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因此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现实中二者融合又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二者相融合的研究,着重阐述二者相融合存在的问题、亟待完善的相关机制,以力求营造二者融合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融合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更新、调整与完善而形成的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对全民族发展有深刻影响的优秀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在思想教育体系上的应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进
首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儒家优秀文化主体思想的“仁”、“礼”是当代内在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来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刻遵从的道德操守,它经世代血脉相传,将中华民族道德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是指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竭力主张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当前,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活力,而儒家优秀文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够克服上述弊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可提高教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自省”、“修身”的思想,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相一致,它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扩展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使网络成为承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机,迅捷的网络传播速度提升了儒家优秀文化的吸引力与时效性,更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好的接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有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袭。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对高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拓展,通过网络平台载体,使儒家优秀文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全面营造具有儒家优秀文化意蕴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将儒家优秀文化伴于学生左右,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促进二者融合的主动性不够
当前,教育工作者普遍不适应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认识不到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加之自身不能很好的掌握网络技术,质疑其效果,而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同时高校也没有对网络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体系和相关制度,没有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改革教学的机制,从而制约了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积极性。
2.二者融合的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二者融合教育形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网站,在网页上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发布一些儒家优秀文化的知识,形式单调,信息更新不及时。并且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在网上留言,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很少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性聊天,他们更愿意按传统教学方式,坐在办公室与学生促膝交谈,白白浪费了网络教育资源。
3.二者相互渗透性不强
由于二者融合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打破了在教室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快捷、迅速获取知识。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把握网络特点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只是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简单发布到网页上,并没有实现博客、论坛和“拇指网络聊天工具”的共同参与,缺乏互动性。
三、完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机制
1.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观念培训,应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认识到虚拟沟通环境中消极因素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弄潮者,应融入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浪潮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通过观念培训,使教育工作者学习现代网络的相关技术,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学习如何利用管理者的权限对论坛、博客进行管理,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导向的控制,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的机制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所掌握的儒家优秀文化知识与大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二者融合活动的始终。在去年南海争端中,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图片、视频的形式,讲述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礁,世代围绕这些岛礁进行渔业捕捞和居住。通过在大学生运用的网络媒体中传播,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潮。学校也可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短片、故事等的征集和评比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岗位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该体系是由校总支书记负责,其次是思政课教师,最后是班级辅导员,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學校要加大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信息化的时代,还要对网络传输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并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所突破。 4.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大学生消除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网络多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创作的富含儒家优秀文化的图片、诗歌、动漫、视频等作品,对优秀的作品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将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四、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
1.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二者融合的良好氛围
首先创造富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环境。孟子说过“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类似动画片《论语》等儒家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供孩子观看,并亲身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大力营造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特色的社会环境。2017年春节,支付宝开展的集“五福”抢红包活动,集齐“五福”人过千万,参加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深化了儒家优秀文化所推崇的“富强、和谐、友善、爱国、敬业”理念。倡导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以及举办的富有儒家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节,如辽宁沈阳每年举办一届的传统文化论坛等,同网络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网上与网下联动、互为依托的良好氛围,达到在全社会传递儒家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使大学生从中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
2.在高校营造促进二者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有效利用儒家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立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具有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第一打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空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校园网来进行的,因此校园网应建立与校图书馆共享的、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数据库要包括教教案、录像、课件及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学校应在图书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设置电脑显示屏,方便学生通过接口链接、下载所需的视频资料。同时,播放儒家代表人物、爱国人士的画像、警句以及代表作品和事迹,宣传儒家优秀文化精髓,用物质可视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
第二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4G的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拇指网络聊天工具”被广泛应用,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机遇,做学生的“同龄人”,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们分享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媒介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将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新闻播报法、视频播报法、PPT制作分享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效运用到日常行为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繁荣大学生网上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由于微信及QQ群的不断增多、壮大,而以“群主”为首,依托网络而兴起的大学生网上社团组织也悄然而生。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网上社团(群)活动,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网上社团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内容与思想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并融入儒家优秀文化的元素,通过网络在不同网上社团间演出和交流。引导网上社团通过网络进行社会宣传、社会服务、西部支教、社区帮扶等活动,使网上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真正体现,而二者合一才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述语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将其全面推行,这势必有利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建设,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2]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陈西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2
[4]孙婕妤.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5
[5]殷小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文教资料,2011
作者简介:
高祎擎(1991-),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聶鑫(1980-),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博士、博士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融合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更新、调整与完善而形成的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对全民族发展有深刻影响的优秀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在思想教育体系上的应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进
首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儒家优秀文化主体思想的“仁”、“礼”是当代内在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来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刻遵从的道德操守,它经世代血脉相传,将中华民族道德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是指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竭力主张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当前,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活力,而儒家优秀文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够克服上述弊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可提高教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自省”、“修身”的思想,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相一致,它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扩展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使网络成为承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机,迅捷的网络传播速度提升了儒家优秀文化的吸引力与时效性,更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好的接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有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袭。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对高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拓展,通过网络平台载体,使儒家优秀文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全面营造具有儒家优秀文化意蕴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将儒家优秀文化伴于学生左右,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促进二者融合的主动性不够
当前,教育工作者普遍不适应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认识不到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加之自身不能很好的掌握网络技术,质疑其效果,而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同时高校也没有对网络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体系和相关制度,没有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改革教学的机制,从而制约了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积极性。
2.二者融合的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二者融合教育形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网站,在网页上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发布一些儒家优秀文化的知识,形式单调,信息更新不及时。并且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在网上留言,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很少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性聊天,他们更愿意按传统教学方式,坐在办公室与学生促膝交谈,白白浪费了网络教育资源。
3.二者相互渗透性不强
由于二者融合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打破了在教室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快捷、迅速获取知识。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把握网络特点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只是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简单发布到网页上,并没有实现博客、论坛和“拇指网络聊天工具”的共同参与,缺乏互动性。
三、完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机制
1.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观念培训,应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认识到虚拟沟通环境中消极因素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弄潮者,应融入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浪潮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通过观念培训,使教育工作者学习现代网络的相关技术,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学习如何利用管理者的权限对论坛、博客进行管理,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导向的控制,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的机制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所掌握的儒家优秀文化知识与大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二者融合活动的始终。在去年南海争端中,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图片、视频的形式,讲述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礁,世代围绕这些岛礁进行渔业捕捞和居住。通过在大学生运用的网络媒体中传播,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潮。学校也可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短片、故事等的征集和评比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岗位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该体系是由校总支书记负责,其次是思政课教师,最后是班级辅导员,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學校要加大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信息化的时代,还要对网络传输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并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所突破。 4.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大学生消除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网络多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创作的富含儒家优秀文化的图片、诗歌、动漫、视频等作品,对优秀的作品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将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四、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
1.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二者融合的良好氛围
首先创造富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环境。孟子说过“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类似动画片《论语》等儒家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供孩子观看,并亲身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大力营造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特色的社会环境。2017年春节,支付宝开展的集“五福”抢红包活动,集齐“五福”人过千万,参加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深化了儒家优秀文化所推崇的“富强、和谐、友善、爱国、敬业”理念。倡导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以及举办的富有儒家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节,如辽宁沈阳每年举办一届的传统文化论坛等,同网络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网上与网下联动、互为依托的良好氛围,达到在全社会传递儒家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使大学生从中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
2.在高校营造促进二者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有效利用儒家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立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具有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第一打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空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校园网来进行的,因此校园网应建立与校图书馆共享的、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数据库要包括教教案、录像、课件及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学校应在图书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设置电脑显示屏,方便学生通过接口链接、下载所需的视频资料。同时,播放儒家代表人物、爱国人士的画像、警句以及代表作品和事迹,宣传儒家优秀文化精髓,用物质可视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
第二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4G的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拇指网络聊天工具”被广泛应用,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机遇,做学生的“同龄人”,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们分享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媒介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将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新闻播报法、视频播报法、PPT制作分享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效运用到日常行为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繁荣大学生网上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由于微信及QQ群的不断增多、壮大,而以“群主”为首,依托网络而兴起的大学生网上社团组织也悄然而生。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网上社团(群)活动,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网上社团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内容与思想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并融入儒家优秀文化的元素,通过网络在不同网上社团间演出和交流。引导网上社团通过网络进行社会宣传、社会服务、西部支教、社区帮扶等活动,使网上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真正体现,而二者合一才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述语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将其全面推行,这势必有利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建设,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2]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陈西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2
[4]孙婕妤.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5
[5]殷小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文教资料,2011
作者简介:
高祎擎(1991-),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聶鑫(1980-),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博士、博士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