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视,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并创新阅读教学的形式,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力求给学生创造丰富的、生动欢快的阅读情境,进而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最佳境界,不断提升他们内心的阅读热情,在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使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越来越活化。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学科分数,过于突出自身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学习感受,使得阅读教学变成了机械的知识训练,阻碍了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将以往独断、权威的角色向学生的引导者有效转变,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营造豐富的、轻松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内的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和隐藏情感,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一、介绍背景,掌握文本大致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所学文本的大致内容,教师应该在导入环节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文本的背景知识,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和好奇,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并结合所渗透的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自主地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逐渐降低学生对新授课文的陌生程度。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文本的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遭遇或经历,明晰其所处的年代或时代格局,帮助学生初步体会课文的情感基调。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故人庄》时,首先,向学生简单地进行古诗的背景介绍。师:“由于孟浩然平生长时期在故乡闲居,有更多接触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机会,这首田园诗……”其次,引导学生结合对孟浩然这位诗人的了解,在准确把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此诗的内容进行概括。最后,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渗透,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这首诗是作者隐居时,对一位姓田的朋友做客这件事的描写掌握了诗歌文本的大致内容。
二、设计问题,锻炼学生阅读思维
为了进一步锻炼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节来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尽可能让问题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思考,逐步获得课文的深层情感和隐藏内涵,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文本领悟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提问环节的重视,严格地把控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出来就会直接放弃,如果问题过易则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起不到丝毫的锻炼作用,只有使学生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思考,才能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越来越活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极了”与“糟透了”》时,首先,针对文中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态度,向学生进行提问。师:“父亲是怎样评价主人公的呢?”生:“糟透了。”师:“听到父亲这样评价,主人公会有什么感觉?”其次,学生结合对文本具体情节和内容的掌握,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逐步掌握只有鼓励与警告并存才能使主人公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代表两种不同形式的爱,锻炼了他们的阅读思维。
三、适当延伸,领悟作者内心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作者通过文本所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教师要努力地冲破课堂的束缚,将所学文本适当地向课外延伸,融入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以此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阅读知识,有利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所学文本展开更为深刻的思考。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延伸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与当堂课文进行比较类的阅读或者主题类的阅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文本中的核心情感,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总结阅读的规律,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情感领悟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月光曲》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努力搜寻哪些古诗中包含描述月亮或月光的语句,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月光”的知识经验。有的学生找到了“床前明月光”,有的学生则回答说“露似真珠月似弓”。其次,向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内容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所学文本的延伸,让学生在诗句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悟这篇文本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内心的独特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要严格地遵循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充分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阅读基础和经验,尽可能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准确的把握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学生渗透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致内容,针对文本具体情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和思考,充分地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步丰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旭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J].才智,2019(18):100.
[2] 王曼芳.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J].学周刊,2019(19):12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学科分数,过于突出自身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学习感受,使得阅读教学变成了机械的知识训练,阻碍了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将以往独断、权威的角色向学生的引导者有效转变,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营造豐富的、轻松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内的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和隐藏情感,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一、介绍背景,掌握文本大致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所学文本的大致内容,教师应该在导入环节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文本的背景知识,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和好奇,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并结合所渗透的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自主地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逐渐降低学生对新授课文的陌生程度。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文本的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遭遇或经历,明晰其所处的年代或时代格局,帮助学生初步体会课文的情感基调。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故人庄》时,首先,向学生简单地进行古诗的背景介绍。师:“由于孟浩然平生长时期在故乡闲居,有更多接触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机会,这首田园诗……”其次,引导学生结合对孟浩然这位诗人的了解,在准确把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此诗的内容进行概括。最后,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渗透,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这首诗是作者隐居时,对一位姓田的朋友做客这件事的描写掌握了诗歌文本的大致内容。
二、设计问题,锻炼学生阅读思维
为了进一步锻炼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节来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尽可能让问题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思考,逐步获得课文的深层情感和隐藏内涵,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文本领悟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提问环节的重视,严格地把控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出来就会直接放弃,如果问题过易则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起不到丝毫的锻炼作用,只有使学生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思考,才能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越来越活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极了”与“糟透了”》时,首先,针对文中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态度,向学生进行提问。师:“父亲是怎样评价主人公的呢?”生:“糟透了。”师:“听到父亲这样评价,主人公会有什么感觉?”其次,学生结合对文本具体情节和内容的掌握,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逐步掌握只有鼓励与警告并存才能使主人公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代表两种不同形式的爱,锻炼了他们的阅读思维。
三、适当延伸,领悟作者内心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作者通过文本所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教师要努力地冲破课堂的束缚,将所学文本适当地向课外延伸,融入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以此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阅读知识,有利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所学文本展开更为深刻的思考。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延伸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与当堂课文进行比较类的阅读或者主题类的阅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文本中的核心情感,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总结阅读的规律,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情感领悟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月光曲》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努力搜寻哪些古诗中包含描述月亮或月光的语句,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月光”的知识经验。有的学生找到了“床前明月光”,有的学生则回答说“露似真珠月似弓”。其次,向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内容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所学文本的延伸,让学生在诗句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悟这篇文本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内心的独特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要严格地遵循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充分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阅读基础和经验,尽可能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准确的把握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学生渗透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致内容,针对文本具体情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和思考,充分地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步丰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旭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J].才智,2019(18):100.
[2] 王曼芳.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J].学周刊,2019(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