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阶思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核心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说类课文中的“矛盾冲突”,通过理清冲突,了解小说的“脉搏”,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细解冲突,深入小说的“腹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升级冲突,叩击小说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审省冲突,还原小说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等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阶思维 小说类文体 培养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提出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其中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由此可见,高阶思维已正式被我国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小学生如能具备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就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分析、概括,强化学习深度,用核心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主要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聚合在一起就成了小说的矛盾冲突。在表现这些矛盾冲突时,作者往往只呈现冲突的结果,而隐藏冲突产生的原因,留待读者去思考。所以引导学生读懂“矛盾冲突”及其背后的原因,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桑娜因为同情邻居西蒙,在自己家庭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未经丈夫同意而领回两个遗孤的故事。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广大底层劳动者虽挣扎在贫困边缘,但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本性。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学时我们应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冲突进行深度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
思维。
一、理清冲突,了解小说的“脉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杜威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思维运动起来,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推测、分析、解释、综合,这样才能产生高阶思维。
《穷人》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
根据表格或“思维导图”,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冲突之处,感受小说“跳动的脉搏”。小说一开始“海上正起着风暴”,桑娜收拾好屋子,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这里作者营造了第一个冲突,看似平静的生活,实则如海浪般“汹涌澎湃”。不见丈夫回来,却发现邻居西蒙已死,于是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而此刻丈夫不但没捕到鱼,还划破了渔网,生活极度困难,又一个冲突接踵而至。对于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养活5个孩子已经十分艰难,桑娜又抱回两个孤儿,极度贫困的一家将如何养活这7个孩子?作者又一次将小说的冲突推至
巅峰。
看似矛盾的一笔又一笔,却把潜藏在桑娜内心深处最本真、最真实的情感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这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基础。
二、细解冲突,深入小说的“腹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瘤疾的有效良方。
走进第一个冲突,这里主要是对故事发生时的环境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溅起一阵阵浪花”。这样的语句对于中心的表达有无关系,有没有写的必要?就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无论是有必要写还是不必要写,学生都必须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毫无疑问,多元思维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经过思考,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才能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文中的第二处冲突:桑娜不见丈夫回来,去看望生病的西蒙时发现西蒙已死,于是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就此处的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桑娜在自己的孩子都无法很好照顾的情况下却抱回了西蒙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你觉得是对还是错?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产生个性化的见解。
三、升级冲突,叩击小说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于读书,宋代学者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问题产生到解决的过程,实则就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
过程。
小说中的桑娜明知道家庭条件不允许再养活这两个孩子,但她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既然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我们要引导学生循着“疑问”深化思维。此处教学时还可将冲突升级,把矛盾加深,以问题为导向,直叩小说的灵魂。“你觉得桑娜此时有没有后悔?”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走进桑娜的内心:这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抱回来两个,他会怎么骂我呢?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呢?我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两个孩子在死人的身边饿死……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我们是理解的;作为邻居,她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本来自己家的孩子都无法养活,现在还要增加两个,今后的生活怎么办?经过角色的转换,从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学生体会到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不易。然而,无论生活如何困难,他们的心灵依旧善良。这是小说的关键性冲突之处,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方式走进桑娜,还原桑娜,解开小说中人物的心靈之“结”,也就解开了学生的心中之“结”。
四、审省冲突,还原小说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小说的创作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它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将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带出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这才是真正高阶的思维活动。
《穷人》创作时,沙俄的劳动人民生活贫苦。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但是物质的贫寒并不影响精神的高贵。与旧社会相比,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富有,但是与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相比,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富有?评判“穷人”和“富人”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怎样让自己真正“富”起来?六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对人物的评判标准,他们在懵懵懂懂中也在思考着人生与社会。“你能不能像托尔斯泰这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构思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来表达你所理解的‘穷人’或‘富人’?”让学生审视小说,审视社会,实现从思考领悟到质疑批判再到实践运用的转变,这是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一个重要
推力。
《穷人》能够一直流存下来,成为经典,就因为小说中赋予了人性的真善美,这是它的核心价值。教学小说类文本,除了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小说的意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小说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多处冲突的审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的过程。借助“小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是要带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由表入里,由感性到理性,由语言到思想,挖掘小说的深层内涵,加深学生的领悟,实现语言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波《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五种“力”》,《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
[2] 余党绪《批判性思维:革除语文教育瘤疾的有效良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34期。
[3] 毛克强、袁平《小说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路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阶思维 小说类文体 培养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提出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其中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由此可见,高阶思维已正式被我国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小学生如能具备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就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分析、概括,强化学习深度,用核心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主要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聚合在一起就成了小说的矛盾冲突。在表现这些矛盾冲突时,作者往往只呈现冲突的结果,而隐藏冲突产生的原因,留待读者去思考。所以引导学生读懂“矛盾冲突”及其背后的原因,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桑娜因为同情邻居西蒙,在自己家庭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未经丈夫同意而领回两个遗孤的故事。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广大底层劳动者虽挣扎在贫困边缘,但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本性。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学时我们应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冲突进行深度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
思维。
一、理清冲突,了解小说的“脉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杜威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思维运动起来,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推测、分析、解释、综合,这样才能产生高阶思维。
《穷人》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
根据表格或“思维导图”,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冲突之处,感受小说“跳动的脉搏”。小说一开始“海上正起着风暴”,桑娜收拾好屋子,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这里作者营造了第一个冲突,看似平静的生活,实则如海浪般“汹涌澎湃”。不见丈夫回来,却发现邻居西蒙已死,于是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而此刻丈夫不但没捕到鱼,还划破了渔网,生活极度困难,又一个冲突接踵而至。对于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养活5个孩子已经十分艰难,桑娜又抱回两个孤儿,极度贫困的一家将如何养活这7个孩子?作者又一次将小说的冲突推至
巅峰。
看似矛盾的一笔又一笔,却把潜藏在桑娜内心深处最本真、最真实的情感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这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基础。
二、细解冲突,深入小说的“腹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瘤疾的有效良方。
走进第一个冲突,这里主要是对故事发生时的环境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溅起一阵阵浪花”。这样的语句对于中心的表达有无关系,有没有写的必要?就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无论是有必要写还是不必要写,学生都必须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毫无疑问,多元思维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经过思考,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才能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文中的第二处冲突:桑娜不见丈夫回来,去看望生病的西蒙时发现西蒙已死,于是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就此处的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桑娜在自己的孩子都无法很好照顾的情况下却抱回了西蒙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你觉得是对还是错?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产生个性化的见解。
三、升级冲突,叩击小说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于读书,宋代学者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问题产生到解决的过程,实则就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
过程。
小说中的桑娜明知道家庭条件不允许再养活这两个孩子,但她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既然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我们要引导学生循着“疑问”深化思维。此处教学时还可将冲突升级,把矛盾加深,以问题为导向,直叩小说的灵魂。“你觉得桑娜此时有没有后悔?”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走进桑娜的内心:这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抱回来两个,他会怎么骂我呢?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呢?我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两个孩子在死人的身边饿死……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我们是理解的;作为邻居,她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本来自己家的孩子都无法养活,现在还要增加两个,今后的生活怎么办?经过角色的转换,从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学生体会到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不易。然而,无论生活如何困难,他们的心灵依旧善良。这是小说的关键性冲突之处,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方式走进桑娜,还原桑娜,解开小说中人物的心靈之“结”,也就解开了学生的心中之“结”。
四、审省冲突,还原小说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小说的创作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它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将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带出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这才是真正高阶的思维活动。
《穷人》创作时,沙俄的劳动人民生活贫苦。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但是物质的贫寒并不影响精神的高贵。与旧社会相比,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富有,但是与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相比,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富有?评判“穷人”和“富人”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怎样让自己真正“富”起来?六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对人物的评判标准,他们在懵懵懂懂中也在思考着人生与社会。“你能不能像托尔斯泰这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构思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来表达你所理解的‘穷人’或‘富人’?”让学生审视小说,审视社会,实现从思考领悟到质疑批判再到实践运用的转变,这是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一个重要
推力。
《穷人》能够一直流存下来,成为经典,就因为小说中赋予了人性的真善美,这是它的核心价值。教学小说类文本,除了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小说的意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小说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多处冲突的审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的过程。借助“小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是要带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由表入里,由感性到理性,由语言到思想,挖掘小说的深层内涵,加深学生的领悟,实现语言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波《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五种“力”》,《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
[2] 余党绪《批判性思维:革除语文教育瘤疾的有效良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34期。
[3] 毛克强、袁平《小说人格塑造与人格批评路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