学为体”是指“以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自强不息、变化日新、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国文化作为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原则”。不论形势如何复杂,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民是国家民族的主体,即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与历史。这是学习、创造与借鉴的前提。“中学为体之‘体’,不是‘道体器用’之‘体’,而是‘器体道用’之体,不是作为精神指导原则之‘体’,而是作为文化发展载体之‘体’,讲的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意味着,自主性,即拥有充分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鉴别自身的长短优劣,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优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精神,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西学为用”是指“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中一切对主体文化有学习、借鉴价值的东西为‘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由于历史、政治与现实的复杂性,“西学为用”的内涵有所变化,扩展为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针对作为指导性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另一向度是针对接受主体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它是“‘应事之方术’,即原则的具体应用;对于后者而言,它是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它既有“道体器用”之“用”又兼有“器体道用”之“用”这两种意义。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针对具体的知识门类,我们所言的“西学为体”侧重于从“器体道用”的角度,探究如何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在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前提下,广泛地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外来文化与精神,吸收他者之长,融化于自我之内,兼容并蓄,综合多方文化资源,创造新的精神形态,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魂”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道路,也是根本的信仰。“中学”是主体,是一切活动的运作者、接受者和创造者。“西学”是可资借鉴的资源。在文艺评论工作之中,有机融汇三者,形成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己的理论武器。
三、“马魂、中体、西用”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原则
可以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一观点是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并能够践行于文艺评论工作之中。那么在当前我国文艺评论工作之中,文艺评论者更要自觉地运用好“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武器。 首先,文艺评论者应以“马学为魂”,要确立正确的文化道路和信念,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打造锐利的批判武器。如果文艺评论者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则无定力、是非难辨、东西不分、摇摆不定,使得文艺创作方向不明,使得人民的艺术审美迷失于繁杂的流派与作品之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信奉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不会崇洋媚外,跟风跟派赶时髦;结合国际国内实情、时代精神、文艺精神与人民需求,批判地对待各种文艺新生物,找对文艺工作长足发展的大道,助推文艺作品的“高峰”诞生,并产生文艺评论的传奇作品。
其次,文艺评论者应以“中学为体”,自觉确立生命主体、运作主体、接受主体和创造主体,以中国精神自立,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形成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忧后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精致的宇宙论,还有系统的社会演化论,更有次第严密的修身养性工夫论。文艺评论者,不但能够吸取先贤思想的精髓,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圣贤为楷模,完善自身的人格。敢于担当,重建文化强国,自觉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综合创新,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工作者。
这不仅能够扎下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有根则枝繁叶茂,文艺评论方成有源之水,还能培育出优良的品德,以免落于流俗,为红包、人情和职称而进行文艺评论,也不会附庸风雅、失语、言不由衷和媚俗。而甘愿“做一块磨刀石”(贺斯),砥砺他人,成就他人,使文艺创作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最后,文艺评论者应以“西学为用”,广采博取他者优良的文化与经验,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精神元素。漫长的人类史,有着难以数计的民族与文化传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希腊的科学实证精神与哲学思辨精神、希伯来的宗教信仰精神、印度佛教的慈悲喜舍精神都能够为我国文艺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文艺评论者应当成为一个独立而理性的接受主体,博采众家之长,内化为自己的批判武器,成一家之言。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世界各国的文艺工作动态与前沿情况,虚心学习和借鉴他者之长,推进国际文艺评论的对话与交流,成为文艺的引领者。
四、结语
自方克立教授于2006年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说,至今虽不到十年,但是却已经广为人知,它不再仅仅是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与“文化旗帜”,还是“一种新的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但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精神,还隐含着“马魂、中体、西用”这样一种处理中、西、马三者关系的态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与重大举措,就是对“‘马魂、中体、西用’最好的诠释”。
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而言,则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评论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迅速洞察理论前沿,把握先进的理论,以马学为魂,坚定文艺评论之志;以中学為体,培育高尚的文艺评论之德;以西学为体,提升文艺评论之才;以人民为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充实文艺评论之心;进而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文艺评论之识。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高超的文艺评论“火眼真睛”,通晓是非、明辨真伪、善辩优劣,才能“预料奇迹”(亨尼克)并催生伟大的文艺作品,引导人民过上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一、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事业进入迅猛发展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的春天来临。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数字化和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出现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市场经济全球化,商业化观念无孔不入,深深地渗透到文学艺术各领域,以至于衡量文艺的标准都发生了偏离,艺术精神正在走下神坛,功利主义与经济利益成为重要的尺度。用发行量衡量文艺作品的好坏,用票房评判文艺创作与表演的优劣,用名气与奖项评价艺术家的高下,使得文艺界似乎成了名利场。文艺屈从于市场,重金钱轻艺术,许多文艺评论工作者也沦为金钱的奴隶,为稻粱谋,红包评论和职称评论泛滥。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对所谓的新理论武器,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缺乏甄别,拿来就用,模仿多创新少,改装舶来品,评论无新意。甚至是前后所使用的评论方法和理论自相矛盾。盲目膜拜西方各种理论,以所谓的新武器引人眼球,哗众取宠多于创新。一会儿追逐解构主义,一会儿又狂恋存在主义,一会儿又迷上解释学……城头变幻理论旗,心中却无金刚钻。
面对所谓的文艺界“权威”,不辨真假,不敢公正评价,往往是屈服,折腰,甚至是拜倒于地。丧失了一个文艺评论工作应有的底线和原则,知识屈从于权力,良知屈从于人情,评论严重失语而又极为媚俗。文艺评论沦为谄媚、邀功与攀附的工具。虚假评论与溢美之词滔滔不绝,缺乏应有的良知,更无令人肃然起敬的操守。
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化,不但没有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反倒在网络电视电影的助推下,进入了大众娱乐化时代,大众沉迷于娱乐之中而不辨艺术高低。把低俗当通俗,不雅行为被吹捧;将欲望当希望,沉沦于低级趣味的东西之中,而自以为乐。以感官娱乐代替精神享受,感官刺激成为追求的目标。大众文化日趋庸俗化与欲望化。网络数字等科技无疑加速了现代人的单向性发展,原本能够提升人精神的文艺作品,而今却走向了反面,不断在机械化、扁平化、欲望化的审美活动中异化着人。
文艺评论无核心价值取向,滑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否定真善美的终极关怀。很多文艺评论者自身就没有坚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没有终极关怀,是非不分,高下不明,以乖戾恶搞为创新,偏离主旋律,引导意识弱。因而文艺作品与评论有“高原”却没有“高峰”,传世之作罕见。
文艺评论工作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文艺评论者没有一种明确的指导原则,没有坚定的文艺评论之志和德,而当前文艺评论工作要冲出重重困境,就必须学会运用“马魂、中体、西用”的新型武器。概而言之,其关键就在于践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艺评论之道。
二、“马魂、中体、西用”说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魂、中体、西用”说是方克立教授探寻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道路时所提出的方略。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生命主体、运作主体、创造主體和接受主体,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则要为当代中国所用。这一学说,超越以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二元之争,以“魂、体、用”三元模式取代“体、用”二元模式,并创造性地阐释魂、体、用三个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学为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信仰不变,国体不变,道路不变,旗帜不变,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学为体”是指“以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自强不息、变化日新、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国文化作为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原则”。不论形势如何复杂,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民是国家民族的主体,即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与历史。这是学习、创造与借鉴的前提。“中学为体之‘体’,不是‘道体器用’之‘体’,而是‘器体道用’之体,不是作为精神指导原则之‘体’,而是作为文化发展载体之‘体’,讲的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意味着,自主性,即拥有充分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鉴别自身的长短优劣,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优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精神,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西学为用”是指“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中一切对主体文化有学习、借鉴价值的东西为‘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由于历史、政治与现实的复杂性,“西学为用”的内涵有所变化,扩展为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针对作为指导性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另一向度是针对接受主体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它是“‘应事之方术’,即原则的具体应用;对于后者而言,它是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它既有“道体器用”之“用”又兼有“器体道用”之“用”这两种意义。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针对具体的知识门类,我们所言的“西学为体”侧重于从“器体道用”的角度,探究如何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在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前提下,广泛地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外来文化与精神,吸收他者之长,融化于自我之内,兼容并蓄,综合多方文化资源,创造新的精神形态,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魂”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道路,也是根本的信仰。“中学”是主体,是一切活动的运作者、接受者和创造者。“西学”是可资借鉴的资源。在文艺评论工作之中,有机融汇三者,形成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己的理论武器。
三、“马魂、中体、西用”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原则
可以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一观点是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并能够践行于文艺评论工作之中。那么在当前我国文艺评论工作之中,文艺评论者更要自觉地运用好“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武器。 首先,文艺评论者应以“马学为魂”,要确立正确的文化道路和信念,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打造锐利的批判武器。如果文艺评论者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则无定力、是非难辨、东西不分、摇摆不定,使得文艺创作方向不明,使得人民的艺术审美迷失于繁杂的流派与作品之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信奉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不会崇洋媚外,跟风跟派赶时髦;结合国际国内实情、时代精神、文艺精神与人民需求,批判地对待各种文艺新生物,找对文艺工作长足发展的大道,助推文艺作品的“高峰”诞生,并产生文艺评论的传奇作品。
其次,文艺评论者应以“中学为体”,自觉确立生命主体、运作主体、接受主体和创造主体,以中国精神自立,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形成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忧后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精致的宇宙论,还有系统的社会演化论,更有次第严密的修身养性工夫论。文艺评论者,不但能够吸取先贤思想的精髓,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圣贤为楷模,完善自身的人格。敢于担当,重建文化强国,自觉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综合创新,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工作者。
这不仅能够扎下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有根则枝繁叶茂,文艺评论方成有源之水,还能培育出优良的品德,以免落于流俗,为红包、人情和职称而进行文艺评论,也不会附庸风雅、失语、言不由衷和媚俗。而甘愿“做一块磨刀石”(贺斯),砥砺他人,成就他人,使文艺创作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最后,文艺评论者应以“西学为用”,广采博取他者优良的文化与经验,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精神元素。漫长的人类史,有着难以数计的民族与文化传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希腊的科学实证精神与哲学思辨精神、希伯来的宗教信仰精神、印度佛教的慈悲喜舍精神都能够为我国文艺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文艺评论者应当成为一个独立而理性的接受主体,博采众家之长,内化为自己的批判武器,成一家之言。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世界各国的文艺工作动态与前沿情况,虚心学习和借鉴他者之长,推进国际文艺评论的对话与交流,成为文艺的引领者。
四、结语
自方克立教授于2006年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说,至今虽不到十年,但是却已经广为人知,它不再仅仅是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与“文化旗帜”,还是“一种新的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但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精神,还隐含着“马魂、中体、西用”这样一种处理中、西、马三者关系的态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与重大举措,就是对“‘马魂、中体、西用’最好的诠释”。
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而言,则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评论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迅速洞察理论前沿,把握先进的理论,以马学为魂,坚定文艺评论之志;以中学為体,培育高尚的文艺评论之德;以西学为体,提升文艺评论之才;以人民为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充实文艺评论之心;进而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文艺评论之识。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高超的文艺评论“火眼真睛”,通晓是非、明辨真伪、善辩优劣,才能“预料奇迹”(亨尼克)并催生伟大的文艺作品,引导人民过上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