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成长的关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注意营造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抓住关键,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联系鲁迅生平,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得到启迪,获得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成长;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7-01
  小学语文教材S版文本内容丰富,充满着正能量。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尽情欣赏,获得人生的认识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唤醒学生
  六年级学生对鲁迅先生还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熟悉,尤其是先生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利用文化唤醒中国人民,利用杂文这把“匕首”直插国民党的心脏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在预设时,教师要考虑如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达到触动学生心弦的效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先生的博大胸怀。首先,让学生抓住“悼念”去阅读文本,看看文本作者是怎样悼念自己伯父的。其次,让学生以“悼念”为主题,阅读其他文本,将课内外内容结合起来。再次,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感悟,读出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个生活画面,看到先生“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等,理解先生深受人们爱戴的原因。
  在進行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中的小故事,并要求学生以比较深切的情感表达出来,以产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抓住关键,产生共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深情的回忆录。从题目看,作者对伯父的深情不仅体现在“伯父”一词上,而且体现在“先生”上。从表达的角度去说,“伯父”和“先生”是重复的,可以将“先生”删除,但两个词语同时用,就不是简单的意义重复,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先生”是社会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不可删除,“伯父”是作者对他的称呼,也不可删掉。教学时,教师应当紧紧扣住“伯父”和“先生”两个词在作者乃至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让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崇敬之情。课文能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之处进行体验。这关键之处就是感人的故事及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如,“救助车夫”所描写的就显得浓墨重彩。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鲁迅先生救助车夫有几个动作是相当感人的,如鲁迅先生的“半跪”。教学时,教师就要从这“半跪”入手,让学生对“半跪”进行分析,说出“半跪”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学生说出自己的印象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想象,使教材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动了起来。从鲁迅所跪的对象、时间上,学生自然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体会到他当时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联系生平,促进理解
  文中写道:“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作者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作者失去伯父时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情感呢?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前来吊唁先生的人为什么那样多,这些来吊唁的人不仅仅是亲戚朋友,还有一些不认识鲁迅先生的社会人士。
  学生围绕着作者的话语,对“人来人往”一词进行比较周密的思考,产生这样的感觉:鲁迅先生生前是不平凡的,他的精神一定是高尚的,他的爱一定是博大的;先生虽然逝世,但留给人们的精神肯定是不朽的,人们对先生十分的崇敬;先生虽然逝世,但在人们的心目他依然活着。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时了解到的鲁迅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如,有的学生用先生所说过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理解相关内容;有的学生从先生的《致颜黎民的信》中理解他的思想;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到的《祥林嫂》的影视片中理解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位值得崇敬的人,他对当时的社会十分关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特别注意去唤醒麻木的人们,让他们不再愚昧无知。
  在学生充分的感悟后,教师引导他们再次品读文本,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习作赏评课,立足一个“赏”字,通过真诚欣赏学生,在赏评中唤醒写作种子,激发学生自觉表达,同时紧扣文体特征,在赏评中夯实写作方法:在赏中导,在赏中评,在赏中改,在赏中写。通过习作赏评,师生共同经历丰满而多元的习作旅程,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习作赏评 不教之教 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识字策略选择的无序、混乱造成了低效识字的局面,一年级识字在策略的选择上应区别于二年级和其他年级,应该用更直观、更整体的方式呈现和识记汉字。  [关键词]整体识记;科学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生本对话,要么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要么就是游离于生本对话之外的第三人,以至于儿童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直处于稚化状态。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真正走進语言之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创境、入境、出境,在生本对话中给学生言语智慧和心智成长提供真正的帮助,并将母语教育与审美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
[摘 要]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教材相比,统编教材针对识字进行了相应的编排。教师要准确与教材编者、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童趣进行对话,以便准确把握编辑意图,正确了解汉字构造,主动营造教学趣味,为其识字质效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单元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教教材 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6  《珍珠鸟》主要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共设置有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等固定的板块。教学中,教师要经典浸润,引领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体悟方法;交流融合,从交流平台中梳理方法;小试牛刀,从初试身手中践行方法;贴近认知,在习作例文中深化方法;实践创作,在单元习作内化方法。  [关键词]分类解读;聚合资源;经典浸润;贴近认知;习作单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诵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诵读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摸爬滚打”中接受熏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要借助抑扬顿挫的韵律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还要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行量的积累。教师要在诵读引导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关键词]诵读 情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3 
[摘 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乐于写话,能够借助拼音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和心情、感受,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他们一步步地进行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悉心引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主动说中自主创模,呈现生活里的表达方式;灵动建模,生成基本的表达形式;积极创模,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表达方式。  [关键词]写话指导;建立模型;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教学片断】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  (生默读)  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  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  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  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
[摘 要]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创意体验作文《价值》的教学,给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忘记课堂、忘记写作,从而表达真心真情;同时,指导过程具有情节性,一波三折,让学生感情体验更深刻、更丰富,也更真实。在深度体验中,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无痕指导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