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作者通过自己在英国生活的经历,从教师与教材、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定位四个方面阐述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思考
2009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赴英访问学者,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一年后我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活动回国。在与英国同行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语言上的问题,其中最直观的就体现在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方面。下面我从教师与教材、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定位四个方面来谈谈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 。
一、教师与教材
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 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中国学生无法理解英国学生同教师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时迟到、嚼口香糖、把脚放到课桌上,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对于英国教师而言,却认为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上课迟到、公开批驳教师观点等类似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允许的。与大多数中国教师不同的是,英国教师认为能够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评论正是学术自主或是有独到学术见解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中蕴藏着知识、智慧和真理。书本中的知识有待学生去挖掘并储存在脑海中。只要是写进书本中的就都是正确的。与此持不同观点的英国学者认为,收录在书本中的是事实、态度和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解释这些事实,讨论这些观点,驳斥这些态度。书本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标,因而毫无神圣可言。
二、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
新课改实施前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全程传授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 ,而不喜欢让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提太多的问题。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很少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英国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与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薄弱。他们认为中国学生更愿意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 认为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很努力,很善于交际。而且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虽然不如外国学生那么活泼好发言,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是积极配合的。存在的不足只是中国学生从小就不太适课堂交互活动罢了,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的教授。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与外向的英国人不同的是,很多中国学生认为“沉默是金”,不善张扬 。他们认为:“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相反,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英国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越来越反感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甚至认为是 “浪费时间”。这种抵触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明显。中国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是非标准的, 错误的答案或结论。 认为英国教师常用的结对子或者分组练习等常见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扩大其犯错误的机会,而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
不同的是,英国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以课堂宏观监控者和活动组织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生动的讨论。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英国教师惊诧于中国学生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不尽如人意的提问与质疑能力而深感沮丧。这一事实与我国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正如前文所及,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应试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是基于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的概念与公式之上的。我国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备考。
英国教育体制可以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开发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它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适应这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使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对学生的定位
在中国,由于受中考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能否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次要的,因此所有学生学同样的内容,考同样的试卷。因此,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
在英国,每个学生被定位为一个个有不同思维、且能力有差异的个体,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好,因此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听讲、记忆及操练的战场。英国的课堂对中国教师来讲,可概括为“太民主、条理性差、不严谨、缺少总结”,英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反应慢”。
总之,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英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将一直存在。我希望通过对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方面的略述,能够为自己及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中英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的方便,同时为立志远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奠定面对教育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2]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 2004.2.
[3]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2004.3.
作者简介:董盈溪 女 1972.11 汉族 中共党员 副教授 供职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国际合作交流处 副处长
关键词: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思考
2009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赴英访问学者,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一年后我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活动回国。在与英国同行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语言上的问题,其中最直观的就体现在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方面。下面我从教师与教材、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定位四个方面来谈谈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 。
一、教师与教材
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 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中国学生无法理解英国学生同教师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时迟到、嚼口香糖、把脚放到课桌上,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对于英国教师而言,却认为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上课迟到、公开批驳教师观点等类似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允许的。与大多数中国教师不同的是,英国教师认为能够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评论正是学术自主或是有独到学术见解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中蕴藏着知识、智慧和真理。书本中的知识有待学生去挖掘并储存在脑海中。只要是写进书本中的就都是正确的。与此持不同观点的英国学者认为,收录在书本中的是事实、态度和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解释这些事实,讨论这些观点,驳斥这些态度。书本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标,因而毫无神圣可言。
二、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
新课改实施前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全程传授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 ,而不喜欢让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提太多的问题。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很少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英国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与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薄弱。他们认为中国学生更愿意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 认为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很努力,很善于交际。而且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虽然不如外国学生那么活泼好发言,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是积极配合的。存在的不足只是中国学生从小就不太适课堂交互活动罢了,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的教授。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与外向的英国人不同的是,很多中国学生认为“沉默是金”,不善张扬 。他们认为:“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相反,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英国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越来越反感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甚至认为是 “浪费时间”。这种抵触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明显。中国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是非标准的, 错误的答案或结论。 认为英国教师常用的结对子或者分组练习等常见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扩大其犯错误的机会,而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
不同的是,英国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以课堂宏观监控者和活动组织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生动的讨论。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英国教师惊诧于中国学生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不尽如人意的提问与质疑能力而深感沮丧。这一事实与我国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正如前文所及,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应试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是基于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的概念与公式之上的。我国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备考。
英国教育体制可以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开发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它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适应这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使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对学生的定位
在中国,由于受中考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能否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次要的,因此所有学生学同样的内容,考同样的试卷。因此,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
在英国,每个学生被定位为一个个有不同思维、且能力有差异的个体,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好,因此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听讲、记忆及操练的战场。英国的课堂对中国教师来讲,可概括为“太民主、条理性差、不严谨、缺少总结”,英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反应慢”。
总之,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英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将一直存在。我希望通过对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方面的略述,能够为自己及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中英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的方便,同时为立志远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奠定面对教育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2]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 2004.2.
[3]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2004.3.
作者简介:董盈溪 女 1972.11 汉族 中共党员 副教授 供职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国际合作交流处 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